刘志明, 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 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首 届 “首都国医名师” , 第二届 “国医大师” 。从事中医临 床、 科研、 教学工作 70 余年, 学验俱丰, 临床疗效颇佳, 在心脑病证、 肾系疾病、 老年顽疾和外感热病等方面, 颇有研创 [1 ] 。笔者有幸侍诊于刘老学术传承人刘如秀 教授左右, 每听闻刘如秀教授讲授刘老传道之训, 亲炙 之言, 受益颇多。现笔者兹不揣鄙陋, 浅述刘老应用酸 枣仁汤的几点经验。 酸枣仁汤, 首载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 并治第六》 , 原文谓 : “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汤主 之。 ” 刘老认为此方为养血调肝安神的代表方剂, 其所 主治的虚烦不眠是由肝血不足, 血不资心, 虚热内腾而 扰神所致 [2 ] 。是以方中重用酸枣仁, 以其性平味甘, 入 心肝之经, 应少阳木化, 借味取功, 以生心血, 养肝血而 疗肝极为君 。《本经逢原》 谓其“能散肝胆二经之滞 ……除烦益胆气” 。茯苓宁心以安神, 考晋唐以前诸 家之论, 服茯苓以补虚扶阳者恒多, 如《素女方》 中之 更生丸( 更生者, 茯苓也。 ) 疗男子五劳七伤, 阴衰消 少, 皆借其宁心之功以守五脏元真不外泄。于此, 用之 更以坚守虚劳之体, 防其挥霍罴极之资。知母, 于仲景 之方, 用之多以滋阴清热, 然考其所治, 则多为“诸热 瞀瘛 ” “诸躁狂越” 之属, 似于清热之中另有镇静除烦 之意, 唯其液滑体润, 于大便溏泄者不宜。至于川芎一 味, 刘老以为其为该方之法眼 , 《素问·脏器法时论》 :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 , 以川芎 之辛散, 使辅枣仁通肝调营, 顾全生发之机。甘草者, 国老也, 肝苦急欲缓, 故缓之以甘, 另寓监制川芎辛散 之味, 厚土以保木。 至于该方煎服方法, 刘老以为医者亦应深究, 原文 载 : “上五味, 以水八升, 煮酸枣仁, 得六升, 内诸药, 煮 取三升, 分温三服。 ” 由此可知, 仲景时取酸枣仁先煎, 水由八升煎至六升, 适才尽剂而煮。然仲景未言此先 煎酸枣仁之生熟, 刘老考诸家本草, 认为自唐代起, 酸 枣仁始有生用、 炒用之别, 故仲景所取率为生者 [3 ] 。酸 枣仁生熟之别, 如最具代表性的 《本草纲目》 所述 : “熟 用疗胆虚不得眠, 烦渴虚汗之证; 生用疗胆热好眠。 ” 由此推之, 盖仲景先煎之意, 莫乎使枣仁生者煮熟, 以 疗肝急胆虚之患矣。是以, 后世医家用炒枣仁而言先 煎者鲜矣! 至若 “分温三服” 之言, 现代医家言之者亦 鲜矣, 殊不知此药力相续之径也。奈何近世诸药皆云 一日两服者, 可与之比肩? 临床上, 刘老应用酸枣仁汤治疗的病症不因句读 而局限于不寐之一端, 而是圆机活法、 不落窠臼的灵活 掌握着该方的病机, 只要认证清楚, 处判离析, 刘老就 放手应用该方, 每收覆杯安卧之效。下面仅略举几则 临床验案以餉同道。 1 遗精 患者邱某, 男, 33 岁, 1978 年 12 月 7 日初诊。主 诉: 遗精 2 个月余。病史: 半年来, 患者因夫妇分居, 常 手淫图快; 近 2 个月, 患者常梦中与异性交媾而精液流 出, 至今几乎每晚必作, 加之头昏、 目眩、 心烦特甚, 故 前来就诊。就诊时见: 精神不佳, 两颧泛红, 口干唇黯, 五心烦热, 遗精健忘, 腰膝酸软, 入寐多梦, 小便短赤; 舌质红, 少苔, 脉弦细。中医诊断: 遗精。辨证: 君相火 旺。治法: 养心安神, 泻火止遗。处方: 酸枣仁汤加味。 酸枣仁 24 g, 茯苓 12 g, 知母 9 g, 川芎 6 g, 炙甘草 6 g, 黄连 6 g, 黄柏 9 g, 栀子 9 g。水煎服, 日 1 剂, 分温 3服, 5 剂。 1978 年 12 月 12 日二诊: 服药 5 剂, 睡眠转佳, 心 烦消除, 五心烦热减轻, 期间仅梦遗一次。续服上方 5 剂, 遗精乃止, 诸症皆消。半年后随访, 患者身轻体健, 恢复如常。 按 遗精一病, 古人多以有梦为心病, 无梦为肾 病, 湿热为小肠膀胱病论治 [4 ] 。然精之藏在肾, 主宰由 乎心, 疏泄在乎肝。故刘老认为, 遗精与心、 肝、 肾三脏 关系则最为密切, 而且特别看重心神的主导作用。 《金匮翼·梦遗滑精》 说 : “动于心者, 神摇于上, 则精 遗于下也。 ” 该患者君相之火炽烈燔灼于上则心神受 其煎熬, 神失其所不能坐镇, 则肝魂游移不定, 肾精亦 随其妄泄。治之之法, 唯以酸枣仁养血以招肝魂, 定心 神、 安五脏以启阳涩精。茯苓固秘真元, 补虚赞助以止 遗, 如 《直指方》 曾用“白茯苓末两钱, 米汤调之, 日二 服” 以治心虚梦遗。川芎小量以养血调肝, 周流气机; 黄柏、 知母, 合用清泻相火以安固精室, 使水覆火潜; 黄 连、 栀子清心火以直折亢烈, 使苦寒之品致火位之靖 康。诸药合用, 共奏养心安神, 泻火止遗之功。 2 不寐 患者王某, 男, 26 岁, 1979 年 6 月 10 日初诊。主 诉: 入睡困难 1 个月, 伴心烦、 自汗。病史: 1 个月来, 患者每夜均不能安然入睡, 每晚仅睡眠 4 h 左右, 常伴 见心烦、 自汗、 大便干结等症, 曾服用过各种镇静安眠 中西成药, 及人参、 鹿茸等补品, 病情益笃; 近 3 日, 患 者病情加重。就诊时见: 神疲乏力, 口唇干燥, 心烦易 怒, 头晕健忘, 腰膝酸软, 汗出沾衣, 大便干结, 2 ~ 3 日 一行; 舌淡红, 薄白苔, 脉沉细。中医诊断: 不寐。辨 证: 肝血不足, 虚热扰神。治法: 清热除烦, 养心安神。 处方: 酸枣仁汤加味。药用: 酸枣仁 24 g, 茯苓 9 g, 知 母 10 g, 川芎 6 g, 炙甘草 6 g, 黄连 6 g, 栀子 9 g, 淡豆 豉 9 g。水煎服, 日 1 剂, 分温 3 服, 3 剂。 1979 年 6 月 14 日二诊: 服药 3 剂, 诸症皆消。嘱 继服 3 剂。半年后随访, 患者未诉复发。 按 关于不寐 , 《内经》 最早提出“不得卧 ” “目不 暝” 的病名, 并提出了 “胃不和则卧不安” 的观点 。《金 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中进一步 阐述不寐的病机说 : “血气少者属于心, 心气虚者, 其 人则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 魂魄妄行。 ” 由 此可知, 心肝血虚是不寐的重要病机。此案患者, 不寐 既久, 形神困顿, 在内则血虚不足以养神, 在外则虚热 扰及泥丸, 一派阴亏火生之象。刘老认为治此宜养肝 血以安内, 清虚热以攘外。方选酸枣仁汤以清热除烦, 养心安神; 栀子豉汤以清透郁热, 疏解气机; 再辅以一 味黄连 , “入心泻火, 镇肝凉血 ” ( 《本草分经》 黄连条下 语) 。全方养血与清热同施, 为补散偶制之方。 3 心悸 患者徐某, 男, 52 岁, 2006 年 9 月 14 日初诊。主 诉: 心慌间断发作 4 年, 加重 1 周。 病史: 患者 4 年前出现心慌, 未予以治疗; 近 2 年 来心慌发作频繁, 伴见胸闷、 头晕、 动辄汗出。近 1 周 来心慌渐加, 心烦殊甚, 自诉心中如揣小兔, 日夜不宁, 入寐困难, 多梦, 神疲口干。舌边尖红, 中有裂纹, 苔 薄, 脉细弱结代。患者 2005 年 10 月曾在某医院行冠 状动脉造影术, 结果显示: 前降支 40% 狭窄。查心电 图: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呈三联率、 四联率。前医叠投 益气养心安神之品, 药效惘然。中医诊断: 心悸; 西医 诊断: 心律失常,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辨证: 心肝阴虚, 内热上扰, 心神失养。治法: 养阴清热, 理血安神。处 方: 酸枣仁汤加味。药用: 炒枣仁 12 g, 知母 6 g, 川芎 6 g, 云茯苓12 g, 炙甘草9 g, 麦门冬12 g, 干地黄15 g, 熟地黄 15 g, 菟丝子 12 g, 五味子 9 g, 白蒺藜 12 g, 生 蒲黄( 包煎) 12 g, 生龙骨( 先煎) 24 g, 磁朱丸( 包煎) 10 g。水煎服, 日 1 剂, 分温 3 服, 7 剂。 2006 年 9 月 21 日二诊: 服药 7 剂后, 心慌、 胸闷 明显减轻, 汗出渐收, 精神亦见好转。舌淡红, 苔薄少, 有裂纹, 脉细, 偶有结代。遂在原方基础上加佛手 12 g。水煎服, 日 1 剂, 分温 3 服, 7 剂。 2006 年 9 月 29 日三诊: 行走稍急仍有心慌, 气息 短促, 舌脉如前, 仍宗法出入。药用: 炒枣仁 12 g, 云茯 苓 12 g, 炙甘草 9 g, 麦门冬 12 g, 干地黄 15 g, 熟地黄 15 g, 五味子 9 g, 赤芍 10 g, 益母草 20 g, 丹参 15 g, 生 黄芪 15 g, 淮小麦 30 g, 北沙参 15 g, 磁朱丸( 包煎) 10 g。水煎服, 日 1 剂, 分温 3 服, 7 剂。服药后患者诸症 得减, 又宗原方出入服用 20 余剂, 患者未诉任何不适。 随访 3 个月患者心慌亦无再次发作, 告愈。 按 心悸 , 《内经》 曾以“心中憺憺大动 ” “心惕惕 如人将捕之” “心如悬若饥状” 等形象文字描述其特 征, 本案患者为重症心率失常, 其症状与《内经》 所述, 颇为相类, 前医曾叠投益气养心安神之品, 而药效惘 然。刘老认为, 前医之不效, 正是医者当反思之处。欲 愈该证, 医者当于此重症之纷繁复杂中, 抓住该患者之 主症: 虚烦不寐, 舌红, 脉细弱是也! 刘老认为, 心系疾 病, 凡动辄心悸怔忡、 梦扰寐艰者, 多因心神受损之故, 治疗当以养心安神为大法。医者认证立法既准, 于选 方任药方面亦应小心, 因气血阴阳之不足, 皆可引起心 悸, 由此医者在辨证施补的基础上, 需酌加养心安神之 品, 如若兼有实邪, 亦可少佐重镇安神之品 [5 ] 。是以处 方中以酸枣仁汤养阴清热为基, 二地、 麦冬、 五味子、 菟 丝子以调补肾中阴阳, 白蒺藜疏肝以助甲木, 生蒲黄活 血化瘀以通血脉之畅旺, 生龙骨、 磁朱丸重镇安神以助 神魂回归其宅, 但因其质重有伤胃之弊, 故用量宜轻。 诸药相伍, 使得经年之宿疾虽 7 剂之口给, 实已向愈。 二诊之际, 因病机未有出入, 故稍加佛手以助疏肝理气 之功。三诊时, 患者气虚较著, 故而撤去行散耗气之 品, 专事补益之功, 唯王道无近功, 服药总共 40 余剂, 方收回春之效。 以上仅为刘老运用酸枣仁汤的几例典型医案和笔 者学习的浅薄所得, 如欲深入发掘和整理刘老应用酸 枣仁汤的学术思想, 还需我辈学子倍加努力。 参考文献 [ 1] 刘如秀, 主编. 刘志明医案精解[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8 -16. [ 2] 谢明, 主编. 方剂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58 -259. [ 3] 张廷模, 主编. 临床中药学[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82 -283. [ 4] 叶天士, 著. 临证指南医案[M] .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07 -108. [ 5] 周仲瑛, 主编. 中医内科学[M] . 2 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1 -32. 【作者】 刘签兴; 刘如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