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礼医师节·白求恩式名医|神经肿瘤外科主任赵刚:追求尽善尽美的万颅之王

 Wdjljjfj 2019-08-30

【序】

2018年6月,吉林大学第四届“白求恩名医”获奖者名单揭晓,我院5名医生获此殊荣。首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的世界,倾听白求恩式医生的故事……

赵刚,现任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神经肿瘤外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外科工作30余年,对于神经外科的各种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肿瘤有较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颅底肿瘤、脑干肿瘤、脑深部肿瘤、高位颈髓肿瘤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以及重型颅脑损伤、先天性颅脑疾病的综合治疗等方面成果丰硕。

得知获奖,赵刚颇为惊讶,整日醉心于手术和会诊,对于何时参与评选,何人报送材料,赵刚均不知晓。谈及荣誉,赵刚非常谦虚,他说“像白求恩那样超脱的修为是很难的,我只是向往,但做不到”。

“万颅之王”  百姓认可

说到白求恩精神,赵刚回忆起“老三篇”。“老三篇”是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期间写下的三篇经典之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的统称。他说这是他学生时代要求背诵的文章。时至今日,时间已经过去40余年,赵刚对每篇内容依然如数家珍。《纪念白求恩》的最后一段话,他娓娓道来,一字不差。对白求恩精神,赵刚表达了崇高的敬意,“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他的奉献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二是对人民和同志的极端热忱。作为医生我们要学习他的大公无私,对患者倾注所有的知识,传承白求恩精神的真谛。我不敢说是白求恩的传人,白求恩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和标杆,不求做到最好,但求做到更好”。

从医30余年,赵刚累计做了超过万台手术,拯救了至少一万名患者的生命,赋予他“万颅之王”这个称号绝不为过。良好的愈后不仅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赞誉,更赢得了神经外科同行的一致认可。被誉为“亚洲第一刀”的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俊廷对赵刚给予高度评价,吉林省的病人找他做手术排队排了一个月,都被他打发回来,“回去找赵刚,他的技术不在我之下”。有赵刚在,解决了省内一大批患者需要到外地就医的困难。

采访中,赵刚介绍了我院率先在省内开展的“精准神经外科”,“我院神经肿瘤外科的手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肿瘤我们已经能做到指哪打哪,有可视化技术做辅助,我们可以精准到几毫米。不管肿瘤是大还是小,精准到毫米级别,损伤是及其轻微的”。在他的带领下,我院肿瘤手术量在全国排名前五,学科排名前十,2011年获得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当时全国只有十五家医院的科室入选,在相关领域的诊治水平居国内领先。对于省级医院来说,学科进入“国家队”非常不易。面对骄人的成绩,赵刚没有自满,“还得继续努力,要居安思危,做得不好排名会掉下来”。

教书育人  治病救人

赵刚的父母都是教师,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赵刚从小品学兼优,在学校就是风云人物。他喜欢理工科,酷爱数学,“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因数学成绩优秀,吉林大学数学系向他抛出橄榄枝。但是父亲希望他学医,有一技之长,毕业之后像他的姨和姨夫一样成为一名医生。本来填好的志愿生生被父亲改了,为此赵刚还和父亲吵了一架。虽然没有在喜欢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但是在学生时代建立了扎实的数学功底让赵刚至今引以为傲。“我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学得非常好,逻辑思维好对于一个外科医生非常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强,对疾病的诊疗过程井井有条,对疾病的认识条理比较清晰,对手术的理解比较透彻,动手能力也比较强。解剖结构,三维平面在我的脑海中能形成立体图形,得天独厚,现在一般医生赶不上我。这些得益于当年的学习。”

刀尖起舞  命脉雕刻

提到神经外科,一般人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行内人都知道,神经外科是公认最难之一。神经像一条条光纤,遍布人体的全身,它的存在让人有了肉体上的知觉,更重要的是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活动。当它发生病变,意味着人体的主导系统受到了破坏,人体将像失去了动力的机器。而最能体现神经外科价值的就是神经肿瘤外科,能专搞肿瘤的都是神经外科的佼佼者。赵刚深入浅出,形象地把神经肿瘤手术比作微雕,“如果把外科手术比作雕刻,神经肿瘤外科的手术就是微雕。剔除肿瘤的过程好比把大米镂空微雕。很多血管神经在肿瘤表面像一个网络一样把肿瘤包在里面。在网络间隙中把肿瘤剔除出来,网络还不能损伤。手术在放大十倍、十五倍的显微镜下进行,对手眼配合的要求极高”。

对精准、纤细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神经肿瘤外科手术耗时是出了名的长,一台手术动辄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手术时间长,对医生的技术、体力乃至毅力都是极强的考验和挑战。赵刚对身边的医生常说一句话,“我们神经外科医生要像牛一样,粗中有细,既有强壮的体魄,也有纤细的牛毛。这是神经外科医生应该具备的特殊能力。既需要顽强的体力,高超的技术,更需要坚韧的意志。有的人做手术,做到一半崩溃了,神经崩溃,心理也崩溃。这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赵刚年轻的时候最长的一台手术做了24个小时,“那时候仪器没有现在先进,原来的神经外科我们管它叫‘止血外科’,又叫‘吸血鬼’,术中出血特别多。现在止血材料多、止血仪器多,显微技术明显提高,大大缩短手术时间”。赵刚没有强调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是感谢老一代神经外科医生的奠基,“老一辈没赶上我们这个好时代。我们在老一辈的肩膀上站起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要感谢老一辈打的基础”。

赵刚把神经外科医生比喻为“刀尖上的舞者”,“我们每天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深一脚浅一脚搞不好就扎脚了”,神经外科手术高风险、高强度、高难度,在手术和术后治疗中一着不慎便会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不同于其他专科,神经外科的病人就算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成功的手术只是成功救治的第一步,术后病人往往还会经历水肿高峰期、并发症期,重病人还有漫长的康复期。所以神经外科医生最能体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所需要的谨慎和耐心。

文武双全 “内外”兼修

赵刚形容神经肿瘤外科医生是“文武双全”,武系是手术操作,文系是术后的治疗。所有肿瘤中,恶性肿瘤将近占了一半,术后需要放疗、化疗。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有很好的手术技巧,还要有内科治疗疾病的功底,“内外”兼修,知识面广。如果把神经肿瘤外科医生比作外科界的皇冠,那么搞颅底的医生就是皇冠上的珍珠。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大脑神经血管密布,颅腔结构复杂缜密,脑部手术风险系数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危及生命。赵刚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完美到对每个患者、每台手术、手术的每一步都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同行对他的评价。尽管在神经外科领域造诣颇深,赵刚依然保持审慎的对待每一个病例,精琢细磨、反复推敲。

赵刚几十年来保持着高度自律的生活习惯和极简的生活状态,“我每天工作的日常就是看病,进手术室,查房,三点一线”。问及他的爱好,同科室的护士长脱口而出“我们主任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手术”。他对自我的高要求和对患者的高度负责,为其赢得了极佳口碑。作为一名主任医师、科主任,赵刚依然保持着每天提前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到单位。年近花甲,前不久刚做完一台手术,赵刚在手术台上连续做了6个多小时,到最后一个医生缝皮结束,已经是后半夜2点,对此赵刚习以为常。神经肿瘤外科在整个神经外科领域里是最尖端的,神经肿瘤外科的医生也是最累、最辛苦的。谈及为什么选择神经肿瘤外科,赵刚说是对神经外科事业的酷爱,“我觉得神经肿瘤外科的医生都有一种奉献精神,有志之士会选择神经肿瘤外科”。

延髓“拆弹” 禁区创奇

在许多军旅、警匪题材的电视剧,常会见到这样的画面,主角须拆除一枚即将被引爆的炸弹,计时器上的时间在迅速消逝,向“0”迫近,观众的心随着秒针的滴答声加速跳动,主角屏住呼吸,临危不乱,剪断各色密密麻麻的电线,计时器上的时间仍未停止,最后只剩两条线,千钧一发,生死抉择,主角当机立断剪断了其中一条线,于是计时器定格在了0.01秒。

脑干几乎管辖着生命的一切,这个区域的长肿瘤无异于在人体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相比较大脑其他部位,脑干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重要的生理功能,长期以来被称为脑部手术的“禁区”。而延髓,是呼吸和循环中枢,这部分受损可致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生命危险,死亡率极高。能闯进这个“禁区”,并不断挑战一个个险峰,不仅要艺高胆大,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惟坚惟新,善于挑战,勇于攻关,别人不能治的病他能治,别人不敢闯的生命禁区他敢闯。 

2000年初,由赵刚主刀,首例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在吉大一院成功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省内媒体做了相关报道。在此时间段,堪称中国神经外科“航空母舰”的北京天坛医院也成功切除一例延髓血管母细胞瘤,并在中央电视台报道专题。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加深了对延髓母细胞瘤诊疗的新认识。这位患者术后前十天效果非常好。之后突然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持续了半个月,血库一度告急。经过全力抢救患者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赵刚通过查资料、找文献,找到了出血原因。因为肿瘤长在脑干上,脑干由肿瘤供血。肿瘤切除导致脑干供血不足,出现灌注压突破,引发消化道出血。有了这次诊疗经验,赵刚对切除延髓母细胞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事先建立侧支循环,避免出现类似的术后并发症。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意义”。

医患之间  信任为先 

赵刚说从医多年,和患者接触的过程中让他感动的事情有很多,最让他感动的是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一些问题,家属仍然一如既往地信任你。“我印象特别深,那是在几年前,有一位老爷子,长了一个很大的脑膜瘤,情况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查出后家属一直犹豫是否切除。半年后肿瘤长的速度很快,症状明显,这时家属又来找我。做完手术后,一两天出现术后大出血,情况危急,后来又做了一次手术清除。做完之后,又出血了。两次出血,最后病人抢救回来,在咱们科住了大概一个多月院,手术、治疗、抢救反复过程持续了三次。这个过程中家属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始终保持对医生的高度信任。患者出院的时候家属说感谢我,我说我应该感谢你,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正是有了这份信任才让我坚定信心。有的患者第一次术后出现问题,不管什么原因,家属就不干了,不依不饶地纠缠你或者不交钱了。如果患者家属能无条件的信任,医生也会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谈到当今的医患关系,赵刚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广泛呼吁尊重医生、善待医生,形成患者对医生无条件信任的良好环境,“医生的心都是向善的,我没有见过黑心的医生,医生的初心都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希望患者能够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

医德医技  相辅相成

明代医家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断不可作医以误世”。赵刚说这是他的座右铭。他常对学生说“人有一撇一捺,撇是人性,捺是技性,既要有人性又要有技性,这才支撑起一个人。对于医者撇是医德,捺是医技,医生需要德才兼备。在古代医生被称为先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选择医生作为职业,从走进校门开始,就要修心养性”。谈到医德和医技的关系,赵刚金句频出,“无技之德无所依,无德之技无所行。我觉得医德和医技是相辅相成的,医德要建立在医技的基础上。医生首先要有医技,老百姓希望从医生身上得到的是你的技术,全心全意把病治好。而有医技无医德,医技也施展不好。比如有的肿瘤,全切难度大,不全切暂时效果很好,过后依然会出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手术最难做的往往是最后的部分。治病诊疗的过程中遇到坎了就明哲保身,没有技术想切切不了,有技术能切不切干净,怕担风险,这就是考验医德和医技的时候”。

寄语后辈  三步成医

作为博士生导师,赵刚桃李天下,他亲自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成为神经外科专家群体中的重要力量。对青年一代的医生,赵刚表达了寄语,“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需要三步曲。第一步,技术让你站起来。到医院工作首先必须要学好技术,没有技术寸步难行。第二步,智慧让你走起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你们不要学我的一刀一剪,没用。你们要学我的思维。每一台手术都像打一场战役。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是分块切除还是整体切除?是攻坚战还是游击战?自己要有想法,这就是智慧。做手术不是用手去做,而是用心去做,用智慧去做。第三步,医德使你飞起来。真正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必须得有医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想,把你的技术完全的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用于每台手术。这就是真正的医德,这才能成为名医”。

临床科研 相互转化

一个外科医生不但要手术好,还要会讲学,会培养年轻的学生,还要会做科研,因为科研代表着今后的发展方向。手术、教学、科研都要做好,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发表、获奖情况、课题数量又是衡量医生晋级的标准。所以有的医生专门搞科研,不重视临床,而科研成果对临床没有实际用途,导致科研和临床脱节,纸上谈兵。赵刚反对将SCI论文发表做为评价医生的标准。他认为,外科医生守土有责,最大的职责是在临床,就是要先做一个好的手术匠人。“临床对科研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工作不好的人搞科研我觉得是虚无缥缈的”。当然,赵刚也反对做一个“盲目”的手术匠人,而是应该手术、科研、教学三者并重,并在此基础上侧重发展某一个方向。对于科研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赵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科研向临床科研转化,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通过科研工作把它解决。医学科研需要转化,为什么我们有转化医学院,科研要转化到临床才有用”。

立德、行医、治学、为师,三十年来,赵刚始终践行“立德行善”的医者精神,笃行“医学工匠”的行医态度。采访的最后,赵刚谈到,我院神经外科成功入选第一批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0月份在我院将开办颅底培训班。这对我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及神经肿瘤外科发展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大医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未来在医疗事业中赵刚将继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为推动我国神经外科水平的发展不遗余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