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居民“补精神钙”,清源街道这两个社区有妙招

 乐康居 2019-09-01


培育文明新风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种靠谱的“花式”引导,来发动群众的“内生动力”,让老百姓自发为移风易俗“代言”,清源街道田边、普明两个社区就是这么做的。

田边社区

“大操大办少了,把省下的钱做公益,让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这才是真正的福报”,在田边,这样的感慨并不是出自“小概率”的居民口中,而是成为了一句行走的“代言词”。

田边社区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普贤路边,常住人口1300多人,流动人口约3000人。这里有树脂工艺、五金机械、模具等各类企业一百多家,流动人口多,部分常住人口“旧观念”未消。面对难题,社区牵头联合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讨论制定出了移风易俗承诺书,成立了“形象代言团队”——志愿服务队,入户与群众签订承诺书,引导大家丧事简办、佛事少办、喜事新办。少了旧俗的繁文缛节,老百姓们节省了不少开支,大家就把钱用在“刀刃”上,社区集资修缮的“公益路”就是田边社区移风易俗的最好见证。

新风尚的形成可没想象的那么简单,为了加强宣传,田边一方面精心打造各种文化阵地,为居民丰富“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一约四会”的作用,加上党员的率先垂范,社区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加持”等,一步一脚印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社区有分片,由每个小组都有两委带下去,到整个社区比较有名望的以及老人协会带动那一块走访,把各个地方的特色都摸清了,再着手去做工作。经过我们的宣传,经过每家每户入户,大家思想转变了,现在要做什么事情,或者社区有什么事情,他们都会主动过来,转变很大。”清源街道田边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焕明说。

普明社区


和田边社区不同,普明社区的“成分”相对复杂,这里既有高档商业住宅区,也有保留部分遗俗的“城乡结合部”,针对不同的群体,移风易俗是“分类引导”,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社区选择了后者,准确地说,如今普明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把禁止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的问题,摆上社区工作议事日程,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点,让社区干部“遇事”有章可循。这样一来,社区以前操办丧事每场从近10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既为家庭减轻了负担,又净化了社会风气。

“通过丧事简办的方法,抓住普渡的节日,提前介入做思想工作,引导他们遵守移风易俗规定。从去年开始,社区的‘普渡’和‘佛生日’基本没做,以前普渡居民是大操大办,每家每户少的花一两千块,多的三四千块,整个社区可能要花费十来万。”清源街道普明社区党支部书记蔡灿辉说道。

单单“省钱”还不够,老百姓要获得幸福感,需要文化来汲取养分、净化心灵。社区通过建立好人好事宣传阵地、健全居民活动场地,丰富社区群众的文体生活,为大家补好“精神钙”,壮实社区文化的筋骨,为构建新型的生态文明社区“添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