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审美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就写于次年三月。全诗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首联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接着颔联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诗人转写春望之情。上句承上二句而来,下句启下。上句写“感时”和下句“恨别”,不但表现了诗人痛心于国破,也表现了诗人忧思于家室。面对回家如此情况和自己与家人的分离,即使现在看花也溅泪,听到鸟叫也惊心。其中,“感时”不但感叹春时,也是感叹国破时。可以说,诗人“感时”而“恨别”,恨自己离家而不知道家人的情况,这样,把国事家事联系起来,真表现出了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的情怀。

颈联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代指战争。诗人承上而转,写了“恨别”与家人分别。这里是说。因为战乱长久,战火持续“ 三个月”了,很难知道家人的情况,因此,这样的环境下,一封家书,也要抵得过万金了。其中,诗人说“家书抵万金”,就是说因为战争不断,社会混乱,与家人音信隔绝,担忧家人的命运。这里,上句“烽火连三月”是伤于国事的,下句“家书抵万金”是怀念家人的。不但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而且也表现了对家人的思念,同时都蕴含着伤感之情。
  尾联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诗人回到自己这里来,着重刻画自我形象,并以抒发伤春之情作结。上联写道,烽火遍地,家信不通,眼前的颓败之景,不觉忧思重重,搔首踌躇,感觉到自己头发稀疏,几乎是不胜簪了。“白发”为愁所致。李白《
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搔”即用手挠头。这是诗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表现了诗人见“国破”而“感时”,因“分离”而“恨别”所产生的愁的程度之深。可以说,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使忧愁又增添了一层。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结构严谨,起承转合。

这首诗一、二句描写长安的春景(起);三、四句表达感时恨别之情(承);五、六句写战事阻隔,不见家书(转);七、八句表现忧愁苍老(合)。可谓结构严谨,步步推进。

其次,人物描写,形象生动。

诗歌的最后两句,就是诗人对自己的描写。“白头”就是因忧时感事而愁白了头发。“搔更短”就是从动作上表现了诗人心烦意乱的情状。“浑欲不胜簪”不但表明了头发稀少,而且暗示了忧愁之深。这样写,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怀家忧国之情。
   
再次,对偶工巧,提升境界

诗歌首联,其中“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形成鲜明的比较。在同句中,“国破”却是“山河在”,下句“城春”却是“草木深”,这两句中意义却是相反的,这样,就给人以想象,引发人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