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经为什么叫厥阴,十二经命名有何意义,跟子午流注,四时,六气有关系吗?

 黄源壮 2019-09-04

传经之次第,由少阴而厥阴。厥,可以理解为“缺”“绝”,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过程,所以《素问·至贞要大论》称之为“两阴交尽”;厥阴为阴之尽,阴尽则阳生。厥阴含有阴尽阳生、阴中孕阳之意。其位置在少阴之后,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又称'厥阴为阖',是指其具有蕴蓄阴气的作用。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并分别与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相表里。

足厥阴肝经面部循行是: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鼻咽部),连目系(眼球连于脑的组织),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肝为厥阴之府,少阴自少阳、太阴传来,而复逆行上传于肝,且经中气化之相传至此,又复阴尽而阳生。

亥子丑寒极三时,是太阴所主,不是少阴所主,故阴尽阳生的厥阴生于太阴,不生于少阴。由此可知,厥阴的本义就是讲两阴交尽而地道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所以说厥阴主阳气。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太阴脏寒不退,因为脾主四肢手足,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所以厥热、厥冷是厥阴应有的病症。

并且, “厥”有“逆”的意思,不顺、逆乱。由于气机逆乱,导致阴阳寒热不调,上下表里不一,因此出现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脏热腑寒,脏寒腑热等等寒热错杂之证;由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的气机升降失常,四肢逆冷等的一应病证,均可称之为“厥”,还有突然跌仆、不省人事为主的病证,也称之“厥”,所有的这些病证表现加起来,就是“厥阴”的本质病理属性。

因此,肝经称“厥阴”,是源于它的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

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胸满、呕逆、腰痛、下痢,疝气、遗尿、小便不通、月经不调、子宫出血、口咽干燥、面色暗晦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十二经每一经的命名,也都是这样,根据其生理意义和病理意义决定的。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以时间为条件,以“天人相应”的观点为总纲,结合了人体经络循行、气血周流灌注的原理以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学说而形成的。

其原理源于《内经》所记载的五输穴,如《灵枢》记载:“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五输穴都是从井开始,然后流入荥,注入输,行入经,汇入合,分别有出、流、注、过、行、入的不同,用以表示脉气的盛衰,这就是“流注”来历。

此理论认为,天人相应,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的变化,因此发现其规律。一日之中,气血周流盛衰的时间,以十二经的六十六穴为主,规定了每一日、时经穴的开闭及针治最当的时机。在治疗时,重视日时寒温和经气盛衰的关系,所以可以用子午流注的针法包括推拿法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调理。

以针法来说,首先是取穴,有纳甲法、纳子法、纳络开穴法、灵龟法。经穴在开时,气血当盛,如潮汐之涨;阖时气血衰退,如潮汐之退,并从阴经转入阳经或从阳经转入阴经。气血在周身的循环,先后盛衰不同,有规律地相互交错地流注着。例如丑时阳生,正对应肝之厥阴“阴尽阳复”的本质。所以子午流注发可以用来治疗厥阴肝经之病。或者说,子午流注的公式,套用在包括厥阴肝经在内的十二级都是有效的。

六气: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厥阴为标,风气为本。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自然也是与五运六气有关系的。

四时、五运、六气,都如此理。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风性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东方是日出的地方,即阳气生的地方,这与厥阴的本质“阴尽阳复”也是吻合的。

厥阴的一切病理都来自于阳气变化,由生理可以逆推病理。厥阴从中气少阳相火,阳春肝木生太阳夏热心火,这是生理。伤寒传至厥阴,阳气受伤,这是病理。所以,厥阴病本证,一是本气风火太过为病,二是厥阴标气不及为病,三是阴阳不相顺接为病,这就是六气在厥阴肝经病理属性上的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