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认为,长城从一开始就是摆设,完全没在历史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长城的由来、构成以及运行的原理讲起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修建的长城,史称秦长城 一:长城的由来 长城是怎么来的?秦始皇修的,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万里长城? 打古人自中原立国以来,北部边患,即北方少数袭扰中原带来的麻烦,就一直是个令历代王朝头疼的问题。 厉害点的,有夏朝的山戎,獫狁,荤粥;商朝的畎夷,戎夷;周朝的绵诸,犬戎,绲戎,翟等等,历经千年时光,不但未能彻底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前771年,犬戎攻进镐京,致使西周灭亡,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而且后世这种事儿也屡有发生,仅春秋时期,前664年,山戎攻打燕国;前660年,北狄灭亡卫国、刑国等等。 可问题是,北方少数为什么那么厉害,为什么总是跟中原过不去?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这个答案显然过于笼统,具体点说,大的方面,毋庸置疑,中原比北方条件好,发展快,有钱,对北方而言,是一块可以开张吃三年的肥肉,没法不让人眼馋。 小一点的,中原以农耕为主,农耕的基础就是土地,土地是不动产,古语云:有恒产者有恒心。什么意思? 人们依赖不会移动的土地生存,就意味着,老百姓故土难离,就会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个个的村落,大家伙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扎堆儿一块过日子。 而这种村落,里面有百十户人家就很了不起,规模较小,位置还比较分散,很难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而北方少数呢,逐水草而居,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流动的,没有那么多坛坛罐罐,随时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群体上又是以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为主,而部落,天然就比村落大,又因为是游牧,号称能走路就会骑马,致使部落里的部民,拿起马鞭就是牧民,拔出弯刀就成了战士,全民皆兵,很容易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边患,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 二者一比较,差距就能有这么大,试想,在这种差距下,中原有钱而且分散、好欺负,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呢? 因此,在与北方少数的争斗当中,靠地方百姓自发抵抗,多半是靠不住的,即便有个例,也不能当做长久之计,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依靠王朝的军队。 但王朝的军队,抵抗他们也是个比较头疼的事,为什么这么说? 抛开战斗方式上的优劣,单从战略上讲,人家逐水草而居,游牧为生,天生就有强大的机动性,强大的机动性就能导致,他们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对他们有利的地方。而中原王朝的军队,单纯的应对,根本赶不上他们的速度;单纯的防御,兵力有限,地方又那么大,况且孙子也曾说过,处处防御就等于处处空虚。 所以,必须得有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可以永久的解决边患,于是呢,在这种背景下,长城就应运而生了。 秦末汉初河套附近地区边界示意图 二:长城的构成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通常指的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当然,长城也不完全是在秦始皇时期修建起来的。 春秋乃至战国时期,燕国、齐国、秦国以及后来的魏国也先后修建过一段长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为了更充分的利用长城,解决北部边患,于前210年,即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开始督造修建长城。 当时修建长城的原则是“因险制塞”,根据地形,将各国修建的长城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以便于充分利用起来,大约用时10年之久,修建了一条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亘万里,被后世称之为“奇迹”的万里长城。 而且,这还是一套巨大的系统军事工程,为什么说它是系统呢?别以为长城就是那道由方城、城堑、亭嶂、烽火台等要件构成的超大超长的城池,它的内容还多着呢,而其内包含的古阵法,就在这套系统之中。 秦三十六郡示意图 那么,万里长城之长城,除了“城”还有什么? 传闻秦始皇修建长城之前,请上古仙人王敖老祖出过主意,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然而传说归传说,修建长城,动了很大的脑筋是毋庸置疑的。 简单点说,除了那道城墙之外,长城还有两个构成要件,一个是,秦始皇在北地,即本属匈奴的河套地区设置的九原郡,九原郡下设三十余县,这种郡县,虽然其后迁移了不少中原百姓填充,但本质上讲,还是一种军事要塞,可以以长城为依托,对匈奴形成震慑之势; 除此之外的第二个要件就是,修建了一条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一但前方吃紧,中原可迅速运兵北上。 九原郡、长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以上三个要件,才构成真正的长城,真正的长城系统,这套系统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呢? 对来犯之敌形成包围之势 三:长城运行的原理 简单点说,在咸阳的协调下,北线部队可以联动起来,依托长城控制河套,将北方少数,即当时的匈奴,赶至漠北,使之远离中原农耕区,保障边境安全,减少防御的成本。 怎么依托长城呢? 没有长城之前,对于北方少数,需要全线守御,有了长城之后呢,在河套地区的三十多个县,也就是三十多个据点上,一旦某一方向发生敌情,可以倚仗长城迅速运兵增援,也可以倚仗长城,从任何一个或者多个有利的方向,切断匈奴后翼,对来犯之敌形成包围之势,而且,我方有长城做依靠,可以完全不用了考虑侧后方,用兵上,一方面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节省军力,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而匈奴方面呢?如果没有能力同时对付三十多个据点,那么,在攻打任何一个据点的时候,都要提防侧后方的安全。 也许有人会说,长城那么长,九原一郡也不可能完全管的过来,倘若绕开九原,寻找一个薄弱环节突入,长城不就形同虚设了吗? 避实击虚,不是没这个可能,可问题是,有长城挡着,你进来之后,还回不回去了,怎么回去? 长蛇阵是古代阵法之一 满载而归?就会影响骑兵的机动性;轻装前进?那你进来干吗,每一仗都得考虑一下成本,倘若损耗大于收益,突入中原的意义则会大打折扣,成了纯粹的消耗,匈奴人口不多,他们会做这么不划算的买卖吗? 因此,一套长城系统完全让匈奴了解了中原的厉害,从而有所收敛,事实上,长城建成以后,匈奴的确有所收敛,蒙恬时期,他们就深入漠北,远遁千里,转而去寻找什么月氏国的麻烦。 善于利用长城,作用就能有这么大,而本文所说的古阵法,从长城的形态、以及运行原理上就可以看出,不是别个,上古十大阵当中的长蛇阵,讲究的就是: 击蛇首,尾动,卷;击蛇尾,首动,咬;蛇身横撞,首尾至,绞。 长城内含的这套古阵法,就能有这么厉害,当然,作为古阵法,它当然得有阵眼,即长城运行的要求,对秦朝而言,这个阵眼就是咸阳,就是英明而又强硬的秦始皇,对后世而言,就是一个强有力的集权制王朝。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因为只有一个强有力的集权制王朝,他才能协调长城各方,使长城各个要件,有条不紊,合理有序的运行,从而发挥那套古阵法最大的威力。 而且几乎是无往不胜的,历史可以证明,充分认识以及发挥那套古阵法的作用,北部边患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否则,就成了大问题了,如: 秦朝,蒙恬时期,有秦始皇主持阵眼,长城充分发挥作用,致使匈奴窜入漠北,北部边患彻底解决;秦末至楚汉战争时期,无人主持阵眼,天下混乱,长城守御空虚,导致匈奴乘隙夺回河套,让古阵法缺了一个环节,致使北部边患又恢复到从前。 汉朝汉武帝夺回河套,在他的主持下,长城恢复如初,致使长城以北,沙漠以南,基本就没有匈奴势力,匈奴因此分裂,直至前53年,匈奴单于向汉宣帝投降;公元89年,窦宪远征,干什么?帮南匈奴打北匈奴,参与匈奴家事,放在以前,敢想这事儿吗? 自此,南匈奴等北方少数归顺中原,被朝廷安置在长城周边郡县,因为大融合的关系,使长城防御功能虚化,整个儿系统又少了一个环节,结果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三国争雄,之后又来个西晋的八王之乱,以上种种,都导致无人主持阵眼。 少了一个环节,又无人主持阵眼,后果则是相当严重的,先是内迁的少数造反,紧接着,长城以外的少数乘隙南侵。西晋之后,长达130余年的南北对峙就此开始,中原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等等,了解了这些,还能说长城没用吗?在古代,在冷兵器时代,长城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长城,农耕文明或许早都不存在了,这句话并非夸张,从历史的经验上看,几乎可以称之为真理了。 文/斯文卿相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晋书·地理志》、《匈奴历史年表》、《大国宪制》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