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北京中秋节的盛况 有钱的小姐乘车搬月饼 孩子最爱的兔儿爷

 爱历史 2020-10-30


中秋节,是中国与端午、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普遍认为起源于唐代文人中秋赏月玩月的时尚,并在宋代形成了一种普遍性的风俗,最终发展成为了全民参与的节日。

也正是在宋太宗年间,由皇帝下令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定为了中秋节。

在宋朝时便有了“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草鼎沸,近内庭居民,深夜遥闻竿竿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闻,至于通晓”的盛况。

而作为现在中秋节重要标志的月饼,来历更是众说纷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朱元璋用月饼传信,号召百姓起兵反元的传说。

不管月饼由来如何,它已经不折不扣的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节日元素。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中秋节如果没有吃上月饼 ,那么这个中秋节也就等于白过了,将成为一年中极大的遗憾,甚至可以代表着这一家人活得该有多惨。

因此在民国时期,老北京对于中秋节也极为重视。在老舍的文章里有着对老北京中秋节的记录、老舍认为中秋节前后的北京是最美的。

每年一到中秋节的时候,北京的小吃摊便活跃起来了。“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砂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大酒缸门外, 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着那毛茸茸的蟹脚。”

在以花为粮的丰台,一挑一挑的往城里运送叶齐苞大的秋菊,喜欢菊花的人们还可以到各大公园去赏菊。老舍认为老北京菊花种类之多,样式之奇,足以甲天下。

每年中秋来临的时候,北京各大商业街上热闹异常,尤其是大栅栏一带卖月饼的商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当时的月饼包装都极为简单,大多只是用一张油纸和一段麻绳,将月饼码放整齐后用油纸包好,在上面放一张红纸后再用麻绳捆绑之后便可以出售,没有什么过多的装饰,最多就是装在纸盒中便已算精美,可以说非常的环保实用。

在中秋节老北京“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 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了美的种子。

兔爷儿,是老北京传统的地方手工艺品,是中秋节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它起源于明末,到了清代从祭月变为了儿童玩具。在以前老北京四牌楼一带常有在中秋节专门售卖兔儿爷的摊子。兔儿爷对老北京中秋有多重要呢?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在日本兵进城后,还依然过自己的八十大寿,觉得只要自己小日子还能过,管是谁占领了北京城。直到中秋节的时候,发现北京城里竟然没有了兔儿爷,才觉得从此断了根,一切都不对了。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