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而每个人的力量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可能会遭到拒绝。毕竟别人在答应你时,需要耗费他们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是相关的利益。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对方尽可能地答应你的请求呢?以下是三个心理学技巧: 1、登门槛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这个效应。
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 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愿意捐款的人数比例几乎增加了一倍。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付诸行动,而实现它却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不易获得成功。 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一些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举手之劳便可以博回一个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人们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习惯先接受对方较小的要求,再慢慢接受较大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也要学会应用这个效应。 比如,男生在遇到心仪的女孩时,想要添加对方的微信。不能一开始就过去说要加她微信,这样可能只会遭到立马拒绝。 而是可以先让她帮个小忙,例如跟她借一张纸巾,问一下路等。再进一步让她帮忙拍张照片,然后夸她拍得很好看。最后再表达希望添加她的微信,这样被拒绝的概率就小很多了。 另外在一些街头爱心募捐的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效应的应用。 在捐款的地方有一块签名版,募捐的工作人员会宣传: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他们会让路人先去签名支持公益活动,等签完名之后会请求你捐钱,并且说捐1元也是爱心。但此时你也不会就只捐1元,肯定也会比1元多,即使你原本只是路过不打算捐钱的。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需要向对方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时,如果担心被对方严词拒绝,不必直接提出,可以先提出一个对方轻易能够办到的要求。一旦答应,再提出那个真正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就会较大。 2、留面子效应“留面子效应”正好是与前面提到“登门槛效应”相反,是指在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要求,遭到拒绝以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答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生活中有很多“留面子效应”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借钱。当你想跟别人借200元的时候,最好就是先提借1000元的要求,对方拒绝了之后再说200元。如此大差距的金额,对方也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你了。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效应,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希望孩子帮忙做家务,可以先要求多个任务,要他洗碗拖地等一起做。孩子肯定会抱怨任务量太多,这时假装妥协只给他其中一样家务。比起一开始就让他只做一件,前者更能让他欣然接受。 3、互惠原理
这个实验巧妙地证了心理学上的“互惠原理”,在人们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互惠原理”是一种得到了对方的恩惠,就想要回报对方的心理。如果对方给予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要以一种相似的行为去回报他的恩惠,而不能对他人的友好无动于衷,更不能以德报怨;如果我们需要从某人那里获得某种利益,不妨先付出,让对方心存感激,不得不采取适当的回应。 较为常见的现象是商家“免费试用”的营销手段。大部分的顾客在品尝完样品后,都会买回一些这样的食品。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 免费试用的妙处在于,这些样品本身就是一份促销员赠送给顾客的礼物,顾客无意中接受礼物后,就会产生一种负债感,因此只能通过购买产品的方式,以减轻那种负债的压力。 当我们要求别人帮忙之前,我们应该先为别人付出。在今天的职场,我们不妨用一点小小的恩惠感动我们同事,以此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平时多买一些零食或水果分享给他们吃。这样在我们有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很乐意地帮忙。 最后以上三个效应理论的基础都是来自于人的认知偏差,从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的现象。 每个效应都有不同的适用场景,当你准备向别人提要求时,不妨去应用其中的理论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