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象棋的由来、布阵及演变

 西村永昌 2019-09-06


中国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坛,尚难断论。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楚辞》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说法,提到了象棋。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当时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经》,并集合百官在朝廷进行讲解。文学家庾信曾作《象棋经赋》及《进象棋经赋》。那时期,“象戏”在宫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宋晁无咎(公元1053-1110年)的“广象棋”,棋子32个,与现制象棋的棋子总数相同,棋盘纵横各11路,比现在的象棋盘大一点。

象棋是象征“战争”的棋戏。象棋的布局,就如同古代战争中的战阵的意思。阵同陈,也作“乘”。据宋·陈博良《历代兵制》引《魏书》说,汉承秦制,会五营士为八阵,名叫“乘之”,故而阵又通乘,其本义是指战车和徒(步卒)的队形排列,也就是起源于车战时期的专用军事术语,以后则泛指军队战斗队形。

战阵的优越性,就在于训练有素的密集队形和纪律严明的计划性行动。《六韬·均兵篇》说,车、骑、步(即车马兵)三个兵种,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战,如果是单个战斗,则一名骑兵抵挡不了一名步兵,但若列成队形战阵,则骑兵可以和数量八倍于已的步卒作战。春秋时的军事家,把战阵训练列为第一位,把个人武术列为第二位,因为任何无组织、无纪律的乌合之众,即使个人武术技术再高超,也无法和有战术素养的战阵队列相抗衡。古时的步兵,以五人为“伍”为基本单位,然后便“两”,为五“伍”二十五人。横排成“行”竖排成“列”。早期的阵,都是战车和甲士兵卒混合编队的。25乘战车的编制称为“偏”;战术上有时因要攻守兼顾,左右两偏车卒混队的阵形互相掩护、交叉变换阵形,或方阵、或圆阵、或“六花阵”等。

纯步兵的方阵是魏舒创立的。公元前541年,魏舒与西北民族锹人遭遇,地形所限,不得不“毁车以为行”,用独立的步兵布阵取胜,因而制定了此布阵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