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构图 || 寇德卡视觉节律

 zdjphoto 2019-09-07

约瑟夫·寇德卡这个名字,一半的人没有听说过,另一半的人则将其作品视为经典。他离群索居,拒绝社交,然而他绝不是个怪人,总的来说,他的作品和他脚下的土壤无法分离,仿佛站在一场正在裂开的大地之上,他就是这样在变革中摄影的。

寇德卡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普通的裁缝家庭,大学学的是航空工程,他自幼热爱摄影,他后称为“纯粹是爱好,不关乎政治”。之所以要这么强调,是由于他拍的是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和捷克的政治、文化问题是密切相连的,这也“导致”了并不想关联政治的寇德卡拍出了一部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吉普赛人》,他因此一举成名,中国第一次听到寇德卡的大名,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

评论家沙伦纳夫(Dam'ele Sallenave)曾这么说他: '寇德卡的离群独居令人想起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78)---一个热爱人类但厌恶与人交往的人;充满着对不可能重返的黄金时代的向往------'这位来自远方的清教徒有着先知般的名字,留着一把先知的胡子。神永远把自己显定给先知的灵魂。' 

吉普赛人的真实写照1975年在巴黎面世,当书出版时,寇德卡又感到不爽了:“以前,这些照片只有我自己、朋友和选择过的人才能看到,现在你只要有钱,就随便看了。拿着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和一个妓女在一起。”

寇德卡不放照片则已,一放就是五、六千张,他不只放那些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而那些失败之作对他更有意义,他说: '意外与错误对我而言是同样有趣的,它们可以指示我:是不是有可能再进一步的发展下去。我极需要这些坏的照片的帮助。' 

1970年,寇德卡离开捷克寻找政治庇护,此后的十余年中,他一直处在流亡状态。这不是“在路上”,也不是“心灵的流浪”,他带着他的照相机,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他乡异客。出于无国籍状态的寇德卡,时而睡在泥地里和草丛里,又随着季节的交替漂到不同的城市,他被世界流放了。

'摄影只有一个法则,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拍,那就怎么拍。' 寇德卡在一大堆自己要怎么拍就怎么拍照片里,都有相当完整的构图与恰到好处的快门机会,他的观察方式有一种直人事件核心的震 撼力量。

寇德卡完全有能力接些活来做,但他不乐意,他不愿为钱而拍照,不愿意给任何人打工。所以他只能压缩自己的生存成本,一种最低的生活成本是这样的:一个睡袋,几件衣服,一双鞋,两双袜子,一双手套。寇德卡靠这些就能过一年。

'在拍照时,我并不总是用眼睛来瞄准目标,如果照片的框框不是很精确,那我就会在放大时候做剪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