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非亲似亲fhf 2019-09-07

浙江台州,仙居。

寺前古村,曾经因风光与寺院而起的村落,如今尤其静谧的风光人家。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仙居西乡俗称白塔境内的寺前村为十七都寺前。盖仙居境内以寺前命名的地方很多,人们以是作为区别。十七都寺前,在明代时属于开元乡高迁里;清光绪年间,县下设都,都下设庄后,属十七都。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寺前顾名思义,是处在寺院(庙)前的一个村落。事实也是如此,十七都寺前其旁有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水帘寺,村落因居于寺前而得名,而水帘寺之名则来自水帘瀑布。水帘瀑布是仙居旧“八景”之一,也曾是文人墨客游览的佳所。

据史料记载,宋元祐年间,仙居名士吳炌曾在水帘瀑布下筑台居住,并留下了 “今古常垂地,晨昏不上鈎”的诗句。其后,明代的张可权,張景悌、李一瀚、吴时来等历史名人都游览过水帘瀑布;清代时又有朱华、朱亢宗、王魏胜等人游历过并留下了纪胜之作。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关于水帘瀑布的胜景,清代吴江名士潘耒曾有过描述。他在《游仙居诸山记》中写到:“瀑布悬于崖端,亦从空喷出,烟飞雾卷,恍然复见大龙湫,但恨其短。而此山更有悬瀑两层则甚长。第一层落处,在万仞岗头,远望如银河,三折倾跌而下,高敞明豁,数舍外皆见之。是亦瀑布之豪而僻在荒谷,世无称焉”。在潘耒的笔下,水帘瀑布似乎比雁荡山的大龙湫还要壮观数倍。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建国后由于在水帘瀑布的覆钟山源头修建了小水库,水帘瀑布的胜景也由此消失了。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寺前村居民以李姓为主,朱姓等杂之。李氏是仙居的大族,有管山李氏和李宅李氏之分,寺前李氏当属于李宅李氏的分支。李宅李氏始迁于南宋,奉李朴为始迁祖。据《乐安李氏宗谱》记录,李朴,字守贞,号盘谷,为苍坡李氏第六代裔孙,家族中行十,族中后人尊称其为十府君。宋高宗建炎初年,李朴和兄弟九府君名梧、十一府君(名不详)及儿子徹为避乱一起离开苍坡,到了台州府仙居县境内,李朴父子在一个叫“赤石”的山谷里定居了下来。“赤岩”即后来的李宅村。其后子孙繁衍,分居周边东村、寺前等村落。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至于寺前的朱氏,则可能来自周边下朱、下塘等朱氏聚居比较多的村落。据《乐安朱氏宗谱》载,唐宪宗年间(806-821),朱永自湖北襄阳之义阳迁徙到温州永嘉。历四世转徙金华。第五世朱仁涛,自金华迁徙台州临海黃沙埠头。此后,有第八世朱邃迁居十三都下陈;第十世朱寿翁于宋建炎年间迁居社山;第十二世朱养直自黄沙埠头迁徙至东门河桥。又有第十三世朱仲旸,自东门迁徙至双楼,并形成了朱溪、小园、社山、双楼、新路、吴家井、后求、城关东门、李坎头、下朱、下塘等主要聚居的村落。当然,村内诸如吴氏、蒋氏等杂姓大多也是由周边的村落或避灾、或逃难而来。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寺前村历史上似乎有着浓重的重商传统,至少在清以期应该是如此。如若你去翻阅仙居历代的县志,你很少会发现有秀才、举人或进士是出自寺前村;但如若你去村内走上一圈,你却会发现村内的古老的房屋建筑也绝非一般人家的财富所能建造。个中原因,或与寺前村的区位地理有关。该村位于十七都坑中段,曾经是皤滩、白塔一带以及田市前往十七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仙居西乡前往温州、黄岩一带的古道一部分;加之又临近白塔、田市诸大集镇,周边如上叶、东鲍等村落窑器等手工业发达。为此,其在发展商业上可以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目前,村中依稀尚存的古街道以及临街房屋的石制货铺似乎仍可说明村落因为商业曾经所有过的繁荣;而村外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871),“宽十一丈,长百余米,叠石而成,工费甚巨” 的永镇桥,则更说明了居民们曾经所有过的富庶(清道光年间,李宅李氏有李钟侯(学名逢春,字志信,号秀斋)者经商成县内巨富,并因“置地数千亩,构屋百余楹”而扬名全县。)。

探村台州仙居 | 寺前古村,水帘瀑布旧景一侧静谧人家

清代中期开始,寺前村逐渐出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并盛的局面。清同治十年(1871),仙居县令余丽元在郡守刘璈的督导下,在水帘寺设立了义塾,并捐钱六百缗作为经费,对以寺前村为主的周边区域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乐安李氏宗谱》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李氏族中长者讨论决定将祖上在横溪河塘的庄田田租用来继续延请名师教育子弟,其中崇正义塾的一部分经费亦来自寺前村的李氏族人。)同一时期,县内各地开始捐设义仓,其中十六都、十七都的义仓即设置在寺前村的崇正书院内。

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寺前村成为了十七都一带地标性的村落,不仅十七都港被俗称为“寺前港”,而且寺前村在后来的百余年间曾几度乡级行政建置的驻地所在。如民国时期的水帘乡公所,建国后的寺前乡、田市管理区公所(1958年)无不都设在寺前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