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week 逛超市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到很多物品的价格都是以9或者8结尾,比如说168,19.9之类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加到170,20呢? 今天52week便利君来给大家揭秘真相: 一、非整数定价法 其实,心里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商品定价的这个现象了,还为此做过实验: 对于以9为结尾的价格与以0为结尾的价格(例如9.9和10),同样上涨10%,人们对于9.9涨价的感受更低,感觉不到涨了多少。同理,在降价的时候,降到以9为结尾的价格,也会带给人降价更多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商业社会中常用的非整数定价法。 例如:9.9元会让买家感觉是在9的区间内,但是10从感官和心理来讲会让买家感到贵。在消费者看来9.9属于几块钱的行列,和10所属的十几块钱有着质的不同。1999元和2000元,大家会感觉前者会比后者便宜很多,事实上它们差不多。 这就是“19.99”比“20”看起来便宜得多,而实际上只少赚了1分钱。只不过,这种定价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适用于价值小、数量大、销售面广、购买次数多的日常消费品,而质优价高的高档消费品及一些馈赠礼品则不适宜。 二、尾价策略 将价格末位定为'9'的方式,属于尾数定价策略(mantissa pricing)的一种尾数定价,即给商品定一个以零头数结尾的非整数价格。利用'尾数定价',可以使消费者产生某些特殊的心理效应。 首先是感觉便宜。标价99.99元的商品和100.05元的商品,虽相差不足0.1元,但前给购买者的感觉是还不到100元,后者却使人认为100多元,因此前者给消费者一种价格更便宜的感觉,使之易于接受。 其次是精确。带有尾数的定价可以使消费者认为商品定价是非常认真、精确的,连几角几分都算得清清楚楚,进而产生一种信任感。 商品的售价是由基础成本控制与营销费用所决定的,但是商品定价时也要考虑正常定价与促销定价两个因素。定价不仅要进行科学的核算,同时也要兼顾民俗风情。 自古深情留不在,总是套路得人心。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大家知道这是商家的策略,也依旧会买买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