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国联合攻伐秦屡战不败,齐一战不起

 刻在星星上 2019-09-10

战国时期,各国强弱分化对比明显。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经常采取相互联合的策略,以抵御强国的侵吞。有意思的是,各国曾多次联合攻伐秦国,但却鲜有成效。然而,各国联合伐齐国仅一次就给予了齐国致命打击,各国联合伐秦与伐齐结果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 各国联合伐齐

齐国在桂陵和马陵的大战中接连大败当时的霸主魏国。齐国国力不断强盛公元前 344 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相王,齐国从魏国手中取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仗着国力的强盛,齐国先后和中原各诸侯国之间发生矛盾,在北边曾几乎灭亡燕国,在南边战胜了楚国,在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公元前 286 年齐湣王灭掉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齐国实力得以进一步增强。接着又向南侵犯楚国淮北,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各诸侯国畏惧齐国的强盛,于是秦国拉拢各国共同对付齐国。


公元前285年,秦昭王会楚顷襄王于宛,会赵惠文王于中阳,欲联合各国伐齐。担心各国畏惧齐国,于是“先出声于天下”,令蒙武攻齐,占领了宋国故地的河东九城。次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大举进攻齐国。由于齐宣王时期,齐国趁燕国内乱之机发兵攻燕,差点灭亡燕国。燕国与齐仇恨很深,五国就以燕国将军乐毅为上将军统一指挥联军攻打齐国。


齐湣王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以西。乐毅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大败,主力几乎被全歼。乐毅亲自率领燕军向齐国都城进发,齐军士气低下,燕军一路势如破竹,一举攻下临淄城,齐湣王仓皇逃奔莒。楚将淖齿率军进入莒,杀死齐湣王。联军在六个月内攻占齐国七十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城尚未沦陷。燕国在攻占的齐国城池进行了一番掠夺,虽然最终田单用计使燕王换掉主将乐毅,齐国得以收复失地,但经此一战齐国元气大伤再无实力和秦国争雄天下,秦国成为此战最大胜利者。


  • 各国联合伐秦

历史上各国联合伐秦的次数较多,其中比较大的有5次。

第一次伐秦,公元前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而实际出兵的只有魏、赵、韩。结果为秦军大败。

第二次伐秦,公元前298年,秦国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秦军与楚军大战,歼灭楚军5万,占据城邑10余座,齐国恐秦继续扩张,于是趁机和韩魏联合攻秦,迫使秦国归还所夺韩国和魏国的土地。


第三次伐秦,公元前278年,齐趁秦称帝之机联合燕、三晋攻秦,联军进至荥阳,各国观望不肯首攻,秦国取消帝号,联盟未战而瓦解。

第四次伐秦,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在信陵君魏无忌的指挥下攻秦,信陵君亲自率领大军冲锋,联军士气大振迫使秦军退回函谷关不敢东出。

第五次伐秦,公元前241年,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联军长途深入函谷关,军士疲惫,战斗力不强。秦军集中兵力以精锐部队率先攻击国势较强的楚国,楚军退却,联军见势不战自溃。


从各国五次联合功秦来看,第一次由于人心不齐,五国联军只有三国出兵,各国观望遂导致失败。第二次攻秦是在秦不断侵吞各国疆域时发生的,虽然最终秦军战败但归还所占领土,但并未对秦造成削弱性的打击。第三次出军了但各国观望都不肯第一个攻击,最终不战自溃。第四次在信陵君的亲自带领下虽然一时使秦国收缩回函谷关,但也并未给秦国重大打击。第五次联军虽攻入函谷关,但依然没有对秦军造成太大打击,战线太长反而削弱了自身。


对比各国联合伐秦和伐齐的历史来看,首先秦国关中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各国虽多次联合攻秦,但多进不来函谷关,秦国战败可以退居关内,各国也不容易攻入关中。而齐国地处平原无关隘可守,一旦溃败联军就可趁势长驱直入。其次秦国拉拢各国攻齐的时候,怕各国心不齐,于是率先出击。而各国联合攻秦的时候往往相互观望,谁也不肯先出兵,甚至出现联盟纵长楚怀王叛盟不出兵的情况。再次秦国一直以来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秦国有明确的外交政策,无论是“远攻近交”还是“远交近攻”。时刻考虑削弱各国,瓦解各国联盟,使自己损失最小。反观齐国,仗着国力强盛就四处树敌,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导向,四处开战,使自己陷于各国的对立面。终致列国群起而攻之,又无向秦一样的招架力遂一蹶不振无可避免的衰败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