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孝陵

 木香草堂 2019-09-10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南京,江苏。

   2006年9月13日。

   第一次去南京明孝陵,在1987年的夏天。这也是见过的第一座帝王陵寝。这以后,陆续到过秦始皇陵,唐乾陵,巩义宋陵,明十三陵,沈阳的清福陵(东陵)和昭陵(北陵),遵化清东陵,以及安阳袁林,当然还有中山陵。而明孝陵,二十多年间也去了多次。

   2006年9月13日。在南京有半天空闲,也不多想,直接去了明孝陵。尽管多云转阴,天气不够理想。

   明孝陵的起点下马坊。这时和大金门、四方城一样,还没有划入收费区的范围。后来再去,这些已经被圈进隔离带了。

   从下马坊至地宫所在的宝城,纵深约2620米。

   沿神通依次有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至棂星门。尤其是神道石刻高大精美,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代表了明初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1)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南京,江苏。

    2006年9月13日。

    明孝陵建造于明朝初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明孝陵北面以东西连绵的钟山为依靠,陵宫正处于最高的中峰之下,周围山环水绕,给置身于其间的陵寝建筑营造了拱卫、环抱之势。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禁约碑、内红门、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楼下部等砖石建筑,以及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

    典型如康熙手书“治隆唐宋” 御碑,在此时也倒地破碎。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曾国藩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但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康熙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现裂痕。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更是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直到屋顶。这样,需要绕到御碑殿背后,才可以看到龟趺背面。不明就里之际,自然莫名其妙。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2)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南京,江苏。

    2006年9月13日。

    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使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

    朱元璋将其陵址选在钟山主峰南麓的风水产轴线上,陵宫东侧建有太子朱标的陵寝,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第一代皇帝和后世子孙共用一条主神道、子孙陵墓神道又与第一代皇帝神道相连接的格局。

    朱标的陵寝遗址很不引人注意,地面建筑荡然无存。这组图片的最后两幅,即是朱标陵寝建筑之遗存。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明孝陵200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