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靖,到底有多聪明

 山家往事 2019-09-10

嘉靖皇帝,按照宋之前的传统,应该叫明世宗,嘉靖是他的年号,世宗才是庙号,不过,从明朝开始,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庙号、年号也就开始混着叫了。

5399960_0800.jpg

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汉武帝很会玩,他不但会打仗,对养生更是感兴趣,专门在建章宫外面修了一个乘露盘,用来承接露水。古人认为,露水里面蕴藏了天地精华,以此水佐丹丸,可延年益寿。

这习惯传到明朝嘉靖皇帝手里,玩法又变了。

他认为,前人的那些做法是不完美的,至少,接的露水是没有灵魂的,另外,嘉靖皇帝非常相信那帮炼丹人鼓吹的长生不老,而炼丹所需的一个重要原料便是女孩的月信。所以宫中招纳了众多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8f00-fxpwyhv9076263.jpg嘉靖皇帝对露水和月信的需求很大,但是,采集露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月信也不是天天都有,矛盾最终爆发,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这些十几岁的小丫头再也无法承受,十几个小宫女串通在一起,趁嘉靖熟睡之际,意图用黄绫带勒死他,事情未成,这些宫女全部被处死,史称壬寅宫变。

这么看来,这嘉靖皇帝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差点死于一群孩子之手,把宫女逼的起义,这得有多奇葩。愚蠢如秦二世者,都没干过这事儿。但历史上的嘉靖皇帝,不但不蠢,还非常聪明。

聪明,分两种,一种是小聪明,一种是大聪明。

所谓小聪明,只见眼前,不顾后果;只见现象,不求本质。假途灭虢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当年,晋献公想灭掉虢国,可是旁边的虞国和虢国关系非常好,如果打虢国,虞国就会援助它。

在这种情况下,荀息给晋献公出了个主意,给虞国财宝、美女,花钱买路,虞国的国君果然被迷惑住,同意了晋献公借路的请求,晋军在回程的时候顺带把虞国给灭了。

何为大聪明呢?

嘉靖皇帝绝对算一个,如果搞个明朝皇帝智商榜的话,嘉靖皇帝排在前几名一点问题没有。

明武宗朱厚照无后,病重期间,其母亲张皇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决定立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皇帝。可以说,朱厚熜这个皇帝位子,来的有些意外。 

timg119.jpg这个时候的朱厚熜多大呢?仅仅十四岁。十四岁一个孩子能干什么呢?而且仅仅是在5天前才加封他为藩王。执掌朝堂达三十七年之久的杨廷和,和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刚接触就开始了较量,结果却是自己失败了。

杨廷和让朱厚熜从东华门进入宫城。朱厚熜不同意,坚持从大明门入,最终还是依了朱厚熜。

不就是个门吗?

这里面大有说头。

timg120.jpg东华门,8排门钉,靠近紫禁城太子宫,一般是太子走的门,而大明门,为皇宫正南门,是正儿八经的国门,平时不开放,只在重大国事时才可以开放。

朱厚熜的理由很简单,我是来继承皇位的,不是来当太子,况且我和先帝朱厚照是堂兄弟,平辈,凭什么走东华门?

杨廷和等人在第一轮较量中败下阵来。

正常来讲,一个外地来的毛孩子,宫中没有自己的人,想玩转这些朝廷大员,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儿,但朱厚熜办到了。

他的方法很简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继续以“礼制”对抗这些老臣。

刘邦登基后,封他的父亲为太上皇,李渊封他父亲为元皇帝......

timg121.jpg在家庙文化里,这就是一种礼,并且刘邦、李渊等人身为开国皇帝,做这些也没人能够反对。朱厚熜想这样做,遭到了以杨廷和等人的强烈阻拦,杨廷和是个有学问的人,遍引经典,《礼》上说,从宗法意义上来讲,先君即为父母,亲生父母应当叫伯父母或者叔父母。

嘉靖皇帝这边也没闲着,找了一大帮人整天翻阅典籍,就为驳倒杨廷和,却找不到一丝证据。最后,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说,朱厚熜继承的是皇帝位,又不是给人过继当了儿子,结果这俩儿哥们被外放到了南京。

历史上,将这个长达三年半之久的争辩称为“大礼仪之争”,通过这次搏斗,嘉靖得到了锻炼,朝堂权数水平明显提高。

timg122.jpg在杨廷和辞官后,嘉靖重用张璁、夏言等贤臣,广开言路,革除前朝弊端,打击权臣及各种地方豪强势力,处死了钱宁、江彬等奸臣,为整个社会释放了活力,经济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且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各种文艺形式不断涌现,最出名的便是明代小说。比如,曾经位列四大奇书的《金瓶梅》便成书于此,它的背后体现的是民间宽松的氛围。

壬寅宫变后,嘉靖更加偏向于道教,整天关在炼丹房里不出来,但是整体上说,他还是很勤奋的,白天炼丹,晚上批奏章。严嵩把持朝堂二十年,始终没有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嘉靖一句话废了严世蕃,严嵩对此一点办法没有。二十几年不上朝,却一点不乱,大明王朝也没几个皇帝有这个能力吧?

终极嘉靖一朝,国力处于上升期,他做出的种种措施,为后来者的张居正改革打下了基础,当然,问题也不少,南倭北虏始终是家境的心头大患,在位期间,都城甚至被围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