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沅水又东,经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荫,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这里的平山指的是河洑山,因泉水甘甜可口而盛名。 河袱山绵亘数十里,岗峦相属,有大小山岭56个、沟谷42条,且地势险峻,是通往湘西、川黔两者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旧志记载,河洑山位置距今常德城130里,是常德重要的门户之一! 1943年11月,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云南的反攻,掠夺战略物资,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而我军则集中了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 18日,57师171团2营营长阮志芳接到命令,坚守西郊河洑山,阻止日军进攻。临行前,57师师长余程万将阮志芳召到师部,一再强调:“河洑山是常德西部的咽喉据点,也是57师的圣地,一定要洒上光荣的血迹!”然而为了保险起见,余万成师长还给该营增派了一个迫击炮排。 在起初的进攻中,日军只有500多步兵,100多骑兵,很快就被2营的火力击退。此后,日军不断增加兵力,增派飞机、大炮轮番轰炸,对2营阵地发起一次次波浪式进攻。 到了22日早上,日军在河洑山周围集结的军队接近2000人,并以10架飞机做掩护,誓死要拿下河洑山阵地。 面对着数倍于己的敌军,营长阮志芳也没闲着,一直抓紧修筑工事。他们利用地理优势,靠着人工水渠,顺着山势蜿蜒而建,将战壕、暗堡和掩体连在了一起。其中设有土夯或者水泥门框,人低头穿过门框便可进入“安全的阵地”,蹲在战壕内,整个人可以完全“隐身”其中。同时暗堡内多设防御枪孔,透过枪孔可洞悉山下的敌情。 中午时分,日军飞机轮番对罗家冲、高望坡、螺丝岭三地轰炸扫射,并集中10余门火炮对守军工事逐个轮流轰击,随后日军步兵向守军发起密集的波式进攻。 这种波式阵攻击是一种组织严密的人海战术,攻击部队分成多个梯队,每个梯队20到30人,全部拼了命地向前冲。 当第一队的人都被打倒后,第二队的人在第一队推进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冲,当第二队人全被打倒后,第三队的人在第二队的基础上仍然向前冲锋。就这样,日军自恃人数远远超过守军,想以这种自杀式冲锋的方式尽快攻克河洑山阵地。 面对着疯狂的日军,守军躲在倒塌的工事后面,顽强抵抗日军进攻,机枪不停的向日军扫射。冲在前面的日军不断被打死,队伍渐渐稀疏,但后面的日军仍然一波接一波如潮水一般向守军涌来,就像打不完一样。 危急关头,余程万师长增派的一个迫击炮排发挥了巨大作用。炮兵向日军波式队伍不断发射炮弹,爆炸后的弹片向四周飞射,使得周围的日军都被击中,纷纷倒在地上。 就这样,大量日军被炸死、炸伤,倒在地上不能继续冲锋,彻底打乱了他们的阵型。而那些没被击中的日军立刻醒悟过来,连忙向两侧逃散。此时,守军侧面的机枪手火力全开,子弹如雨点一样向日军射去…… 23日拂晓,日军继续向河洑山增兵,已经达到了3000人,24架日机在河洑山上空扫射,不断地向2营迫击炮阵地轰击。 两个小时后,河洑山全部被烟火笼罩,树林被多次击中而冒出烟火,所有工事全都中了弹,核心阵地的泥土几乎全被翻了一遍。300余具烈士遗体并排放在阵地后一个山坳里,80多位重伤员在死亡线上挣扎。日军停止了炮击,双眼布满血丝的营长阮志芳连忙让士兵检查刺刀。不久后,日军开始了进攻,仍然是密集的波式阵形。 阮志芳营长带着全营幸存的士兵撤出了阵地防线,绕到了侧面山坡上,准备从侧面对日军发动逆袭。剩余守军大声呐喊,几乎像疯了一样,自杀性地冲向日军队伍,把身上所有的手榴弹,全部抛向了日军,在日军队伍中用刺刀乱捅乱劈。 日军原本仗着炮火上的优势,对守军狂轰滥炸,寸寸相逼。但碰着这样一群疯了的人冲到眼前,炮火帮不上忙,连忙后退,远远的退到了阵地之外。 阮志芳这一自杀性的逆袭,打死日军300余人。而2营也由原来的500余人,打成了现在不足40人。 河洑山上的工事已全部被破坏,经过4昼夜血战的守军也已弹尽粮绝,剩下的几十人无力再继续坚守,遂转进到后方的黑家垱、南湖铺一带。 最终,日军占领了河洑山,但付出了1000多人的代价,尤其是第116师团第120联队,在河洑山伤亡太大,大量精兵被击毙、击伤,导致战斗力下降,导致后来一直无法突破守军大西门阵地…… 如今,河洑山已成了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许多旅游景点,兴建了许多旅游设施。但是那5座烟火台,7座暗堡,6000米战壕至今保存完好。 70多年前,正是凭借着河洑山碉堡战壕群以及那不怕牺牲的精神,57师171团2营500余名将士才能将敌军挡之在外。而如今硝烟已散,英魂犹存,这些饱经沧桑的碉堡战壕,正是那段血与火历史的见证! 专注抗战英雄故事,传播正能量,以大、小人物视角还原抗战真实场面。 任何一个中华英雄都值得被铭记!关注我,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