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一年之中各种各样的节日有很多,其中,中秋节最是具有神秘色彩、最富诗情画意、有着太多太多的情义,普遍流行于我国各民族之间,是为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仲秋”, 表示位次在秋季之中,是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是八月的二分之一,在秋之中,故谓之“中秋“,又称为”八月十五“。由于在这天晚上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此中秋节成为历代国人盼望团圆的愿望寄托,承载着浓重的思乡思亲之情。 那么中秋节是怎么产生的呢?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其起源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于远古崇拜天象的拜月习俗 在远古蛮荒的时代,人类形成之初对日升月落、白天和黑夜、四时更替、风雨雷电等天象有着恐惧和敬畏。在人类发现利用火以前,夜晚大地一片漆黑,常有虎豹豺狼等凶禽猛兽的袭击,人们非常恐惧黑夜。在漫漫暗夜中,月亮是黑夜中的光明使者,为漆黑的无边大地带来光明。所以,人们就对月亮产生了崇拜。远古时期月圆之夜古人就会集中在一起,举行歌舞庆典,也就是“跳月”。以示对光明的渴望和对月亮的崇拜。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中,至今依然保有跳月的习俗,每到中秋之夜,苗族男男女女便会聚集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2、起源于古代帝王祭月制度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书中记载,“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由于神权控制的需要,祭月在周朝时,已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王室祀典。《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国语·周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神明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这时期主要以天子对月的祭祀为主,祭礼也是十分隆重。《管子·轻重己》记载:“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祭月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在中秋时节,观赏祭拜,寄托情怀,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3、源于神话传说“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记载:“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峨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远古时候天上出现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后羿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有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他们过着美满的幸福生活。一天,后羿在昆仑山巧遇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一天,蓬蒙趁后羿外出狩猎,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一口吞了不死药,向天上飞去。落到月亮上成为月神。后羿回家知道了这件事,悲痛欲绝,仰望夜空那晚月亮格外皎洁明亮,可以看到嫦娥的身影。后羿就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里自己眷恋着的嫦峨。百姓们听说嫦峨奔月成为月神的消息,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峨祈求吉祥平安。后来中秋祭月祈求平安就世代相传下来。 4、起源于秋收丰庆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都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许多节日都和农事相关,中秋做为一个和时节相关的节日,正好处于农业丰收之际。古人农事生产十分重视“春祈”和“秋报”,播种时祭祀以祈求丰收,丰收后又要祭祀以示答谢。《吕氏春秋》记载:“是月也,乃命祝宰巡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天子乃傩,御佐疾,以痛秋气,以犬尝麻,先荐寝庙。” 综上所述,中秋在我国历史上起源很早,和对月亮崇拜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最开始主要是以祭祀为主存在,据民俗研究专家考察中秋发展成为民俗节日的形势则是在唐宋时期。唐朝之际经济发展,国富民强,社会文化开放繁荣。这时流传着唐明皇游月宫,杨贵妃变月神等充满浪漫色彩的故事,诗人咏月中秋赏月盛行。北宋之际经历山河破碎,骨肉分离中秋的思念团圆内涵更加强。最终以月亮、中秋代表思念团圆的文化,成为一种民族节日流传至今。 |
|
来自: 刻在星星上 > 《310-博史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