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九集——追寻王羲之笔法,两条路径:“乌衣王”和“马粪王”

 用口叟 2019-09-13


書法三級課程「裹束」

第二十九集|技法總結(1)

“烏衣王”與“馬糞王”

书法入门(ID:shufarume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筆記|

L3-29 技法總結 1

書法有哪些“法”?關鍵就是尋找王羲之筆法。

你看很多人買字帖學書法,選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甚至更近一些的,如學趙之謙、黃自元等等。你買一本字帖等於投入這一家,這些路徑未免太遠

唐太宗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王羲之是公認的書聖,我在一級課程第四課中指出,學書法應當聚焦王羲之,目標要非常明確。


一九六三年九月,沈尹默先生發表《二王法書管窺》一文,專談學王羲之的問題,雖然沒有具體結論,但他提出的一些觀點,值得注意。

沈先生先生說:“自唐以來學書的人,無一不首推右軍......”這是經過時間淘汰和歷史考驗後得出來的結論,成就最高、用筆最精就是王羲之。

跟研究中國的儒家學派一樣,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研究儒家,當然要讀讀孔子的六經,熟悉《論語》。後代對儒家的解釋往往加點私貨,偏離孔子的原意如果你說研究孔子主要靠看電視劇,那實在不敢恭維。

就書法這一門藝術而言,王羲之的地位等於孔子。但王羲之沒有專談用筆的文章傳世,作品也只有鈎摹本和刻本,那怎樣去尋找王羲之的筆法呢?這跟警察破案一樣,先要整理出一個思路。

沈尹默先生設想破案的方案是:“好在陳隋以來,號稱傳授王氏筆法的諸名家遺留下來手跡未經摹拓者尚可看見,通過他們從王跡認真學得的筆法,就有竅門可找。...不可株守一家,應該從個人用筆處,比較來看,求其同者,存其異者,這樣一來,對于王氏筆法,就有了幾分體會了。”也就是說,沈先生設想拿王羲之系統的書法家作品,加以比對, 從而找出共同的用筆特徵


王羲之生卒年月大約是 303-361,享年五十九歲。東晉前後一共103年,王羲之是生活在東晉前半期。沈尹默先生說陳隋時期的書法家,多見於王羲之真跡。這時期離開王羲之只有二百多年,等於我們現在 看乾隆時期的書跡,當然可以看到很多。

智永就是陳隨間人,他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壽命很長,大致一算,離王羲之也就是二百五十年左右。

沈尹默先生建議所選的書法家下限,直到北宋,如包括李建中、米芾、蘇東坡等人。我意思這幾位都不是王羲之系統直接傳人,只是自己學王。根據古籍記載,王羲之系統直接傳人最後一位是晚唐韓方明,所以我設定的下限,到韓方明為止。

你看,從王羲之到韓方明,這區間中學王羲之的人不可勝數,這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直接師徒相傳的那些書法家,自己在家中臨摹王羲之的人,就先放一放。

韓方明是崔邈的學生,而崔邈得張旭親授。唐僖宗時宰相盧攜記錄了張旭一段話:

吳郡張旭言:“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 彥遠僕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詞云爾。”

這段話清楚地記錄了智永到張旭的傳授過程。


所以在這張表上,張旭有他重要的地位。這四個人是晉唐時期王羲之筆法傳授最要注意的人。在史料中,師徒相傳都有名有姓,非常可靠。

筆法傳授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圈外的人只是領會王羲之筆法,不是直接傳授。我跟沈尹默先生第一個不同的是,把圈外的人先排除歐陽詢,名氣很大,寫得很好,但不在這圈中。孫過庭草書也寫得好,而且還有理論,這是很有心得、很有創建的人,但也不在圈中,先放一放。


第二個不同,我認為當時師徒相傳,必定有個教學內容,所以要從古籍中去尋找,是否有人記錄下來了,那怕是三言兩語,都比我們看字帖瞎猜好。這就是兩條道路追從王羲之筆法,這樣來破案。

至於宋代以後的人,如元朝趙孟頫,他身體力行提倡學王,影響很大,但畢竟時代離王羲之很遠,所以也不包括在內

沈尹默先生說:“從趙求王,是難以入門的。這與歷來把王、趙并稱的人,意見相反,卻有真理。試看趙臨《蘭亭修禊敘》,和虞、褚所臨,大不相類,即比米(芾)臨,亦去王較遠,近代人臨《蘭亭》,已全是趙法。我是說從趙學王,是不易走通的,卻并不非難趙書,謂不可學。因為趙是一個精通書法的人,但有習氣,萬一沾染上了,便終身擺脫不掉,受到他的拘束,若要想學真王,不可不理會到這一點”。

沈先生說“趙有習氣”,這意思我以前給大家講過。他不是不懂筆法,舉例來說如《蘭亭序》這個“是”字:


三牽綰怎樣取勢、怎樣用筆,他都搞得很清楚。但他運用時,就變成了這樣,處處是“眼”。所謂“眼”是一個個小圓圈,好像眼睛。應該飛度的都變成了實筆。“眼”多就眼花僚亂,花架子功夫,所以沈尹默先生警告說:“萬一沾染上了,便終身擺脫不掉”

簡言之:
◆王羲之筆法可從兩條路來破解:
◆一是分析對比王羲之系統人物的作品筆法。
◆二是尋找這系統師徒相傳的理論內容。

1.1烏衣王

第一點,烏衣王。兩條路方針確定之後,到韓方明為止,第一步先要排出究竟有多少人是師徒直接傳授的,也就是究竟多少人在這個圈內。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去尋找目標。


其實圈中還有小圈,最早是家族傳授,不授外人。到智永開始,才傳給虞世南。這個圈子慢慢擴大,張旭傳授的弟子就相當多了。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除了王徽之後代智永之外,其他人後代沒有重要的資料。


王獻之有一個外甥羊欣,書法乃王獻之親授。但袁昂評為“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就是說不大好。羊欣有一篇《采古來能書人名》,記錄古今書法家六十九人,資料很豐富,可惜沒有講到具體的王家筆法。

王羲之的父親是王礦。王礦有個堂兄王導,這是東晉開國元勛,也就是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家當時住在京城烏衣巷,所以又稱“烏衣王”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東魏降將侯景造反攻入京城,當年侯景曾想娶王謝之女,梁武帝沒有答應。侯景入城后大開殺戒,“烏衣王”就此衰落。


在這張表中你可以看到,“烏衣王”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這三個:王羲之、王獻之和智永。


我在這課程中主要介紹的,就是“烏衣王”系統。一級課程我排出了這張簡單的系統表,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個兒子王徽之的後代。這是“烏衣王”一條線,直到智永都是家族傳授。

智永之後,虞世南、陸柬之、陸彥遠,四傳到張旭。


張旭傳授就相當多,不過有些人只得一兩句。如懷素到處求筆法,顏真卿處只聽到一句“屋漏痕”,在鄔彤處聽到八個字,“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作為我們研究王羲之筆法,這一兩句也很重要。

表中的虞世南、陸柬之還傳授了其他人,因為避免表格太複雜,將來各位可以看我的書。這些都是“烏衣王”系統。


張旭所傳最完整的記錄,就是崔邈對韓方明所言,五執筆、“永”字八法、“五勢”和“九用”。五執筆見於韓方明《授筆要說》,“永”字八法、“九用”和“五勢”,見於張懷瓘《玉堂禁經》。所以在理論這一頭,王羲之筆法傳授的內容已經找到了。這些我都講解過了。

今天回頭看,還真有點僥倖。三十多年前我開始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真不知道結果如何,可能是白忙一場。


作品分析方面,最重要的當然是王羲之本人的作品,現在可見的王羲之臨摹墨跡本有近三十件,如草書《姨母帖》、《遠宦帖》、《寒切帖》、《初月帖》等等,以及我們熟悉的行書《蘭亭序》神龍本、《喪亂帖》等,都是下真跡一等的文物。雖然臨摹質量有高有低,但對王羲之筆法研究而言,實在是非常寶貴的資料,可和張旭“五勢”“九用”對照。

所有這些墨跡本,在專題課程中全部會介紹。

“烏衣王”系統的其他人值得注意的墨跡,如虞世南、陸柬之都有作品傳世。


陸柬之是王羲之第九代傳人,虞世南的外甥。他的《蘭亭詩》氣韻溫文爾雅,一派王字風貌。可惜字比較小,只有二十七行,如要臨習和研究,我建議你將它放大。


陸柬之另一個作品《文賦》,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個作品好處是很長,有一千六百六十八字,但他是真行草夾雜著寫成的,所謂“集古字”,所以不宜初學者。

張懷瓘說陸柬之“尤善運筆,或至興會,則窮理極趣矣。......然工於仿效,劣於獨斷”。《宣和書譜》說他“晚擅出藍之譽,遂將咄逼義、獻”

陸柬之沒有創立自己的面孔,但保留了王羲之的特點,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好材料。

1.2馬糞王

第二點,馬糞王。這個名字聽起來不大雅,“馬糞”不是罵人,是一個地名,當時首都建康城中的禁中里馬糞巷。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馬糞巷”可能早期是收集馬糞之地。有人可能覺得“馬糞巷”這地名不好聽, 改名馬蕃巷。


王道有個玄孫王僧虔,這也是大書法家。王僧虔的兒子王慈、王志等。這時候他們住在禁中里馬糞巷,所以史稱 “馬糞諸王”“馬糞王”和“烏衣王” 同出一支,史載家風忠厚,到南朝“馬糞王”崛起,出了很多高官。

但“烏衣王”瞧不起“馬糞王”:“我們祖上比你還闊呢!”這種故事我今天不說了,有興趣可以看些有關南朝的書籍。

“馬糞王”的筆法其實和“烏衣王”是一致的,代表人物是大書法家王僧虔。王僧虔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他的作品,而且還有論著傳世。


武則天借來王家後代、當時宰相王方慶保存的祖先墨跡,加以鈎摹裝裱,現藏遼寧博物館,通常稱之為《萬歲通天帖》。其中就有王僧虔寫的《太子舍人帖》,確是王羲之一脈。至於王僧虔的著作,評論為多,可惜沒有詳細介紹筆法的,但研究這個帖也可以看到他的用筆。


至於我在前一堂課思考題中請各位評論的,王僧虔長子王慈的作品如《柏酒貼》,用筆就差遠了。如這個長久 的“久”字,完全不懂調鋒。

潘伯鹰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中這樣評論說:“那些王家的名公所寫的字都是一種飛揚縱肆的、橫七豎八的筆勢和字形。這種樣子的字,在當時是普遍流行的字體,不僅王家的人如此,郗家、恒家、庾家等等一時名士無不如此。這一種時代的風氣,是和王羲之的字體截然不同的。”

這種字是不能學的,無論“烏衣王”還是“馬糞王”中都有,潘先生予以完全否定,評語是“飛揚縱肆、橫七豎八”。

他們的筆法和王羲之完全不同,他們和王羲之相同只有一點,就是都姓王。後代有些人取之臨摹, 還不如直接臨習王羲之。

明代王世貞說:“吾王氏墨池一派,為布衣馬糞奪盡,今遂奄然,庶幾可望者,吾季耳。”

他說姓王的書法這一派光輝成就,被“烏衣”“馬糞”奪盡,到今天已經奄奄一息,有點希望的大約只有我弟弟了。他弟弟是王世懋。

他又說:“吾眼中有筆,故不敢不任識書,腕中有鬼,故不任書。記此以解嘲。”

這意思是我眼睛中看得到筆法,所以可以任鑑定書法,但我寫字搖腕時,手腕中好像有鬼搗蛋,所以我不任書法這件事情,這麼說來解嘲。

今天總結技法,先講這個課程的設計思想,主要是從理論和字跡對比來還原王羲之筆法。

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兩條路追蹤王羲之筆法。
“烏衣王”:王羲之傳授主線。
“馬糞王”介紹。

複習思考:


左邊是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字,右邊是智永《真草千字文》,能不能判斷智永是學《蘭亭》?仔細分析,二者有什麼不同之處?

沈尹默先生《二王法書管窺》認為“大凡筆致緊斂,是內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後人用內擫外拓來區別二王書跡,很有道理,說大王是內擫,小王則是外拓”。這是說用筆還是取勢?或者都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