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祖荣 “如果校长的能力不够,很难将学校办好。”与上篇谈论校长的职业化成长路径不同,本文,钟祖荣教授开宗明义便提出了校长必须具备的四点核心素养。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校长对于学校的作用就像舵手对于船的作用,船要往哪里开,是否能达到预想的彼岸,与舵手有重要关系。 校长的地位是角色赋予的,但能够做好与其能力直接相关。校长要想真正发挥关键作用,其能力要足够。如果校长的能力不够,也很难将学校办好。校长要具备一些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是2013年颁布的。该专业标准的出台对于校长的选拔、培养、培训、考核、管理等各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文件。 专业标准按照校长职责划分成六块——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引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 每项职责下面分三个维度——专业理解和认识、专业知识和方法、专业能力和行为,提出了六十项要求。 这份文件对校长的从选拔到考核的全套管理工作是指导性文件,对提高校长素质非常有价值。该标准参考了国内外的专业标准研制的。 校长专业标准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5个基本理念,比教师的专业标准多了一条——“引领发展”,体现了校长的领导作用和管理作用,这也是校长角色的要求。
校长是领导和管理学校发展的专业人员。我国教育管理体制过去总体来说是集权式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指挥,校本的内容比较少。 过去校长按照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办学就可以,自主权相对较小。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促进教育改革,校本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所谓校本化趋势是指赋予校长基于当地和本校实际,结合上级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办学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校长有规划,有思想。校长的办学思想对学校非常重要。 校长的办学思想包括五个方面:
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国家有需求和导向,但是具体到学校,学校需要有各自的培养目标。校长需要具体策划学校的培养目标。每所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其他学校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源自于生源的特点。办学思想要有符合教学方针同时又结合学生实际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构建对校长而言非常重要。现在除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能体现校长的办学特色。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渠道,课堂学习是主要的方式,但是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除了课堂教学,现在越来越重视课外的、校外的、综合的、实践的教学方式。北京市推行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师资方面的资源。 这里的师资不是笼统指学校有一批高素质教师,而是指教师要能很好地实现办学目标、办学方向,体现学校办学的特色,比如有些学校强调文化育人,如果教师没有国学底蕴,就很难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校长要有意识引领教师朝这方面发展。
校长寻找自己的办学思想需要有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形成办学思想。
校长要将办学思想要落实到规划中。 规划是基于学校的现状,经过全校共同努力,三年或五年内能够达到各个方面的目标。规划对于学校而言非常重要。 规划的研制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这是校长领导力最核心的方面。 这里要强调两点:
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校长不考虑升学是不可能的,这是现实的需要。有位校长提到:“没有分数,今天过不去;没有素质,明天过不去。”今天和明天都很重要,今天更多是做准备,明天是强调持续发展,关键是如何看待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学习成绩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分数中有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成分,这是二者可以统一的方面。 但是未来的素质不仅是学习能力,未来的职业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比如系统分析能力、资源利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这些能力如果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是很难充分培养出来的。 必须通过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将学生的素质加以培养,这样才能照顾好今天和明天,处理好二者关系是校长规划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如果校长没有适应未来的眼光,办学理念就是落后的。 目前对于校长而言,为了使规划能够适应未来,校长需注意以下方面的积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发展十分迅速,校长一定要关注智慧化、信息化;
目前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说明有三个方面,但是有些宽泛。校长应该抓住学生的核心素养。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素质教育的重点有所涉及。 1999年的文件中提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0年的文件中提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再次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三点。 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更加聚焦到这三点的培养,这是真正的核心素养,校长要围绕这种核心素养着力办学。
从管理过程而言,校长的管理涉及多个环节:从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到最后的评价。 这里尤其要注意评价。 目前校长对于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太完善,除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外,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评价还比较简单,不够科学,不足以反应学校的办学质量,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创造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工具。 另外,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校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些校长不清楚自己所做工作的效果。一些管理者虽然积累了简单案例,但是没有量化的意识,缺乏数据积累。这是要从管理上需要强化的。 科研机构、中小学校长们要联手攻克管理方面尤其是评价方面的难关。评价手段提升后,会推动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
|
来自: 昵称51268033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