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学习与向善教育

 ldtsg1957 2019-09-15

读了《人民教育》2016第1期《童话般的善良教育该继续吗?》很有感触,“在很多场合下,缺德者强,心善者弱,恶孩子强,善孩子弱”,但我一直觉得那顶多是一时之强弱,如韩信之受胯下之侮,真的人杰不求一日之短长。善良永远是智者的通行证。

经典学习与向善教育(原创)

文□李良智

善良是一个人的最重要品质。人没了善良,少了恻隐之心,这是可怕的。科技越发达,人的善良品质就越重要。原子弹能把地球毁灭七次,同室的弟兄可以高科技下毒。这些都是一念之间可能发生的。

反思我们的教育,家庭也罢,学校也罢,有两个误区:

一是重知识轻人文。无论是兴趣班,还是择校热,目的都是为了学习某种知识,或为了考得高分,而少有做人教育的兴趣班。孩子的人文教育相对缺失,求真、向善、爱美的教育相对缺乏。

二是爱或善的走偏,“爱人”不及爱动物。

孩子从幼儿以来的教育,让小狐狸小兔子等动物都是可爱的,一只小鸡死了,孩子落泪,一朵鲜花蔫了,孩子叹气。却忘了或忽视了人。多少人为大街上的流浪狗、流浪猫心疼落泪并收养,却对大街上的乞丐流浪汉熟视无睹。“仁者爱人”,人才是根本,马圈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

当前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是开展孩子的向善教育的好契机。

例如诵读《论语》,教育孩子学习仁爱的思想。“仁”的思想,是儒家的精髓,就是“爱人”。人才是天地之精华,爱人及物,而不是爱物而忽视人。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认为:儒家的思想不是坚持“性本善”,而是倡导“性向善”。为了实现个人向善的仁爱思想,宁可“杀身成仁”。死不足惜,也要向善,也要爱人。这显然是向善的最高境界。

例如诵读《孟子》,教育孩子学习“义”的思想。《孟子·公孙丑》中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做一件不义的事,去杀掉一个无辜的人,而得到天下,也不去做。孟子倡导为了大义,宁可“舍生取义”,同样是死不足惜,只为捍卫公道人心。这同样是向善的至高境界。

例如诵读《老子》,体味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善象水一样,甘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心如深渊一般清明宁静。显然这是向善的大境界。

例如诵读《弟子规》,知晓“余力学文”的思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对待朋友严谨守信,进而关爱众生。这些做好了,有余力,才能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先重德,再学文。把向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古经典你可以反对其中的一些观点,但不能不去了解它。你可以了解后再反对,但不能不了解就反对。古经典中倡导的:礼、义、廉、耻、忠、信、孝、悌、仁、智、温、良、恭、俭、让、恕等思想,是学习向善教育的好素材,当然需要辩证看待。结合诵读活动,搞好对孩子的向善教育。古经典是文化之根,它们年代久远,有历史局限是一定的,但瑕不掩瑜。要坚持“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做法。

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爱之心,善良之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里,凭善良处事可能会吃亏,但一定吃不了大亏,内心坦荡,仁者无忧,纵观一生,善良才是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