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天天用的汉语拼音是怎样诞生的?

 沉默的牧羊人 2019-09-15

周有光,中国语言文字学家。他从49岁起半路出家,投身于中国汉字改革。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个采用国际性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负责制订的。

当今天用汉语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已经在全世界推广使用时,当人们读书、识字、上电脑、打手机都离不开汉语拼音时,人们给予周有光的赞誉是“汉语拼音之父”。但他自己总结人生却说:“原来,生活就是一朵浪花。”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文盲数在80%以上,为了加速扫盲,中央考虑要加强汉字的教学,要推广普通话。1949年10月10日,吴玉章、黎锦熙等人倡导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当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这一天,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几年来的研究成果——《汉语拼音方案》。当时参与制定方案的,都是中国顶级的语言学家,而在这些语言学家中,有一位经济学家,见证了汉语拼音诞生的始末,他就是周有光。

周有光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17岁顺利考进享有“东方哈佛”之称的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学。这所教会大学始建于1879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式院校。第一天报到的时候,周有光领到了一张卡片,上面的一句话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周有光 中国语言学家

用“上海拼音”把名字写在上面。今后所有的问题都要按照拼音这个写,这样档案建造方便,叫字母管理法。第一天就受到教育,就被字母影响了。

凭借着这种字母管理法,圣约翰大学的总务部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对学校师生进行高效的管理。这让周有光看到了字母顺序的科学管理,这种便捷的方法,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可以用一种字母来帮助汉字。

圣约翰大学的教学语言是英语,26个英文字母看起来简简单单,但是却有着无数种排列的可能,这使得周有光对于语言的看法更为理性和科学,这也为他日后研究语言做了很好的铺垫。

大学期间,周有光不仅收获了对字母的兴趣,也收获了爱情。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一个人,让他怦然心动。她就是张允和。

周有光的才华让张允和欣赏不已, 张允和在后来的文章中回忆了他们同游西湖的经历: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良辰美景,伴随我们的恋情由朦胧走向成熟。从此,不再是一个人寂寞地走路,而是两个人共同探索前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周有光也迎来了他人生的曙光。1946年,周有光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往美国工作。在美国工作期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也在美国任教,张允和常常去旁听他的课。

赵元任的思想对周有光的影响很大,20世纪50年代重新设计拼音方案时,汉语拼音方案就参考了赵元任倡导的罗马字母汉语拼音方案。

假期结束时,周有光得到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消息。本该返回美国工作的周有光,做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调转方向,回中国去!他说:中国解放了,有希望了,大家都希望回来为国家做点事情,这是当时青年的一种思潮。

就在周有光回到祖国的时候,中国的文字改革也在悄然拉开序幕。由于陕甘宁边区的扫盲运动开展的不理想,毛泽东主席提出了采用民族形式的拼音。

苏培成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民族形式的字母就是像1913年的注音字母那样,说通俗了,就是笔画简单的古汉字。而且毛主席要求,这个方案设计出来,一定要简明好学。

毛主席提出的用民族形式的拼音方式拼写汉字的研究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热心语言学的群众纷纷来信,从1952年到1954年为止,有600多种来自民间的拼音方案涌向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家们根据各界提出的字母形式,拟定了6种拼音方案,准备提交给文字改革会议讨论。

但是,一个又一个方案被专家们放弃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陷入了困局。

1955年秋,周有光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一结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主任吴玉章和副主任胡愈之就找到了周有光,他们开门见山地说:“你就留在北京吧。”

吴玉章和胡愈之的邀请看似突然,实则早有基础。1949年回国后,周有光就收集整理自己写的有关文字拉丁化方面的文章,1952年出版了《中国拼音文字研究》,这本书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兴趣,也得到了语言文字专家们的关注。

一方面是自己热衷的语言文字研究,一方面是繁重的本职工作,这个邀请,让周有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周有光 中国语言学家

我来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完了我赶快要回去,我在上课的呀。中央告诉我你不要回去了,我说不行,我上课要交代的,他们说周总理已经给上海打了电话,叫他们给你办交代,你就不要回去了。这样子我就到了文改会了。

工作的调动,成为周有光人生的分水岭。从此,中国少了一位经济学家,却多了一位语言学家。周有光对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让专家们格外重视。而周有光游历欧美,对西方语言文字的研究,更是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工作不可多得的财富。

当时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研究还不尽人意,包括周有光在内的一些专家提出不妨采用拉丁字母的想法。用拉丁字母编制汉语拼音方案,能否得到毛泽东的认同呢?

周有光曾经出版的《字母的故事》一书,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通过《字母的故事》这本书,毛泽东看到了周有光的才华,也看到了拼音方案的曙光。经过反复商议,1956年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改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笔画简单,构形清楚,利于连写,阅读和书写都非常方便,使用26个字母的组合并标注声调,就能够对汉语语音作准确的注音。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当时全国的扫盲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个文盲通过学习15到20个小时就能够掌握汉语拼音,而且100个小时就能够识字1500个。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在实践当中可以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又经过多年的国际推广和不断改进,《汉语拼音方案》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汉语拼音规范。在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会议上,《汉语拼音方案》获得了全票通过。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与制定拼音方案的语言学家们逐渐离去,可是汉语拼音方案却永远地留了下来。26个汉语拼音字母,成为帮助人们认识汉字的重要工具。在学校,汉语拼音成为我国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必修课。

今天,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一路同行。

本文转载自CCTV国家记忆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