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悲喜都要自渡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19-09-16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唯有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01

 人类悲喜并不相通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

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状态?

最高赞的两个回答内容相差无几:

认识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99%都与旁人无关。

察觉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厌倦到不再需要用旁人的认同填补内心的空虚迷惘。

不管好坏,不管给多少人看,不管发多少朋友圈,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人生对别人来说,最多不过是一段小插曲。我的日子最终还是要我自己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奇葩说》,马薇薇讲到自己因为抑郁症而难过的时候,高晓松为了安慰她说:

“你那个不算什么,我们比你惨多了。”

这时蔡康永反驳他:

“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可以拿你的痛苦去比较别人的痛苦,不是你这个才痛,别人的就不痛。”

是呀,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都太难得。

人类的悲喜有时并不相通。

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也许会淹没在欢声笑语之中,你引以为豪的成就在别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你撕心裂肺的难过也没有谁可以代替你承受。

一个人变得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022

孤独,是人的宿命

“利奇马”刚来上海的时候,安娜刚结束她上一段恋情,相爱四年,在周年纪念日前一天发现男友出轨。分手后回家舔舐伤口又得知妈妈生了重病。爱情和亲情的双重打击一下子让她原本美满的生活变得沉默而晦暗。

周围的朋友谈及此,沉重之余,也只是感慨:人人误以为别人过得更幸福快乐,更坚定果敢,其实生活里每个人都不容易,大家吃了这么多苦,也只敢在深夜里偷偷哭一下。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怎样的孤独。

爱情遭遇危机时,承受痛苦是我们自己;

工作失意时,远方的朋友也不能分担心里的焦虑;

当生活出现重大变故时,也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努力地熬过去。

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父母、朋友、伴侣、同好。可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生活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每个人的生活进程、变老的时间、对人事物的看法观点都会随着时间变得不同。

绝大部分时候,生命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度过一段时光。他们不能帮我们承担所有,即使能够解决当下困难,可内心的伤口还是要自己抚慰。

正如季羡林所说:

“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就像上世界八十年代,那只在北太平洋里被捕捉到的频率52HZ的鲸鱼,它独自游了二十多年,却因为发生频率远高于同类的听觉上限,而从未有过同伴。

人类的群居生活里,我们心照不宣的是,虚张声势的喧闹不是常态,孤独才是。

03

成年人的孤独是悲喜自渡

年纪小的时候,我们会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任性哭闹,长大之后,栽了跟头也会立刻爬起来,拍拍土就若无其事地往前走。

学生时代,我们会因为成绩没考好或者被家长批评而觉得天倒塌了,成年后,却学会了即使遇到退无可退的事情也不动声色地默默解决。

我们是一个成年人了,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无常,也知道生活会有许许多多无法预测的苦难。在生活这场艰难的修行中,我们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开心时可以大笑,伤心时也能痛哭,可无论何种境地,个中滋味都是自己在尝。

生命的深刻不在于听过多少他人的故事而感慨,而是自己亲历的每一场自我救赎。

我们读书,读别人的经历,看电影,看形形色色的人生,会气愤,会难过,会感动,无非是因为,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看到了关于生命强烈的共鸣——人类的悲喜,以及悲喜自渡的真相。

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这也是我们难得的自由。

不需要照顾别人的想法而自由地选择想要的生活模式,因为知道无论好坏都是自己一个人扛;不用过分在意旁人的眼光,因为知道这个世界上,大家都一样,各自有各自的光芒;也不用一直等待、有所犹豫,生活没有唯一的答案,就独自前行,对得起自己的心就好。

我想,世界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呢,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其实说的就是自渡。一个人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消化人世悲喜,纵然会经历坎坷,也必能得到一定的圆满。这也是季羡林在《悲喜自渡》这本书中,想要告诉世人的道理。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是孤旅,生死其程像一首歌,苦乐跌宕全是造化,能弄人,也能成人,关键就在自渡。渡过了能获新生,渡不过只能遍体伤痕。

[ 今日荐书 ]

《悲喜自渡》

书名:《悲喜自渡》

作者:季羡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