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误会徐志摩至此?

 冬不拉拉 2019-09-16

真正爱上诗歌的时候,已经接近而立之年,偶然兴起也会写一些长长短短的白话诗,于是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也就多了一点谈资。时常会被问到,比较喜欢哪一位诗认,我回答徐志摩,于是接下来得到的答复往往惊人的一致,都是说徐志摩如何的滥情又无情,我说民国诗人中专情不过徐志摩,接下来朋友就会列举徐志摩如何残忍对待张幼仪,又如何追逐林徽因,最后又挖好友墙脚娶了陆小曼,可是除此之外呢?似乎就再也没有和任何一个女人发生过情感纠葛。

而这三个女人当中,张幼仪从来没有走进过徐志摩的心里;林徽因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一生之遗憾;陆小曼既是徐志摩一生之爱,又是徐志摩一生之痛。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对封建礼教残余抗争失败的结果。

上面提到的张幼仪,在我看来,更多的不过是封建残留下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张幼仪是一个不完全的新女性。她接受过新式教育,骨子里却又有传统女性的固守孝道,于是她追崇了父母之命嫁给了她并不了解的徐志摩,也接受了徐志摩出国留学期间小心翼翼的做好徐家儿媳的本分。以至于在晚年再嫁之前,仍旧不忘夫死从子,特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的意见。

对于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残留清理的不彻底。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不公允自程朱理学始然,而后的800年里,绝大多数汉族女性,尽失灵性,成为男子的附属品,直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发起,女性的灵才被重新点亮。诸如林徽因、陆小曼之流。虽然张幼仪也接受过新式教育,但是相比较林、陆等人,她的传统思想仍旧束缚着她。换言之,徐志摩的残酷对待,将她从老思想的牢笼中解放了出来,令她完成了从相夫教子到走出家庭,立一番事业的转变。张幼仪是社会思潮变革的缩影。

徐志摩和林徽因曾经心心相惜,爱慕之意,无须言表。同样才华横溢的两个年轻人,同在异国他乡相遇,如果不是因为徐志摩早已有家庭,有妻子,我想不会有什么可以成为他们阻止他们走到一起的障碍。徐志摩是完全浪漫的,而林徽因是浪漫而不失理性的,所以即使她对徐志摩有情愫,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成为她的丈夫,而将对徐志摩的喜欢和敬爱默默放进心底最深处。林徽因是徐志摩爱而不得的遗憾。

一直还没有机会去读《爱眉小札》这部唯真唯美的散文佳作。《爱眉小札》是在徐志摩遇难五周年之际,未亡人陆小曼为故去的爱人所整理发表的一组书信和日记。在当时,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结合,要顶住的压力,绝非是现在的我们可以想象的。纵然如此,他们还是结婚了,但是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陆小曼是一个新式女性,是交际花,习惯了大小姐的生活做派,二人经济上不能支持以外,更不为徐家长辈所接受,所以她们的婚后生活很快陷入了窘境,徐志摩还不得不为了满足陆小曼的奢侈四处奔波。而在和陆小曼结合以后,徐志摩婚前的性灵之光也逐渐暗淡,诗作渐少。而陆小曼也渐渐沉沦,不再是那个能诗会画的名媛,所以总的来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并不幸福。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人能够否定他们的爱情,因为他们都是那样浪漫的人,爱情里最美好的可不就是浪漫?

徐志摩一生有很多诗作是为林徽因而写,也有很多诗作是写给陆小曼的,独独给张幼仪的甚少,因为张和林、陆二人是如此的不同,徐志摩可以平和的把她当做一个朋友,却无法把她当做爱人。

志摩不过是怀着一颗稚子般的心去追求真爱与性灵的解放,何以被误会至此?

回首往事,欢乐甚少,孤寂与悲怆时长溢满胸膛,故对于往事,多不留余念,所谓故人,也既是过客,过则过矣,何不让自己往前走?

好在写作终不成往事,再多阻挠,也还始终坚持着,用精神食粮填补空虚的胃,所谓肉体的孤独也就不值一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