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216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09-17
各论/第十二章 理血剂/活血祛瘀/ 生化汤(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生化汤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全当归八钱(24克) 川芎三钱(9克) 桃仁去皮尖,研,十四枚(6克) 干姜炮黑,五分(2克) 甘草炙,五分(2克)
【用法】黄酒、通便各半煎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
【功用】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生化汤这个方,是《傅青主女科》上的,我们也把它定为一类方,因为这个方除了中医知道,老百姓好象都知道,很多我们国家广大农村地区,特别偏南方地区的,这个方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我发现象香港、台湾地区的比大陆的群众更知道这个方,药店里挂着它,简直当保健类药品卖,剂量也都是固定了,人们都知道,生小孩后都要吃,成了常规,这种现象是不对的!
   象吴鞠通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那简直说的话有点象骂一样,他直接就讲,非常厌恶这种现象,他说这个药是治病的,怎么能什么情况都吃呢?产后本身还是有很多实热证候,血热证候这方面都有,不应该这样,所以要正确把握生化汤的运用,这个方把它看作一类方。

   从主治证候的病机来看,
   她产后感受寒邪有这两个因素,
* 她产后要失血(血虚)
* 一般失血以后,血虚者气比少也,气血互生,相互依附。
   所以这时更容易受寒,所以历来在生活条件交差的情况下,很多基层的一些产妇,生了孩子都自发用个毛巾把头包裹起来,防止外感,这个有一定道理,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保暖条件好了,不一定象过去这种做法。
   但是作为产后来说,
* 伤血、血虚。
* 而且血虚之后,容易影响到气不足,卫外不固,所以更容易感受寒邪。
* 受寒之后,寒性收引造成恶露排出不畅,造成瘀血。
   所以血虚、血瘀、受寒这三个因素,是这个病机构成的基本因素。

   那主治上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 血虚寒凝,
* 瘀血阻滞,造成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但这两个方面,看起来其原因是受寒,基础是血虚,症状有瘀血。
@ 从基础上看,它是个产后阴虚损伤,阴血不足。
@ 症状反映在恶露不行,小腹冷痛,都有血瘀阻滞了。
@ 受寒是造成瘀血这是个原因了,
   这是三者的关系。

   在治法方面,
   这个方体现的功用,它是要
* 养血治其本,
* 化瘀治其标,
* 温经是解决形成瘀血的原因,
   所以养血祛瘀,温经止痛,是这个方的功效。

   这个方里配伍,
* 君药
   当归是大剂量的,一般用全当归大剂量,原书用24克,这是它的一个特点。
   因为全当归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所以作为产后阴血损耗要补,受寒瘀血阻滞,恶露不行或不畅,那要化瘀,所以这个方名叫生化汤,这一个药就体现了既能生血又能化瘀,生生化化故名生化。

* 臣药,川芎、桃仁,也是常用来作为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了。
   川芎、桃仁在这里增强当归的活血止痛作用。

* 佐药
 @ 炮姜,
 # 一个来讲,它可以温经止痛,血虚受寒了,
 # 一方面如果有瘀血阻滞出血不止,它还能够止血,作为温经来说有助于化瘀,同时炮姜又有止血作用。
 @ 用黄酒,在这个方是要帮助药力很好的布散,全方主要入血分,帮助活血。

* 使药
   甘草用来调和药性,加上养胃气。

   所以这个方配伍上,养血活血兼顾的,所以配伍特点,寓生新于化瘀之内,活血化瘀而能生新,所以叫生化汤。

   从辩证要点来讲,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是指的产后受寒,一般有一定受寒的历史。
! 如果没有这种受寒,造成瘀血,这个方毕竟偏温,特别有些产后有瘀阻化热的,或者有血热的,那这类是不适合的,所以随证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了。

* 如果不是恶露不下,恶露已行,恶露不多,就是说比较通畅,阻滞不重微微痛,减少桃仁,有当归、川芎这类就够了。
* 瘀滞重反映在疼痛剧烈,冷痛剧烈,加蒲黄、五灵脂,是失笑散,也是一种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一个基本组合,有温通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
   元胡、益母草,也是常用的,益母草也是产后常用来排除恶露的。
* 当然除了疼痛,小腹冷痛当中冷感比较明显,有些要拿热水袋捂啊,这要加些肉桂,除了炮姜,有肉桂增减温阳祛寒作用。
* 如果疼痛见胀痛,气滞就比较明显,加行气止痛的药。
   这是常用的一些变化。

   在使用当中,
! 血热,产后血热型并不少,它也可以出现血热,引起恶露不行或者疼痛,血热有瘀滞的不宜使用,
! 出血不止,又有汗出、气短、神疲,这个说明气虚很突出,气虚不摄这一类的,那这个方益气作用(没有),它是养血化瘀是这个方面,所以用本方不适合了。

   当然生化汤在使用上,还要注意,
! 没有主症血虚血滞偏寒,没有这类证候,也不应该随便用。

   我发现南方一带农村产后不分情况的随便用这个药,都成了习惯,这个好象已经到了,很难控制的地步。所以从五版教材就提出江南一带农村普遍认为产后是要用这个药的,实际上四川农村用得也很多,现在到其它一些华人地区,好象也都用这个药。
   我想这和什么有关呢,生孩子以后,阴血的损耗这个是普遍现象,在过去生活条件差一些,前面一代的人生活条件差容易受寒,血虚之后引起营气气虚卫外不足,容易受寒,所以这个要补,一种养血化瘀结合防止受寒导致瘀血阻滞,有一定意义的。但是现在就是说什么人都用,这种泛化是不适合的,因为的确有,特别有些产后的感染,热证、血热这类不适合的!
   所以,象我们作为中医,对于如何正确使用这类药物,还是应该宣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