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古说济水①伏流②地中,今历下③凡发④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⑤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⑥,谓之"阿胶⑦";用搅浊水则清⑧。人服之,下膈⑨、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⑩。今医方不载此意。[1]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注释①济水: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古代所说的济水包括两部分:一是黄河以北部分,源出河北济源河,流入黄河;一是黄河以南部分,为黄河的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的济水入口隔岸相对,古人便把它看做济水的下游。济水流经山东入海。 ②伏流:潜流于地下。济南地质条件独特,地下水特别丰富,古人不了解这一点,误以为是济水伏流其下使然。 ③历下:地名,指今山东济南。 ④发:挖掘,开挖。 ⑤东阿:地名,在今山东东平西北,东平湖边。 ⑥取井水煮胶:用井水熬驴皮制胶。据《水经注》载,东阿境内的阿城"北门西侧皋上有井,巨若车轮,深六尺,岁常煮胶,以贡天府"。 ⑦阿胶:中药名,也叫驴皮胶,以驴皮加水熬制而成,原产于山东省东阿县。 ⑧搅浊水则清:将阿胶搅入水中,可以使混浊的水变清。东汉孔融的《同岁论》中就有"阿胶径寸,不能止黄河之浊"的句子。 ⑨下膈:可以治疗所谓"膈食"之病。 ⑩淤浊及逆上之疾:积食、气胀、呕吐之类的病症。[1] 折叠 编辑本段 作品译文过去有说济水消失后是在地下潜流的。现在历下一带,只要掘地就都是流水,世人相传是因为济水经过其地下。东阿也是济水经过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取井水熬胶,称之为"阿胶";将阿胶放入浊水中搅动,浊水就会变清。人服用阿胶,能够疏通食气、化痰、止呕吐。这些都是利用了济水更趋下的天然性质,其水清而不滞,重而不浊,因此被用于治疗食气淤滞混浊、不能通下的病症。现在医家的药方书没有记载这层意思。[1] 折叠 编辑本段 出处简介《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2]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2]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2] 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折叠 编辑本段 作者成就《古说济水伏流地中》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4] 沈括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
|
来自: 王浩然 > 《济南精选可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