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七言转韵律 6.3.1 转韵七律 转韵七律一般都是由两首不同韵的七绝合成的。作为它的结构单位——七绝则有平韵和仄韵、粘式和对式之分,两种不同的七绝都可选配而成为一首转韵七律。由于近体诗七律在唐代已经成熟,成为格律诗的主体,所以转韵七律并不兴盛,诗例数量也并不很多。现只选举少数诗例作简要的说明。 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 (宋之问,626) 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ab) 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Ba) 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AB) 闻道凯旋乘骑入,看君走马见芳菲。(bA)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孟浩然,1629)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aB)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bA) 洞庭一叶惊秋草,瓠落空嗟滞江岛。(ab)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Ba) 这两首都是转韵的粘式七律.平仄粘对十分合格,全诗由两首七绝结构粘合而成。前一首由仄韵七绝转为平韵七绝,后一首由平韵七绝转为仄韵七绝,均转韵一次。这种诗体和近体诗的七律相比,主要差别就在专于近体诗是一韵到底的,而这是转了韵的。声律结构为粘对混合式的转韵七律,诗例略多些,例如: 滕王阁 (王勃,673)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ab)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丙。(B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AB)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aB) 洛中晴月送殷四入关 (刘希夷,886) 清洛浮桥南渡头,天晶万里送华州。(BA) 晴看石濑光无数,晓入寒潭浸不流。(aB) 微云一点曙烟起,南陌幢幢遍行子。(ab 欲将此意与君论,复道秦关尚千里。(Ab)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1720)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ab)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Ab) 月下沈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BA)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bA) 这三首都是很合格的转韵混合式结构。第一首由仄韵七绝转为平韵对式七绝,而以粘的关系为主。第二首由平韵七绝转为仄韵对式七绝,而以对的关系为主。第三首由仄韵对式七绝转为平韵对式七绝,也以对的关系为主。粘或对的关系都未贯穿全诗,成为混合式的转韵七律。 纯粹的对式转韵七律十分罕见,仅能举出一例,且含有拗字。例如: 魏仓曹东堂柽树 (李颀,1354) 爱君双柽一树奇,千叶齐生万叶垂。(AB) 长头拂石带烟雨,独立空山人莫知。(aB) 攒青蓄翠阴满屋,紫穗红英曾断目。(ab) 洛阳墨客游云间,若到麻源第三谷。(Ab) 这首诗由平韵对式七绝转为仄韵对式七绝,全诗失粘,成为对式转韵七律。诗中第一句的'树“、第五句的“满”是拗字,应平而用了仄声。 6. 3,2 转韵七排 转韵七排一般是由三个以上的绝句合成的,最多见的体式是六联的和十联的两类。由于近体诗的七言排律较为少见,所以,转韵的七排就十分引人注目。在唐诗中,七言体诗歌一长,往往是转韵的,转韵七言长诗的数量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讲究平仄粘的,就成为转韵的七排。转韵七言长诗和转韵七排的作品多了,这就是近体诗七排较少的原因。 从声律结构上看,转韵的七排均为粘对混合的格式,有的以粘为主,有的以对为主,纯粹的粘式结构或对式结构是罕有其例的。从转韵的单位来看,主要是以两联一韵的七绝为一个结构的段落的,大于七绝结构的转韵单位十分少用. 6. 3,2.1 以粘为主的转韵七排 这种格式的诗例较多,且大多以平韵绝句开头,转为仄韵。例如: 江上赠窦长史 (李白,1753) 汉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章华。(AB) 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bA) 闻道青云贵公子,锦帆游戏西江水。(ba) 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Ab) 相约相期何太深,棹歌摇艇月中寻。(BA) 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aB) 邵陵作 (张谓,2016) 尝闻虞帝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AB) 已道一朝辞北阙,何须五月更南巡。(bA) 昔时文武皆销铄,今日精灵常寂寞。(ab) 斑竹年来笋自生,白苹春尽花空落。(Ba) 遥望零陵见旧丘,苍梧云起至今愁。(BA) 唯余帝子千行泪,添作潇湘万里流。(aB) 送孙征赴云中 (韦应物,1941) 黄鱟少年舞双戟,目视傍人皆辟易。(ab) 百战曾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Ba) 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AB) 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bA) 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翦应碎。(ab) 匈奴破尽看君归,金印酬功如斗大。(Ab) 上例第一首由三首七绝合成,以平韵七绝开头,转为仄韵七绝,再转为平韵七绝。全诗只有一处失粘,只有一个拗字(第二旬“章”)。第二首也是两首平韵七绝中间嵌入一首仄韵七绝,在第五联失粘一处。第三首以仄韵七绝开头,转为平韵七绝,再转为仄韵对式七绝,全诗也只在末联失粘一处,在第一句拗一字(年)。这三首诗都为六联,诗联之间四粘一对,粘的关系占了绝对优势。 再如: 江楼送太康郭主簿赴岭南 (刘长卿,1574) 对酒怜君安可论,当官爱士如平原。(BA) 料钱用尽却为谤,食客空多谁报恩。(aB) 万里孤舟向南越,苍梧云中暮帆灭。(ba) 树色应无江北秋,天涯尚见淮阳月。(Ba) 驿路南随桂水流,猿声不绝到炎州。(BA) 青山落日那堪望,谁见思君江上楼。(aB) 同张员外湮酬答之作 (李颀,1350) 洛中高士日沉冥,手自灌园方带经。(AB) 王湛床头见周易,长康传里好丹青。(bA) 鹞冠葛屦无名位,博奕赋诗聊遣意。(ab) 清言只到卫家儿,用笔能夸锺太尉。(Ab) 东篱二月种兰荪,穷巷人稀鸟鹊喧。(AB) 闻道郎官问生事,肯令鬓发老柴门。(bA) 这两首诗都是平韵七绝开头,转为仄韵对式七绝,再转回平韵七绝。而且都在第三四联之间和第四五联之间失粘,形成三处为粘、两处为对的结构关系。第一首诗拗一字(第六句“中”)。 此外,也有篇幅较长的例子。如: 三日绿潭篇 (万齐融,1182) 春潭晃漾接隋宫,宫阙连延潭水东。(AB) 苹苔嫩色涵波绿,桃李新花照底红。(aB) 垂菱布藻如妆镜,丽日晴天相照映。(ab), 素影沉沉对蝶飞,金沙砾砾窥鱼泳。(Ba) 佳人拔楔赏当年,倾国倾城并可怜。(AB) 拾翠总来芳树下,踏青争绕绿潭边。(bA) 公子王孙恣游玩,沙阳水曲情无厌。(ba) 禽浮似挹羽觞杯,鳞跃疑投水心剑。(Ab) 金鞍玉勒骋轻肥,落絮红尘拥路飞。(AB) 绿水残霞催席散,画楼初月待人归。(bA) 这首诗共十联,由平韵对式七绝开头,然后转为仄韵七绝、再转平韵七绝、再转仄韵七绝、再车转平韵七绝,共为五首七绝组合而成。全诗五处为粘的关系,四处为对的关系,以粘为主混合成式。这首诗的作者据《旧唐书文苑传》所载实为齐融,因贺朝万和齐融连称,致误为贺朝、万齐融,“万”字应属上不属下。贺朝万;齐融均系神龙时的吴越俊秀。 6.3.2. 2 以对为主的转韵七排 这种格式的转韵七排较为少见。例如: 客舍喜郑三见寄 (刘长卿,1574) 客舍逢君未换衣,闭门愁见桃花飞。(BA) 遥想故园今已尔,家人应念行人归。(bA) 寂寞垂杨映深曲,长安日暮灵台宿。(ba) 穷巷无人鸟雀间,空庭新雨莓苔绿。(Ba) 北中分与故交疏,何幸仍回长者车。(AB) 十年来称平生意,好得辛勤漫读书。(aB) 送从弟游江淮兼竭鄱阳刘太守 (李颀,1352) 都门柳色朝朝新,念尔今为江上人。(AB) 穆陵关带清风远,彭蠢湖连芳草春。(aB) 泊舟借问西林寺,晓听猿声在山翠。(ab) 浔阳北望鸿雁回,湓水东流客心醉。(Ab) 须知圣代举贤良,不使遗才滞一方。(AB) 应见鄙阳虎符字,思归共指白云乡。(bA) 代闺人答轻薄少年 (崔颢,1326) 妾家近隔凤凰池,粉壁纱窗杨柳垂。(AB) 本朝汉代金吾婿,误嫁长安游侠儿。(aB) 儿家夫婿多轻薄,借客探丸重然诺。(ab) 平明挟弹入新丰,日晚挥鞭出长乐。(Ab) 青丝白马冶游园,能使行人驻马看。(AB) 自矜陌上繁华盛,不念闺中花鸟阑。(aB) 花间陌上春将晚,走马斗鸡犹未返。(ab) 三时出望无消息,一去那知行近远。(ab) 桃李花开复井栏,朱楼落日卷帘看。(BA) 愁来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筝不忍弹。(aB) 上例第一首由三个对式七绝合成,由平韵转仄韵,再转回平韵;第二个和第三个七绝之间(即第四五联之间)失对,出现了一处粘的关系,其余四处均为对的关系。第二首由两个对式七绝和一个粘式七绝合成,也由平韵转仄韵,再转平韵;全诗结构关系共有四处为对,一处(第五六联之间)为粘。第三首是篇幅较长的例子。全诗共十联,由四个对式七绝和一个粘式七绝相叠而成,结构关系有八处为对、一处(第九十联之间)为粘,也是平韵开始,平仄韵递转。这三首都是很典型的以对为主的转韵七排,只第二首拗一字(第七句“雁”字)。 6.3.2.3.转韵七排的结构单位 转韵七排是以韵的异同来划分段落的,每个段落自成一个平仄粘对的格式。一般转韵七排均以一韵四句为一个段落,因而转韵的结构单位是一个七绝的形式,平仄韵七绝交叉配合而成全诗的格式。不象五排,转韵单位不甚整齐,不是基本上以五绝为转韵用的结构单位,而是时长时短,似无定式。这是转韵七排和五排稍有不同的地方。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转韵七排必是四句一转韵的,事实上也偶有不拘于此的诗例,不过数量很少。例如: 江上曲 (李嘉祐,2144) 江心淡淡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AB) 可怜应是阳台女,对坐鹭鸶娇不语。(ab)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巫山雨。(Ba) 苍梧秋色不堪论,千载依依帝子魂。(AB) 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aB)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史俊,819)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BA)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aB)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bA)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aB)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BA)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aB)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bA) 上例前一首开头的平韵只有一联两句作为一个转韵的单位,然后转为仄韵七绝,再转为平韵对式七绝,三个段落共五联合成全诗。后一首共七联,前一联是一首平韵七律,用侵韵(深、林、寻、吟、襟);后三联是一首平韵七言小律,用阳唐韵(章、乡、梁、航)。全诗两段,都是大于七绝的结构单位,而且是平韵转平韵,不符平仄韵递转的习惯。从粘对关系看,全诗是粘式结构,合乎近体诗七排的特点;但其用韵,不是一韵到底的,用了两个韵(侵韵是独用的、阳唐韵是通用的),所以仍应属于转韵七排范围。 第四节 结 语 6. 4。1 转韵律的构律特点 转韵律是将声律和韵律两条线索不断变换交织而成的。变换和交织是有规则的,因而全诗可以划分出若干个结构段落来。一般情形是以四句两联自成一个结构段,一段之内平仄句式或粘或对,自成起迄,并配以押韵或对仗,构成一个粘式或对式的绝句。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绝句按平韵和仄韵交叉连接,组成一首转韵律诗。从声律线索看,多首绝句之间是中断的,即前一首的末句和后一首的首句之间是粘是对往往不和绝句内的关系一致。也有的诗虽然声律线索不中断,但从押韵的线索看,仄韵换了平韵或平韵换了仄韵,用韵是中断的,所以各绝句之间的断痕和中断感仍是十分明显的。近体则不然,它的声律和韵律关系是连贯的,诗联之间一粘到底,用韵则一韵到底,因而转韵律诗与近体诗迥异,它不属于近体诗,而是一种混合式的格律诗。 6. 4,2 转韵律诗是自成一体的 在《全唐诗》中,转韵律诗是混编于古体诗中的,文学史家一向是把它视作古体诗来研究分析的。对文学史家来说,研究古诗重在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不重其平仄格律,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中国古代的诗歌传统观点,也惯于将近体诗视作律诗,异于此的都视作古体诗,顶多说其“微有格律”而已。这样,转韵律诗不被当作律诗也就是不言而喻的。直到诗律学和语言学大师王力出版了《汉语诗律学》巨著,对此才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王力在《古体诗的用韵下:转韵》和《入律的古风》两节中把这种转韵律诗和古体诗区别了开来,称它为“新式的古风”,并将古风分为三类,他说:“综览全唐诗,五古及一韵到底的七古入律的最少,七古转韵诗入律的最多。为求清晰起见,我们将分为三类叙述:(一)五古;(二)一韵到底的七古;(三)转韵的七古(转韵五古与一韵到底的五古情形相同,故不分别叙述)。”虽然他将转韵五古合并于一韵到底的五古,这并不适当;但是他毕竟把转韵的七古划了出来,另列门类,这是值得人们注意的。遗憾的是,他在将其划出来以后仍将其归入古体诗的范畴,这显然是拘泥于传统的说法,未能标其新而述其异,因为其间自有其新和异的,且是表现于声律结构特点上的。 6.4. 3,转韵律的音韵效果 转韵律的构律特点使它既象近体诗,有与近体诗相似的格律气氛和情调,但是又异于近体诗,即它的声律和韵律的是断续的,不停地、有规则地变换的,因而全篇是由若干个诗段组合而成的。这种特点使转韵律诗呈现出了富有特色的音响效果,即声韵表达上是生动活泼而不是呆板单调的,声韵结构上是宛转变换、错综断续而不是僵硬不动的,对于长篇排律的体式,转韵律的结构可谓最适物宜,表达效果特佳。3。我们在第三章关于对式律诗的阐述书中曾指出:对式律由于是以相同或相近的律联重叠而成的,所以较适宜于绝句体的短诗,在八行体的律诗中,它在结构上的重复感和单调少变的缺点就显露出来了,至于对式长律,这个缺点就表现得十分突出了。诗的体式越长,越不宜于以重叠的方式构律,近体诗应用了两种不同的律联交叉配合,因而比之对式律的效果为佳,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近体诗实质上也是一种重叠结构,是由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绝句结构重叠而成的,八行体的律诗是重叠了一次,如aB,bA.aB.bA或AB。bA.aB
.
bA等,长篇排律则是重叠多次而成的。因而,诗一长,单调少变和重复感仍十分突出的,例如第二章中举到杜牧《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其声律结构格式是:aB
.bA .aB.bA . aB . bA . aB . bA . aB . bA .
aB,bA,这就是全篇只由aB.bA一个绝句结构反复重叠而成的,知音知律者读之,不免嫌其声韵效果欠佳,呆板而又沉闷。弥补其不足的最好办法那就是转韵律了,以使其格律结构有规则地有断有续,藕断而实丝连,以活泼多变的格调突破单调和沉闷的气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转韵律的特点,不但可以平韵绝句为自己的结构单位,而且还以仄韵绝句为结构的单位,结构单位既增加了一倍,两相交叉组合,重复结构的出现就少得多了。同时,平韵绝句和仄韵绝句在音韵表达效果上的差别是十分显著的,交叉配合成诗,就极易消除单调少变的缺点,而使其变得十分新颖和活泼多变了。唐诗中近体诗七言排律不为诗人乐于应用,而转韵的七言排律忽然兴起,也许正是这个原因。王力在谈到“新式的古风”时这样地说明了当时诗人们对转韵律诗的喜爱,“他们喜欢平仄入律,因为这样才近似律诗;他们喜欢四句一换韵,因为这样就等于把几首近体绝句集合成为一首;他们喜欢平仄韵递用,因为这和句中的平仄相间是一贯的道理。王维喜欢这样做;盛唐和中晚唐的诗人们都喜欢跟着王维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其实正是给律诗的发展创出了一个新的格律类型,意义是积极的。 6. 4。4 转韵律诗不属于古风 为了尊重我国诗律学的传统,近体诗是不转韵的,一转了韵就不属于近体诗的范畴。但是,也应当认识到,近体诗不是格律诗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虽然是主要的一种。因而不能排斥转韵律诗也是律诗的一种形式,不能将其视作古体诗。只有平仄句式不合律的转韵诗才属于古体诗的范围。这就是说,不论五言或七言,既有转韵的古体诗,也有转韵的律诗,其间的差别是平仄是否入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