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性、知性、理性:浅谈康德的认识论

 思明居士 2019-09-19

康德自觉地从二元论立场出发,为了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解决知识的可能性根据、证明人的自由、挽救形而上学,在哲学上发动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把知识必须符合对象颠倒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亦即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感性、知性、理性:浅谈康德的认识论

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康德看来,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而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于是,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不妨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那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便使知识具有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了证明。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对象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这一理论的消极方面:如果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即“显象”;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也就是说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显象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由此,自然科学是可能的,但不是完全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绝对不可能的。)

积极方面: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于是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亦即实践能力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这就意味着在认识形式限制之外的一切都具有了自由的可能。

同样,人和事物一样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假如我们无限地扩张理性的认识能力,其结果势必把一切都变成了必然的东西而使人失去了自由,而当我们限制了理性的认识能力之时就为自由保留了一片天地。所以康德认为我们有必要限制知识,以便为信念留地盘。

由此可见,康德的哲学革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

感性、知性、理性:浅谈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和后天感性质料的结合。这种结合经历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依次形成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形而上学知识。

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性经验而形成的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验直观,一是纯直观。前者是后天的质料,后者是先天的形式。感性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感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后形成数学知识。在感性阶段,认识的先天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结合经验直观质料分别形成几何学和代数学知识。

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知性纯概念,即“范畴”。用这些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一定的形式,成为知识。知性与感觉经验结合形成自然科学知识。在知性阶段,认识的先天形式是知性纯概念,结合感性对象形成自然科学知识。

理性指在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即要求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认识能力。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认识,即理念。但是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但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理性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理性是认识的最高阶段,要求认识自在之物本身,获得关于整个世界的绝对无限的认识。但理性自身没有先天形式,只能借用知性范畴,用认识有限对象的知性范畴去把握无限对象,必然陷入矛盾,因此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和经验实在论的调和,他一方面强调人类的认识形式是先验的,另一方面又说,主观形式只有在被运用于感觉材料时才有效。其中理性分为消极的辩证法和积极的方法论,后者是向实践理性的过渡。

康德的认识论体现了启蒙时代的人本主义精神。在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基础上,康德一方面强调认识起源于经验,另一方面更认为,唯有理性认识才有必然性,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效果。

康德认识论的内在矛盾在于严格区分物自体和现象,试图通过隔离的方式限制理性本身,以回避理性的内在矛盾性即辩证性,恰恰暴露了辩证法正是理性的本质属性。

感性、知性、理性:浅谈康德的认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