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G长啥样?听专家给您唠一唠

 昵称535749 2019-09-19

赤道转向发动机

这里是苏拉威西3号地球转向发动机。31分钟前

​来源:人民邮电报

9月17日,中国移动研究院召开“畅想未来”6G系列研讨会第一次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及中国卫通、华为、小米科技、商汤科技、亮风台、叠境数字科技等产业界的200余位技术专家出席,共同探讨6G的愿景、需求及潜在关键技术。

技术专家们对孪生体域网、超能交通、通感互联网、全息通信、智慧生产等6G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畅想。有专家指出,通信4.0将推动移动通信从5G走向6G,从信息泛在走向感官泛在,再达到智能泛在。

500

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角度出发,将来6G将会被用于空间通信、智能交互、全息、触觉互联网、情感和触觉交流、虚拟助理、多感官混合现实、机器间的协同、身体域网络、全自动交通等场景。实现这些场景应用,峰值速率、体验速率、时延、连接密度等网络需求指标将从5G时代的几十Gbps、0.1~1Gbps、1ms、百万/平方公里等提升到几百甚至上千Gbps、1Gbps、<1ms、千万/平方公里,乃至更高。而6G时代,业务和应用将向着“业务需求多样化、覆盖的立体化、交互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业务开放和定制化、通信/计算/AI和安全融合化”等方向发展。

有人会说,5G还没建好,现在就谈6G为时尚早吧?对此,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表示,移动通信发展有着“使用一代、建设一代、研发一代”的规律,业界对6G商用预期将是2030年左右,现在开始研究6G非但不会影响5G的商用,反而会挖掘出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在5G演进系统,对保持5G长期生命力是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在6G时代,中国移动将继续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携手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伙伴,从需求入手,深入挖掘6G应用场景,研究系统核心性能指标定义,并积极推动基础性关键技术研究,尤其是高校积累的核心基础理论和技术向工程应用转化。

在6G愿景与需求主题分享环节中,北京大学的武常岐教授从社会科学角度系统阐述了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趋势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面临的挑战;商汤科技总监申昌湖先生分享了5G+AI多种行业应用和商业模式,并畅想了AI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亮风台北京公司副总张春艳女士分享了5G时代终端云化、数字世界3D化、全息化、以人为核心交互的发展趋势,以及AR在IoT、机房巡检、安防等领域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叠境数字科技研发副总裁张迎梁先生介绍了全息沉浸式通信的前世今生,并对全息通信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畅想;小米标准副总监洪伟从AIoT+5G方向对未来智能生活进行了生动描绘。

继中国移动李正茂副总裁在ICC 2019会议上提出中国移动对以6G为代表的未来通信愿景的畅想之后,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博士描绘了未来万物智联数字孪生世界的愿景,并对孪生体域网、通感互联网、超能交通等新应用场景进行了畅想,提出了未来网络五大技术特征构想:一是提供按需服务的极致网络;二是即插即用、支持灵活部署的极简网络;三是支持按需扩展和自治、自演进的柔性网络;四是智慧内生,AI在网络中深度渗透内化为基础能力,保障网络的极简、柔性、感知;五是安全内生,通过可信增强和泛在协同,实现智能防御。

在6G潜在关键技术主题分享环节,北京邮电大学李道本教授阐述了未来通信面临的挑战和重叠复用技术原理;东南大学程强教授介绍了信息超表面技术及在通信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及挑战;清华大学张超研究员分享了电磁波轨道角动量技术的发展脉络,揭示了无线传输的另外一个新维度;复旦大学迟楠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陈智教授分别对可见光通信和太赫兹的研究进展、挑战进行了分享,并展望了技术的应用前景;中国卫通高级技术经理陈宁宇分享了未来天地互联、卫星互联网与5G融合方向的研究进展。

在由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男主持的“6G发展趋势探讨”环节中,商汤科技总监申昌湖、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华为无线技术实验室执行主任卢建民、电子科技大学陈智教授和小米科技副总监洪伟就6G网络和终端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在6G网络中的角色、6G相对5G可能的重要变化,以及如何推进6G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作了深入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