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名城委2019年西南片区会上,专家们纷纷支招——如何让历史在城市中“活”起来

 柴可飞 2019-09-21

  9月20日,中国名城委(即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2019年西南片区会在涪陵区闭幕,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等参会。会上,专家们围绕“传承文脉、记住乡愁”的主题,分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经验,交流观点。

  他们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对城市发展非常重要。要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对社会各界的积极调动等举措,让历史在城市中“活”起来,从而真正传承城市文脉,让居民记住乡愁。

  名城名镇名村是城乡特色风貌的集中承载者

  “保护好、利用好名城名镇名村,才能让历史记忆得以留存,文脉得以延续。”

  原住建部名城处调研员、中国名城委副秘书长傅爽表示,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山水生态格局是城乡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城名镇名村是这些要素的集中承载地。做好保护利用工作,才能让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融,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塑造城乡传统风貌。

  傅爽还介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对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城乡建设中,深入挖掘名城名镇名村中敬畏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使之适应、服务新时代,是推动绿色城乡建设、提升城乡品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对此,涪陵区委副书记、区长种及灵深有感触。他介绍,近年来,涪陵成功申报了青羊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安镇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多处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修复了陈万宝庄园等极具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涪陵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现出更美丽的神韵,也获得了八方来客的纷纷“点赞”。

  让历史建筑成为居民身边的社区公共空间

  “历史建筑保护,离大家并不遥远。历史建筑也可以成为居民身边的社区公共空间。”中国名城委副主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例,分享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中的经验。

  他介绍,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院落占地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集中展现胡同文化和胡同生活,周边还有许多居民居住。

  保护利用后,史家胡同博物馆不仅对外展示,还发挥了“社区议事厅”的公共空间作用。居民们可以在这里会客、议事,讨论和参与街道共建,开展讲座、手工等种类丰富的活动。

  如今,史家胡同博物馆不仅承载了老北京居民的记忆与乡愁,也增强了社区的文化底蕴,推进了社区治理共建共享,更好地发挥了传承城市记忆的作用。

  创造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空间平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广大市民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介绍,两年来,重庆市民通过“随手拍”,让全市近百处老建筑获评市级历史建筑。

  据悉,2017年5月,由市地理信息中心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发现重庆老建筑”正式上线。市民可以通过这款小程序,上传历史超过30年的老建筑照片和地理位置。小程序上线至今,共提供线索超过600条,占近两年重庆历史建筑线索总量的20%左右。

  “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老建筑体量大,分布广。市民‘随手拍’,为我们保护历史建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秦海田表示,传统的历史建筑发掘和保护,主要采用区县报送、老旧片区筛查等方式,调查范围有限。如今,市民通过“发现重庆老建筑”小程序报送老建筑线索,扩大了线索范围,也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氛围。

  2018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举行了“发现重庆老建筑”颁奖仪式,表彰81名积极参与老建筑发掘的热心市民。秦海田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开展表彰、交流等活动,创造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历史名城保护的空间和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