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通史 第七十一集 两都巡兴(1)

 陆一2 2019-09-21

      北京,元朝时它的名字叫做大都。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上是元上都城。两座城市,两样命运,一个家喻户晓,一个少人问津。从公元13世纪起,元朝靠着这两座城市构建起它基本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每位皇帝都有在这两座城市之间来回巡幸:春天,从大都北巡上都,秋天,从上都南返大都,如此反复,年年如此,大都和上都,两座都城,两座城,构成元帝国两大神经中枢。

       在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并没有自己正式的都城,而是在怯绿连河、斡难河、土兀剌河三河之源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中心——四大斡耳朵。直到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即位,即公元1235年开始,才在鄂尔浑河畔兴建哈剌和林城,作为大蒙古国的首都,此后,历经贵由、蒙哥两位大汗,均以哈剌和林作为大蒙古国的首都,直到主管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即大汗位,蒙古政权的统治中心才随之南移。

       元上都的建立应该说是由很多机遇造成的,一个是蒙古族强大起来之后,它需要南下漠南,在汉地进行统治,加上忽必烈身边有一群包括汉人、契丹人,很多不同民族的谋士、武将的存在,他们首先是要在接近汉地的地方集聚力量,要有一个活动的地方,于是,他们就在金莲川这儿,建一个城,忽必烈就让刘秉忠选地建城郭。

       公元1259年,蒙古国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的过程中去世。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这里召开忽里台大会,宣布即大汗位。开平城随之被扩建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城,一座宏伟而瑰丽的草原城市—元上都。

       (公元1267),忽必烈下令兴建中都新城,至元八年(1271),蒙古国正式定国号为“大元”,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又命名中都新城为大都,大都新城正式作为京师进一步规划营建。至元十一年(1274)正月,忽必烈御正殿,受诸王百官朝贺。

       在今天的北京城可以见到的元大都遗址已经非常有限,然而忽必烈当年下令营建的大都城规模应该非常宏大。宏伟壮观的大都城历经二十多年才全部建成,整个大都城坐北朝南,以积水潭东北岸的中心台为基准,对称展开,中心台方幅一亩,是刘秉忠实测出来的全城平面布局中心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