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阅读的“三理”探微

 GXF360 2019-09-22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因时迁事易,语言文化必然有一定的发展与衍变,如何沟通古今文化的发展关系,准确理解文言诗文,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古诗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幸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其中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把握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性后,在古诗文阅读中要掌握其“三理”,即“文理”“事理”和“情理”。

一、古诗文阅读要符合文理

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其内在的逻辑是明晰的,其中句与句之间,一脉相承;段与段之间,相互勾连;头与尾之间,互有照应。这就是“行文之理”。古诗文实词的运用和句式的衍变,让今人难以理解,若我们掌握其“文理”,就可以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来印证一些文言词句的意义。掌握“文理”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4.1 温度:许多人在蔬菜育苗时,往往只注重空气温度,而忽略了土壤温度,然而在早春蔬菜育苗时的土壤温度偏低却是普遍存在的。如何解决地温偏低的问题呢?首先可利用周年生产的温室或酿热物温床、电热温床等来进行育苗;也可在早春的棚室内用架床或离地床育苗;也可利用育苗箱、盘在火炉、烟道等热源附近育苗;也可在棚室或露地挖床坑,在床坑下铺30厘米厚的防寒草,如稻毛、稻壳、树叶、豆皮、杂草、粉碎的秸杆等。

逻辑推断。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前提与结论的联系是必然的。我们若能掌握其之间的“因果”“条件”“假设”等联系,那我们就可以推断其真实的意义。如2016年天津高考卷《李台州传》中一句“仕所至必求母”,若不联系上文,这个“求”字,就有多种解释,可以是“请求”“求助”“需求”“觅求”等,若看上文一句“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就知道这个“求”字是“寻找”之意,因有前文“失”,方有后文“找”。当然还有表目的的,如《过秦论》中,“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用来招天下之士,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这个“爱”,只能作“吝惜”讲,才说得通,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嘛!

中国于2016年9月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成为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由此应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方面,除去技术创新,低能耗和环保产业等创造的产值,以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为代价的产值占比不可忽视。因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我们需要谋求新的增长可能性,保证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湖北省1997年至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主要研究其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依赖于能源消耗,即GDP增速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同时对人口规模、出口贸易、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互义推理。古诗文中,有时由两个字组成的合成词,其词义相近或相同,我称之为“互义词”,若知道其中一个字意思,就知道另一个字的意思了。如《三国志·华佗传》中“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湔”是生僻字,不知其义,可“洗”是“洗濯”之意,这种情况,由“互义推理”可知,“湔”也有“洗濯”之意。还有文中“守嗔恚既甚”中“嗔恚”一词,知道“嗔”的意思,就推测到“恚”也有“怒”之意。

同样文章为避免雷同,同样一个意思的句子,用另一句式表达,这称为“互义句”,那么我们在理解时,就可以由“此”及“彼”了。《李台州传》中有一句“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对后半句的“不知其母子间也”,难以解释,可联系到下文“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一句,就知道“不知其母子间也”是省略句,也就是“母子之间的事情”。当然还可依据“互文”的修辞格推断,如杜甫《写怀二首》中“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祸首”与“厉阶”相对,“燧人氏”与“董狐笔”相对,“祸首”与“厉阶”同义,都是“祸端”的意思。

上下印证。一般文言文行文时,有统领性句子,有概述性语言,还有例证的句子。我们要真正理解其义,必须联系上下文,相互印证,完整理解。如2007年湖北卷王士祯的《先祖事略》中有一句为“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贩乡里贫乏者”,若联系上文“有善行”,再看下文描述的行善场景———“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可知此句意为:按人口计量分配粮食,余下的全部救济乡里贫困的人。

二、古诗文阅读要符合事理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章的源头。虽然文章是艺术的真实,但其不能离开生活的常理,和人类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规范,以及事与物演化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说文章是符合“事理”的。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内在之“理”。

图1主要是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1所示,横轴为时间序列所选取的年份,实线代表碳排放量,虚线代表GDP增长率,两者在数据选用年份中变化趋势一致。

俗成之理。人类在千百年来的演进中,局部形成了一些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这各种规范是约定俗成的,可称之为“俗成之理”。对文言文理解,我们应当注意其俗成之理。如《李台州传》中“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前面是“一乞媪”到李台州面前作揖并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作为有身份、素质高的李宗质,必然起身回礼,所以后面的“揖之坐”,的“揖”就不能翻成“作揖”,“揖之坐”可译成“起身回礼并请她坐下”。

人性之理。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文言文是《旧唐书·于休烈传》断句题“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其中“以下之”是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看事情的常理,就可以判断其到底作何种解释。句子先说宰相“矜能忌贤”,又“嫉之”,一般接着就有对他人不利的“小动作”——“权留史馆修撰”;后面又说“休烈恬然自持”,说明休烈已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毫不在乎。稍梳事理,那就是(宰相)“忌贤”——“嫉妒”——“压制”——(休烈)恬然。所以“以下之”可理解为“来压制他”。

自然之理。周邦彦《苏幕遮》诗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一般鉴赏是:清澈的水面上,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把荷花写得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可“神理”在何处呢?那就是荷叶上的积水被阳光晒干了,荷叶“如释重负”,自然个个挺直了身子。这一符合自然之理的“动作”,用“举”字,确实形象生动。

三、古诗文阅读要符合情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实不论是诗词还是一般文章,都含有作者的情感倾向,也就是说其无不著“我”之色彩。所以理解古诗文,要认清作者的褒贬之立场和独有的生活态度,要用同理心,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

共享型生活服务平台使社区各主体要素间关系更为紧密,建立起稳定的社会化关系网络。研究发现,稳定和紧密的人际关系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社区中的商户和消费者均是相对稳定的要素,相互间通过生活服务平台产生了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和更高的信任度,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以及社会资本价值的增加[14]。

化景为情。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除“咽”“冷”外,都是写景。“咽”状动作,“冷”状感觉,都是诗人主观感受的表现,用这两个词来联系无生命的事物,就给他们赋予了情感经验,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

迪士尼财大气粗乱花钱?迪士尼员工借机上下其手?都不是。一亿美元里很大一部分钱,不是花在云霄飞车的机器设备上,而是在铺陈关于这趟云霄飞车旅程的故事。

为情铺垫。如周邦彦《苏幕遮》中“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的“呼”字,不能只简单地认为将“鸟雀”拟人化了,而更应理解是对久雨后天乍晴的“欢呼雀跃”,这正好与诗人“久作长安旅”相呼应,也为思乡的情感作铺垫。在这里“鸟雀”的神态,与人的情感是相通为一的。

因情释义。有些诗词,不能简单地从诗词的词面去分析,而应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人生际遇。如有的“报国无门”,有的“困顿一生”,有的“恬淡归隐”……总之有一部分诗人有着强烈的“命运底色”,我们必须要透过诗面,把握其真正的情感。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写的《宿洞霄宫》“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按常规分析,前句有“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可看出诗人心中若没有一丝乱意,他眼中就不会有乱蝉,若诗人心中有朝气,他眼中就不会有落日。将“鸟下”“落日”“乱蝉”“芭蕉雨”几个景象叠放在一起,似乎表达了“飘零落拓,无所归依”的心情,可诗人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为人闲远冲淡,不因外物而乱心,不因琐事而乱行,已达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之境,何况最后一句“何人枕上闻”,归结到的“宿”字上来,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所以最后一句营造了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的境界,而非心烦意乱,孤寂难耐。

完整准确地理解一篇文言诗文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当你的文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还要注重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训练,而阅读能力训练必须要把握好“三理”———文理、事理和情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