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大街党群服务中心 仝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全国各个地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成为普遍形象,年老的人孤独留在家中。另外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农村大量剩余的青年劳动力开始大量的城镇转移,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和社会发展中,一个新的群体由此产生——农村空巢老人。 农村的空巢老人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缺乏子女的陪伴,相对于城市的空巢老人缺乏更多的娱乐活动,相对而言,农村的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更容易使他们陷入困境。 根据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来看,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的更多的是第三个层次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从身边的人获得爱和归属的需求,归宿和爱的需求的缺失,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孤独感。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来看,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缺乏的是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的缺乏。社会上的支持更多的是社会群体,政府,邻居等。家庭里的支持来自于子女的陪伴。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方面来看待农村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缺乏的问题,并依据相关理论提出一些对策。 一、加强亲情互动。家庭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理论的重要部分,为老人提供了情感支持,它在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满足中占最大的比例。不管是人格上的尊重和获得的成就,或者是情感上的慰藉,能够从子女中得到是老人最希望的。首先随着智能科技的进步发展,子女应该教父母智能设备的使用,例如教会它学会微信的使用,老人在想念子女的时候给他们发微信、开视频,也能在朋友圈里了解到子女的日常生活动态,缩短空间上的距离,这有助于老年人缓解思念之情。子女还可为老人下载他们喜欢的音乐、教他们如何在手机上看新闻、电视,耐心地教父母玩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缓解老人的孤独感。这些看似是微不足道的事,却可以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子女的简单互动,能让老人缓解孤独和寂寞感,减少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从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 二、主动和邻里亲友联系。亲友的帮助、支持和情感联系,属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社会群体支持。与亲朋好友的交往可以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排放不良情绪、释放寂寞感,也是获得另一种形式的精神满足的手段。邻里友好关系的建立相比其它关系的建立是比较容易的,例如出门在外碰面时的打招呼,日常生活中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和互相倾诉心中的烦恼,都可以帮助到邻里友好关系的建立。有的老人性格内向,心里总觉得即使她愿意和别人交流,别人也不一定有时间和她聊天,也有的老人怕别人知道自己是空巢老人,而在背后议论他,老人要摆脱这种想法,试着主动去和邻里亲友沟通,这样也许会获得意向不到的结果。另外,空巢老人由于是单独居住,或者是和老伴一起居住,平时做的多的小菜或者种的蔬菜可以和邻里亲友分享,增近情感联系。 三、从邻里亲友中获得肯定。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从亲人朋友中获得肯定,能更好的调解自己心态,摆脱孤独感。所以空巢老人也要多与邻居交往,帮助做一些小事,获得肯定,在遇到生活中的小麻烦可以向邻居寻求帮助,在相互帮助中,也有利于提升空巢老人的自我价值,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周围的邻居做一些小事,在邻里亲友的肯定中,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中收获愉悦的心情。空巢老人也应多参加社区活动,增加与亲朋好友多交往的频次,从中体会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认同感。让老人在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认识到,积极的心态可以增添生活中的乐趣,也从中发现自己也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 总的来说,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急需社会的关注。现如今,社会在发展,国家也在关注农村老人精神需求,在农村也有许多娱乐设施和兴趣团体。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也有所作为,如果您家有老人待在农村,一定要经常回去探望,陪老人谈谈心,不要使老人产生孤独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