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ST极易误诊漏诊,快来看新指南学习一下!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是指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有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中约占 0.5%-1%。 由于患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状态的波动导致患者病情呈缓解与加重交替,本病多数呈亚急性或慢性隐匿起病,除海绵窦血栓形成外,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漏诊和误诊,其漏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平均诊断时间在10天以上,CVST的诊断和治疗亟待规范。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是由中华医学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的专家团队通过多次讨论颁布的指南,在2012年和2015年相继发布了第一版和第二版,用以指导静脉血栓的临床诊疗。在2019年,《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再次更新。 在9月19日-22日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22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NCN2019)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曾进胜教授对本次《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更新进行了介绍。 “对比2015年发布的第二版《指南》,2019年的指南主要对其中的15个要点进行了更新和修改。”曾进胜教授介绍道。最重要的更新,就是相比其它两版指南,本次新增了预防的部分。 2015版《指南》指出,对急性或反复发作的头痛、视物模糊、视乳头水肿、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痫性发作、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以及不明原因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均应考虑CVST的可能。可见大部分静脉血栓的形成并不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很难排查。 2019年的《指南》维持了这一观点,同时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可以因为血栓形成部位、累及范围、起病缓急而出现众多变化,因此,不能以单一标准进行排除,需时刻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观察,其中,尤其强调了极易误诊的单纯(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极少发生颅高压,往往以头痛、抽搐为主)。 图源:讲者PPT 1.针对病因治疗: 增加对口服避孕药相关CVST的治疗推荐:建议立即停用此类药物(I级推荐)并且建议以后都不要应用此类药物。此外对于有CVST病史的女性,应告知孕期有静脉血栓形成和流产风险(II级推荐,C级证据)。 2.针对抗凝治疗: 抗凝是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手段,原《指南》也强调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新版指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推荐以及特殊情况的抗凝治疗推荐:
3.针对血管内治疗: 新版指南建议总体上慎用血管内治疗(局部溶栓、机械取栓、血管内支架或两种、两种以上方式联用)。推荐:
4.颅内压增高处理:
曾进胜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神经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担任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Stroke编委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以及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首发: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讲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曾进胜教授 整理:妮娜责任编辑:陈诗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