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有什么天才?掌握三大法宝,菜鸟也能逆袭成大师

 晴空云鹤upevkq 2019-09-23

成功不是天才的专利。

对很多人来说,天才只是少数人的头衔,普通人没法儿达到天才般的水平。莫扎特5岁就能谱曲,王阳明11岁就能出口成诗,贝克汉姆14岁就与曼联签约,李云迪18岁就获得了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张爱玲18岁就写下了散文《天才梦》......他们都被贴上了天才的标签,但他们的耀眼成绩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天分吗?实际上不管是莫扎特还是王阳明,他们生下来也是白纸一张。那么他们是怎么取得耀眼成绩的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我们弥补差距,让我们也能成为行业精英呢?

哪有什么天才?掌握三大法宝,菜鸟也能逆袭成大师

掌握三大制胜法宝,帮助你练就专家级的技能。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所谓的天才都来自于夜以继日地刻苦练习。看过电影《摔跤吧爸爸》的朋友可能会记得,在印度男神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的专业指导下,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接受了艰苦的摔跤训练,最后两个女儿都进入了国家队,在国际摔跤比赛中夺得了金牌。如果没有艰苦的训练,两姐妹最后就不会成为人生赢家。要想成功,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更多的要靠刻苦努力、掌握三大制胜法宝、练就专家级技能。

第一个制胜法宝是“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勤奋练习,而不是靠天赋。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练习量非常重要。那练习量需要达到多少才能成为专家呢?“一万小时理论”认为,如果你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练习一万小时。也就是说,按每天练习3小时、周六周日不间断来计算,至少需要练习十年,一个人才有可能从行业菜鸟晋级为行业精英,在自己的行业里拥有大师级的表现。

哪有什么天才?掌握三大法宝,菜鸟也能逆袭成大师

是不是练够了一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呢?那也未必,除了要花一万小时进行练习外,我们还需要保证练习的质量。进行刻意练习可以有效保证练习的质量。“刻意练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说的就是,我们在学习和练习的时候,需要认真、集中精力;学习的知识或者运动技能,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选择自己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学会的练习内容。所以说,刻意练习的关键就在于专注程度和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有些漫不经心的活动或者工作,干的时间再长也成不了大师,就好比出租车司机开了几十年的车,也无法和职业赛车手相提并论。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论你在做什么,都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以手机为例,手机只要一响,手机屏幕只要一亮,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眼睛转向手机屏幕,担心会错过一些重要信息,这种担心叫做“错失恐惧”。只要手机不离身,错失恐惧就会导致我们的练习低效甚至无效。那么如何提高刻意练习的专注程度呢?还是以手机为例,我们在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把手机调成静音,手机屏幕扣在桌面上放,听不到手机响,看不到手机屏幕亮,手机就勾不走我们的注意力了。

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刻意练习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练习方式来控制练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比如,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尝试寻找更好的练习方法,来练就超越自己当前水平的技能。举个例子来说吧,著名的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在练高尔夫球的时候,会故意增加打球难度。他会把球狠狠地踩进沙子里,在沙坑里击球,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练习,用这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球技,让每次练习都能有进步。再比如,军事训练中有一个必修科目,就是负重跑。背着20公斤的重物,进行5公里跑,经过长期训练,卸下重物就可以身轻如燕了。

哪有什么天才?掌握三大法宝,菜鸟也能逆袭成大师

第二个制胜法宝是“建立有效的反馈”。有效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纠正错误、促进进步。有些活动的反馈会比较直观、及时。比如开车的时候,我们收到反馈就很直接,车身歪了,我们就要马上调整方向盘。但有些领域,反馈不会那么及时和明显。比如下棋,我们每一步走法和对手的走法都相互影响,下一步怎么走棋存在很多种可能性,很难确定在20步棋里,哪一步没走好就会输,哪一步走得好就能让我们赢得比赛。那么,对于这类反馈不明显、不及时的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环节呢?

找一个专业人士,从旁观者的角度,指出我们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我们要清楚自己练习的每个环节,学会用排除法,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准确判断自己错在哪里,然后立刻改进。作者以自己打乒乓球为例,他自己打出的球随意性很大,没有规律,即使犯了错,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所以教练让他练习整齐划一的击球方法,每次击球只需要变化一个动作,比如击球高度,保持其他动作不变就可以了。这样,如果没击中球,他能很快判断出是哪个动作出了问题。

哪有什么天才?掌握三大法宝,菜鸟也能逆袭成大师

第三个制胜法宝是“触发并保持动力”。刻意练习的过程是很煎熬的,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导致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是动力不足,要产生并保持动力并不容易。动力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一个特定事件的发生,可以激起我们追求某个目标的热情。那这个特定事件就叫做动力的触发点。产生动力可能是因为自己和杰出人物有某个相同点,比如同一天生日。美国心理学家沃尔顿和科恩做过一个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看到自己生日和数学家是同一天,就容易认为自己和数学家挺像的,他们解数学难题的积极性会变得更强。

触发动机容易,但要一直保持动力却很困难。想要保持动力,需要改掉固定型思维模式,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的两个概念。德韦克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高的,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专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能力是天生的,如果你不擅长做某件事,就算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遇到难题时,怕冒险,倾向于选择放弃努力。我们可以发挥语言的力量,把成功归功于努力,比如说多夸奖别人的努力,而不是赞叹别人聪明,引导自己和被夸奖的人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通过刻苦努力可以获得成功。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改掉固定型思维模式,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哪有什么天才?掌握三大法宝,菜鸟也能逆袭成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