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孙过庭《书谱》 其中的“ 使转”指的就是“绞转”。据知,古人书论中多谓使转,而未见有称绞转者。使转是书法中最基本的笔法,是笔锋转向时必需的技法,是各种书体都普遍应用的笔法。
图1 所以这个“绞”是指笔锋的绞转,是圆笔时的运笔方法。圆笔要求逆入,但笔锋不是折回,而是绕回,形成圆浑的笔道。 孙过庭《书谱》中说:转,谓钩、环、盘纡之。 切笔(按笔)、提笔、转笔 这些动作再加上捻管,就是所谓绞转。绞转笔法,即为手指的捻动使得笔毫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变化锋面的笔法。绞转笔法是魏晋笔法的核心部分,由篆隶笔法演变而来。绞转笔法也是王羲之书法用笔的主要组成部分。唐代以后书法家书写多用提按。绞转就是逐渐地改变笔锋的锥面。 由图1可以看出,在书写圆线条时,需要运用好绞转的技术,我们找一组古人写圆弧的图片看看是否饱满。 草书“谓”字 从上图可以看出, “谓”字右上方的转,原帖和某位书友在绞转的地方出现了不同的线条形态,原帖饱满且有很强的张力,临作则在转的地方线条扁薄,笔画纤弱且留白造成的张力不够。在转的地方,手指需要向笔锋施加压力,顺势捻管或者转腕,使得在“弧顶”处保持线条的饱满,这样的视觉效果是厚重的。我们常说线条要厚重,在转的地方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当然,会有书友问,为什么看到帖中也有很多字,在转的地方不是这样的,而是有个提起的动作,或是多了些中侧锋的变化 ,如上图。 另外,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更多的人在转的地方不注重调锋,使得侧锋过多,圆线扁薄。还有一部分人是在转的地方提起笔锋,回避了绞转。因此,如能掌握好把线条写得饱满,其他的方式便不在话下。 王羲之《得示帖》局部 王羲之的出现,让绞转笔法的演进达到了成熟,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王羲之的单字,会发现线条边缘的形态更加的不规则。最典型的,比如左右不对称,在一些圆转的地方,王羲之的线条出现内尖外圆的形态,如上图。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复杂用笔。 相比之下,纯粹平动的用笔,线条两侧呈对称状,最典型的是小篆:基本对称而有渐变的线条边缘,多是纯粹摆动和提按用笔。如上图,绞转用笔,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对称线条边缘。 总而言之,线条有弧度之处多有绞转笔法。很多人会写楷书,不会写行书,除了不明白笔势还在于不懂得绞转笔法。因此,练习绞转笔法时需要注意: 不要刻意顿挫用笔,起、收笔处要“空中转”多于“纸面转”否则会尖涩浮滑,行笔处的转以厚重圆浑为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