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友友在粒子加速器旁拉琴,巴赫把科技与艺术完美连接

 KobeChao 2019-09-23

各种拉大提琴的马友友你都见过,但戴着工地安全帽在隧道里拉琴的他,这可能是他的头一回,也是科学与艺术一次美妙的“碰撞”!

这个碰撞可不一般了。视频中,马友友在一个圆形隧道里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六号的前奏曲,这个地方是位于法国和瑞士交界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马友友在地下100公尺的大型强子碰撞型加速装置的隧道中演出。因为安全强制规定,马友友戴上了蓝色的安全帽拉琴,和平时的样子不太一样。

这个神奇的相遇来自于一个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的分歧。

马友友谈到这个计划时表示:“我一直认为哲学、有艺术、和科学都属于我们所谓‘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位置平等的伙伴;我们必须捍卫这个信念,因为文化、经济、政治和科研等学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会导致这个世界不断的加剧分裂和分歧。”

看似是学术界的隐患,其实对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逐渐产生影响。相较于智能科技、科学研发、经济管理等领域常年重点发展,人文学科的衰弱甚至让青年学子们都开始怀疑,学这个有用吗?学文科的出路发展看起来都不如一个程序员强。

但这不意味着艺术与科学存在鄙视链,水火不容。恰好相反,马友友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里拉琴,就是要突出两个学科极深的连结。巴赫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赫就非常着迷于他那个时代的科学,这一生都对数字和数学感到好奇。

爱因斯坦和昆德拉都说过巴赫的音乐具有数学的美感,经由后人的分析,还发现他的音乐中巧妙符合了许多数学原理。

不会算数的作曲家不是好的音乐家,巴赫本人就是实锤了。

马友友曾经说过:“ 我们活在一个感觉断裂的年代,而巴赫能让所有人连结在一起。” 所以巴赫是无所不在的,音乐也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是许多人的精神救赎。

往往艺术才是能弭平世俗纷争与所有不理解的良药。想想,两个不同领域话不投机的人,一聊起喜欢的歌手和电影,是不是立马感觉投缘多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