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为什么不敢称帝?大历史视角可以看到毫无可能性

 修悟搏 2019-09-25

曾国藩

曾国藩真的称帝,当时就不会组织团练去灭太平天国了。所谓称帝或者划江而治,跟太平天国又有多少区别呢?就算曾国藩真的有意称帝,他也面临着几个特别严重的威胁。

当时的地缘政治态势

清朝自康雍乾打败准噶尔汗国,与沙俄签订双边条约以来,整个北部和西部地区就纳入了国家体系。这种统治完全不同于历代游牧民族,整个蒙古、西域以及受此影响的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以紧密的统一体,再也不会涌动历史上那种游牧迁徙。换句话说,整个国家的疆域概念,被双边条约固定下来了。特别是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一次性终结了欧亚草原的古典时代,热河-北京成为一个单一制帝国的中心。整个清国的地理纵深非常之广袤,草原和沙漠都逐步走上郡县化道路。

清朝北疆

北方地区,严格说是江淮以北地区,成为帝国统治最稳固的地区,受到了塞外和西部力量的拱卫,以往的游牧力量曾经是雇佣军(唐),而清朝的蒙古兵却是国家军队。在双边条约约束之下,北方民族完全国家化了。因此,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才会被围剿,即便深入到河北,也没有对清廷造成预期的致命冲击,相反,整个北方迅速动员起来,巩固了帝国的基本盘。

恭王骑射图

清廷依托北部重心,对南方的太平天国形成了强大的势压。肃顺咸丰、慈禧恭王,均放手让南方大臣组织团练,敢这样做的底气,就在于北部帝国固若金汤。在这种势压之下,曾国藩怎么敢胡思乱想?他有把握北伐吗?或者有把握在江淮地区扛住僧格林沁吗?曾国藩自知只有中人之姿,知道自己远不如李秀成这样的天才,连人家都败了,自己还能折腾什么?

洋人破关

辛酉政变和西方列强

曾国藩不敢称帝的第二个主因是列强,他没有把握得到列强的承认。甚至可以说,列强基本上不会另起炉灶,在“辛酉协议”之外重新寻找一个代理人。1861年,慈禧、恭王、文祥、胜保等人发动政变,打垮以肃顺、端华为首的顾命大臣集团,同时宣示与列强和解(讲信义),尊重条约体系。西方列强于是迅速支持慈禧集团,并出兵出钱,组织西洋雇佣军,又支持组建新型陆军——淮军。这就说明,清廷已经与列强达成了谅解。

三河镇

这个背景是曾国藩所深知的。他如果在江南割地称王,实际上就得罪了西方列强,他能给的,慈禧都能给,他不能给的,慈禧还能给。众所周知,曾国藩的口号是“保卫名教”,带有一种儒教民族主义的特质,西方对此是非常警惕的。太平天国没能与列强达成协议的主因,也在于它的民族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所以,曾国藩基本上不可能得到西方的支持。

在这两个背景下,东南称帝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何况,湘军内部矛盾重重,朝廷对这个可能性早就有所防范,拉一个、打一个。实际上,就在攻克金陵不久,清廷就掀起大案,打击湘军勋贵集团,如刺马案、杨乃武案等等。(完)

近代洋人对中国的侵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