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茎木类中药
药用部位为木本植物的茎藤或仅用其木材部分,少数为草本植物茎藤,这类中药称“茎木类中药”。实际上应属于两类,即: (1)茎类中药:药用为植物的茎藤、茎枝、茎刺或茎的髓部,这类中药称“茎类中药”。 药用为木本植物茎藤的,如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 药用为茎枝的,如桂枝、桑枝、槲寄生等; 药用为茎刺的,如皂角刺; 药用为茎翅状附着物的,如鬼箭羽; 药用为茎髓部的,如通草、灯心草; 药用为草本植物茎藤的,如天仙藤等。 (2)木类中药:药用为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内各部分,这类中药称为“木类中药”。 其药用部位实际为木材。木材又可分边材和心材两部分。边材形成较晚,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亦称液材;心材形成较早,位于木质部内方,蓄积了较多的物质,如树脂、树胶、单宁、挥发油等,颜色较深,质地较致密。 木类中药多采用心材部分,如沉香、降香、苏木。 (一)茎木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一般应注意其形状、大小、粗细、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及气、味。如是带叶的茎枝,其叶则按叶类中药的要求进行观察。 1.茎类中药 木质藤茎和茎枝,多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有的扭曲不直,粗细大小不一。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具特殊颜色。外表粗糙,可见深浅不一的裂纹及皮孔,节膨大,具叶痕及枝痕。质地坚实。断面纤维性或裂片状,木部占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的茎断面可见放射状排列纹理,有的可见明显小孔,如川木通、青风藤;有的可见特殊的环纹,如鸡血藤。气味常可以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感。 2.木类中药 多呈不规则的块状、厚片状或长条状。表面颜色不一,有的具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或斑块;有的因形成的季节不同而出现年轮。质地和气味常可以帮助鉴别,如沉香质重,具香气;白木香质轻,香气较淡。 (二)常用茎木类中药 木 通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常稍扭曲,长30~7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外皮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或纵沟纹,具突起的皮孔。节部膨大或不明显,具侧枝断痕。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较厚,黄棕色,可见淡黄色颗粒状小点,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饮片: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片。外表皮灰棕色或灰褐色。切面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气微,味微苦而涩。 槲寄生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产地】主产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区。 【采收加工】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有放射状纹理,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桑寄生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产地】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 【采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茎枝呈圆柱形;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纵纹,并有多数细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 大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 【产地】主产于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除去侧枝,截段,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处显暗红棕色,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及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质硬,断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涩。 饮片:呈类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棕色、粗糙。切面皮部红棕色,有数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有多数导管孔,射线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涩。
苏木 【来源】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 【产地】主产于广西、云南、台湾、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多于秋季采伐,除去白色边材,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圆柱形或对剖半圆柱形。表面黄红色至棕红色,具刀削痕,常见纵向裂缝。质坚硬,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气微,味微涩。 饮片 呈长约3cm的段或不规则的极薄片、小块或粗粉。表面红黄色或黄棕色,有的可见条形髓。质地致密,坚硬。气微,味微涩。粉末呈黄红色。
鸡血藤 【来源】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除去枝叶,切片,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椭圆形、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的斑,栓皮脱落处显红棕色。质坚硬。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数个同心性椭圆形环或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气微,味涩。
降 香 【来源】为豆科植物降香檀的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 【产地】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边材,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纹理。质硬,有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饮片:为不规则的薄片、小碎块或细粉。余同药材。 沉 香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 【产地】白木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区。我国台湾亦有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含树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树脂的部分,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不规则块状、片状或盔帽状,有的为小碎块。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味苦。 饮片:呈不规则的极薄片、小碎块或细粉。表面可见黑色与黄白色交错的纹理。有特殊香气,味苦。燃烧时有油渗出,并有浓烟。粉末呈淡棕色。
通 草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产地】主产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割取茎,截成段,趁鲜取出髓部,理直,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圆柱形。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浅纵沟纹。体轻,质松软,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平坦,显银白色光泽,中部有直径0.3~1.5cm的空心或半透明圆形的薄膜,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实心者少见。气微,味淡。
饮片 通草:呈圆形的厚片或小段,表面有银白色光泽,髓部中空或有半透明的薄膜,体轻,质松软,有弹性。气微,味淡。 商品:“方通”为约10cm见方的片状物,表面白色微有光泽;“通丝”则为细长碎纸片状,宽约0.3~0.5cm,长短不等。 钩 藤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 【产地】钩藤主产于广西、广东、湖北、湖南等省区; 大叶钩藤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 毛钩藤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 华钩藤主产于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区; 无柄果钩藤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收有钩的嫩枝,去叶,剪成短段,晒干或蒸后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钩藤: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
石 斛 【来源】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 【产地】主产于广西、贵州、广东、云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用者除去根和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鞘搓净,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 金钗石斛:呈扁圆柱形。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深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而疏松。气微,味苦。 鼓槌石斛:呈粗纺锤形。表面光滑,金黄色,有明显凸起的棱。质轻而松脆,断面海绵状。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 流苏石斛:呈长圆柱形,节明显。表面黄色至暗黄色,有深纵槽。质疏松,断面平坦或呈纤维性。味淡或微苦,嚼之有黏性。 饮片 干石斛:呈扁圆柱形或圆柱形的段。表面金黄色、绿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有深纵沟或纵棱,有的可见棕褐色的节。切面黄白色至黄褐色,有多数散在的筋脉点。气微,味淡或微苦,嚼之有黏性。 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的段。直径0.4~1.2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肉质多汁。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 铁皮石斛 【来源】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干燥茎。 【产地】主产云南、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11月至翌年3月采收,除去杂质,剪去部分须根,边加热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烘干;或切成段,干燥或低温烘干,前者习称“铁皮枫斗”;后者习称“铁皮石斛”。 【性状鉴别】 药材 铁皮枫斗:呈螺旋形或弹簧状,通常为2~6个旋纹,茎拉直后长3.5~8cm,直径0.2~0.4cm。表面黄绿色或略带金黄色,有细纵皱纹,节明显,节上有时可见残留的灰白色叶鞘;一端可见茎基部留下的短须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灰白色至灰绿色,略角质状。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 三、皮类中药 药用部位为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其中主要是双子叶植物)的茎干、枝和根的形成层以外部位。这类中药称皮类中药。 它由外向内包括周皮、皮层、初生和次生韧皮部等部分。其中大多为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如黄柏、杜仲;少数为根皮,如牡丹皮、桑白皮;或为枝皮,如秦皮等。 (一)皮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皮类中药因植物来源、取皮部位、采集和加工干燥的方法不同,形成了外表形态上的变化特征。在鉴定时,要仔细观察,正确运用术语是十分重要的。现分述如下。 1.形状 由粗大老树上剥的皮,大多粗大而厚,呈长条状或板片状;枝皮则呈细条状或卷筒状;根皮多数呈短片状或筒状。一般描述术语如下。 (1)平坦状:皮片呈板片状,较平整。如杜仲、黄柏。 (2)弯曲状:皮片多向内表面弯曲,通常取自枝干或较小茎干的皮,易收缩而成弯曲状,由于弯曲的程度不同,又分为: ①槽状或半管状:皮片向内弯曲呈半圆形。如企边桂。 ②管状或筒状:皮片向内弯曲至两侧相接近成管状,这类形状常见于加工时用抽心法抽去木心的皮类中药。如牡丹皮。 ③单卷状:皮片向一面卷曲,以至两侧重叠。如肉桂。 ④双卷筒状:皮片两侧各自向内卷成筒状。如厚朴。 ⑤复卷筒状:几个单卷或双卷的皮重叠在一起呈筒状。如锡兰桂皮。 ⑥反曲状:皮片向外表面略弯曲,皮的外层呈凹陷状。如石榴树皮。 2.表面 (1)外表面:指皮的外面。外表颜色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等。多数树皮尚可见到皮孔,皮孔的形状、颜色、分布的密度,常是鉴别皮类中药的特征之一;如合欢皮的皮孔呈红棕色,椭圆形;牡丹皮的皮孔呈灰褐色,横长略凹陷状;杜仲的皮孔呈斜方形。少数皮类中药的外表面有刺,如红毛五加皮;或有钉状物,如海桐皮等。部分皮类中药,木栓层已除去或部分除去而较光滑,如桑白皮、黄柏等。 (2)内表面:颜色各不相同,如肉桂呈红棕色,杜仲呈紫褐色,黄柏呈黄色,苦楝皮呈黄白色。有些含油的皮类中药,内表面经刻划,出现油痕,可根据油痕的情况结合气味等,判断该药材的质量,如肉桂、厚朴等。一般较平滑或具粗细不同的纵向皱纹,有的显网状纹理,如椿白皮。 3.折断面 皮类中药横向折断面的特征和皮的各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是皮类中药的重要鉴别特征,折断面的性状特征主要如下。 (1)平坦状 组织中富有薄壁细胞而无石细胞群或纤维束的皮,折断面较平坦,无显著突起物,如牡丹皮。 (2)颗粒状 组织中富有石细胞群的皮,折断面常呈颗粒状突起,如肉桂。 (3)纤维状 组织中富含纤维的皮,折断面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合欢皮。 (4)层状:组织构造中的纤维束和薄壁组织成环带状间隔排列,折断时形成明显的层片状,如苦楝皮、黄柏等。 有些皮的断面外层较平坦或颗粒状,内层显纤维状,说明纤维主要存在于韧皮部,如厚朴。有的皮类中药在折断时有胶质丝状物相连,如杜仲。亦有些皮在折断时有粉尘出现,这些皮的组织较疏松,含有较多的淀粉,如白鲜皮。 4.气味 气味也是鉴别中药的重要方法,它和皮中所含成分有密切关系,各种皮的外形有时很相似,但其气味却完全不同。如香加皮和地骨皮,前者有特殊香气,味苦,后者气味均较微弱。肉桂与桂皮外形亦较相似,但肉桂味甜而微辛,桂皮则味辛辣而凉。 (二)常用皮类中药 桑白皮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采收加工】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饮片 桑白皮:呈丝状。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质韧,纤维性强,撕裂时有白色粉末飞出。气微,味微甘。
牡丹皮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产地】主产安徽、四川、河南及山东等省。主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和泥沙,剥取根皮,晒干;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晒干:前者习称“连丹皮”,后者习称“刮丹皮”。 【性状鉴别】 药材 连丹皮:呈筒状或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气芳香,味微苦而涩。 刮丹皮:外表面有刮刀削痕,外表面红棕色或淡灰黄色,有时可见灰褐色斑点状残存外皮。
厚 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及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和枝皮。 【产地】主产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多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再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习称“筒朴”;近根部于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朴):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枝朴):呈单筒状。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饮片 厚朴:呈弯曲的丝条状或单、双卷筒状,外表面灰褐色,有时可见椭圆形皮孔或纵皱纹,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切面颗粒性,有油性,有的可见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肉 桂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 【产地】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区。云南、福建等省亦产。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每年分两期采收,第一期于4~5月间,第二期于9~10月间,以第二期产量大,香气浓,质量佳。采收时选取适龄肉桂树,按一定的长度、阔度剥下树皮,放于阴凉处,按各种规格修整,或置于木质的“桂夹”内压制成型,阴干或先放置阴凉处2~3天后,于弱光下晒干。 根据采收加工方法不同,有如下加工品: 桂通(官桂)为剥取栽培5~6年生幼树的干皮和粗枝皮,或老树枝皮,不经压制,自然卷曲成筒状。 企边桂为剥取10年生以上的干皮,将两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夹在木质的凹凸板中间,压成两侧向内卷曲的浅槽状。 板桂剥取老年树最下部近地面的干皮,夹在木质的桂夹内,晒至九成干,经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完全干燥,成为扁平板状。 桂碎在桂皮加工过程中碎块。 【性状鉴别】 药材:呈槽状或卷筒状。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的纹斑;内表面红棕色,较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中间有1条黄棕色的线纹。气香浓烈,味甜、辣。
杜 仲 【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干燥树皮。 【产地】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及河南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4~6月剥取,趁新鲜刮去粗皮,将树皮内表面相对层层叠放,堆积“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斜方形皮孔,内表面暗紫色或紫褐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合欢皮 【来源】为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 【产地】主产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本品呈卷曲筒状或半筒状。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纵皱纹,有的成浅裂纹,密生明显的椭圆形横向皮孔,棕色或棕红色,偶有突起的横棱或较大的圆形枝痕,常附有地衣斑;内表面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平滑,有细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呈纤维性片状,淡黄棕色或黄白色。气微香,味淡、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黄 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等省,陕西、湖北、云南、湖南等省区亦产。 【采收加工】3~6月间采收,选10年左右的树,剥取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至显黄色,刷净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板片状或浅槽状。外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较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饮片 黄柏:呈丝条状,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纵棱纹。切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味极苦。 内表面观
关黄柏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习称“关黄柏”。 【产地】主产于辽宁、吉林等省,内蒙古、河北、黑龙江等省区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 【采收加工】3~6月间采收,选10年左右的树,剥取树皮,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板片状或浅槽状。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纵裂纹,皮孔痕小而少见,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残留;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纤维性,有的呈裂片状分层,鲜黄色或黄绿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关黄柏切面观
白鲜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干燥根皮。 【产地】主产辽宁、河北、四川等省。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和粗皮,剥取根皮,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呈卷筒状。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迎光可见有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秦 皮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性状鉴别】 药材 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苦。 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质坚硬,断面纤维性较强。
香加皮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 【产地】主产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呈卷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栓皮松软常呈鳞片状,易剥落。内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黄白色。有特异的香气,味苦。
地骨皮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产地】枸杞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多为野生。河南、山西产量较大,江苏、浙江产者品质较好。宁夏枸杞主产于宁夏、甘肃等地。 【性状鉴别】 呈筒状或槽状。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四、叶类中药 叶类中药药用部位为完整而已长成的干燥叶,这类中药称叶类中药。 一般为单叶,如枇杷叶;少数用复叶的小叶,如番泻叶;有时尚带有部分嫩枝,如侧柏叶等。 (一)叶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叶类中药的鉴定,观察其特征时常需将其浸泡在水中使之湿润并展开后观察。一般应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形状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技的有无;以及叶片的气和味等。 (二)常用叶类中药 侧柏叶 【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干燥枝梢及叶。 【采收加工】多在夏、秋二季采收,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 本品多分枝,小枝扁平。叶细小鳞片状,交互对生,贴伏于枝上,深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苦涩、微辛。
淫羊藿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叶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鲜淫羊藿的干燥叶。 【性状鉴别】 药材 淫羊藿: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圆形;先端渐尖,顶生小叶基部心形,两侧小叶较小,偏心形,外侧较大,呈耳状,边缘具黄色刺毛状细锯齿;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主脉7~9条,基部有稀疏细长毛,细脉两面突起,网脉明显;小叶柄长1~5cm。叶片近革质。气微,味微苦。 箭叶淫羊藿: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两侧小叶基部明显偏斜,外侧呈箭形。下表面疏被粗短状伏毛或近无毛。叶片革质。 柔毛淫羊藿:叶下表面及叶柄密被绒毛状柔毛。 朝鲜淫羊藿:小叶较大,先端长尖。叶片较薄。 大青叶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大多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夏、秋两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的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成翼状;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叶柄淡棕黄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
蓼大青叶 【来源】为蓼科植物蓼蓝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安国、山东、辽宁、山西等地区,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收,可采2次,除去茎枝及杂质,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蓝绿或蓝黑色,先端钝,基部渐狭,全缘。叶脉浅黄棕色,于下表面略突起。叶柄扁平,偶带膜质托叶鞘。质脆。气微,味微涩而稍苦。 枇杷叶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苏等地。以江苏产量大,广东质量佳。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无臭、味微苦。 饮片 枇杷叶:呈丝条状,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突出。革质而脆。气微,味微苦。
番泻叶 【来源】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 【产地】狭叶番泻 主产于红海以东至印度一带,现盛栽于印度南端丁内末利,故商品又名印度番泻叶或丁内末利番泻叶,现埃及和苏丹亦产。 尖叶番泻主产于埃及的尼罗河中上游地方,由亚历山大港输出,故商品又称埃及番泻叶或亚历山大番泻叶;现我国广东省、海南省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狭叶番泻在开花前摘下叶片,阴干后分级,然后用水压机打包。 尖叶番泻在9月间果实将成熟时,剪下枝条,摘取叶片晒干,按全叶与碎叶分别包装。 【性状鉴别】 药材 狭叶番泻: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端急尖,叶基稍不对称,全缘。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浅黄绿色,无毛或近无毛,叶脉稍隆起。革质。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 尖叶番泻:呈披针形或长卵形,略卷曲,叶端短尖或微突,叶基不对称,两面均有细短毛茸。
罗布麻叶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干燥叶。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钝,有小芒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两面无毛,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质脆。气微,味淡。
紫苏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多为栽培品。 【性状鉴别】 药材: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的叶展平后呈卵圆形,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紫色或紫绿色。质脆。气清香,味微辛。
艾 叶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性状鉴别】 药材 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饮片 醋艾炭: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五、花类中药 药用部位为完整的花、花序或花的某一部分,这类中药称花类中药。
1.完整的花有的是已开放的,如洋金花、红花; 有的是尚未开放的花蕾,如丁香、金银花。 2.药用花序亦有的是采收未开放的,如款冬花; 有的要采收已开放的,如菊花、旋覆花。 3.而夏枯草实际上采收的是带花的果穗。 4.药用仅为花的某一部分,如西红花系柱头,莲须系雄蕊,玉米须系花柱,松花粉、蒲黄等则为花粉粒等。 (一)花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常见的有圆锥状、棒状、团簇状、丝状、粉末状等。 鉴别时,要注意观察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及其着生位置、形状、颜色、被毛与否、气味等; (二)常用花类中药 辛 夷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产地】主产河南、四川、安徽、湖北、陕西等省。玉兰多为庭园栽培。 【采收加工】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及杂质,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 望春花:呈长卵形,似毛笔头。基部常具短梗,梗上有类白色点状皮孔。苞片2~3层,每层2片,两层苞片之间有小鳞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内表面类棕色,无毛。花被片9,类棕色,外轮花被片3,条形,约为内两轮长的1/4,呈萼片状,内两轮花被片6,每轮3,轮状排列。除去花被,雄蕊和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体轻,质脆。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 玉兰:基部枝梗较粗壮,皮孔浅棕色。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花被片9,内外轮同型。 武当玉兰:基部枝梗粗壮,皮孔红棕色。苞片外表面密被淡黄色或淡黄绿色茸毛,有的最外层苞片茸毛已脱落而呈黑褐色。花被片10~12(15),内外轮无明显差异。 槐 花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产地】主产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槐花: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体轻。气微,味微苦。 槐米:呈卵形或椭圆形,长0.2~0.6cm,直径0.2c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质松脆,手捻即碎。气微,味微苦涩。
丁 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产地】主产于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岸国家。以桑给巴尔岛产量大,质量佳。现我国海南、广东等省有栽培。 【采收加工】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略呈研棒状。花冠圆球形,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洋金花 【来源】为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的干燥花。 【性状鉴别】 药材:多皱缩成条状。花萼呈筒状,长为花冠的2/5,灰绿色或灰黄色,先端5裂,基部具纵脉纹5条,表面微具毛茸;花冠呈喇叭状,淡黄色或黄棕色,顶端5浅裂,裂片先端有短尖,短尖下有明显的纵脉纹3条,两裂片之间微凹,雄蕊5,花丝贴生于花冠筒内,长为花冠的3/4;雌蕊1,柱头棒状。烘干品质柔韧,气特异;晒干品质脆,气微,味微苦。 金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产地】忍冬主产于山东、河南,全国大部地区均产。多为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0.2c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山银花 【来源】本品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产地】灰毡毛忍冬主产湖南、广西及贵州等省区。红腺忍冬主产于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区。华南忍冬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多为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 灰毡毛忍冬:呈棒状而稍弯曲。表面绿棕色至黄白色。总花梗集结成簇,开放者花冠裂片不及全长之半。质稍硬,手捏之稍有弹性。气清香,味微苦甘。 红腺忍冬:表面黄白至黄棕色,无毛或被疏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长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华南忍冬: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黄褐毛忍冬:花冠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密被黄色茸毛。 款冬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 【产地】主产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和泥沙,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圆棒状。常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上端较粗,下端渐细或带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苞片外表面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气清香,味微苦而辛。 菊 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 【产地】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多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 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花托半球形。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舌状花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多外露。
杭菊:碟形或扁球形,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黏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较多,外露。 怀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多数为舌状花,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红 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 【产地】主产于河南、浙江、四川、云南等省。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夏季由黄变红时择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表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雄蕊5,花药聚合呈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西红花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 【产地】主产于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希腊等国亦产。我国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开花期晴天的早晨采花,摘取柱头,盖一张薄吸水纸后晒干,或40~50℃烘干,或在通风处晾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线形,三分枝。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取本品浸水中,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 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药用部位为植物的果实或种子,这类中药称为“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实际上应分为两类,即“果实类中药”和“种子类中药”。 果实及种子在植物体中是两种不同的器官,但在商品药材中常未严格区分。果实大多包含着种子,与种子一起入药,如马兜铃、栀子等;亦有只用种子,如决明子、沙苑子等;有的以果实贮存、销售临用时再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入药,如巴豆、砂仁等。这两类中药关系密切,且外形和组织构造又不完全相同,故列入一起,分别加以概述。 (一)果实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药用部位为果实或果实(除种子外)的某一部分,这类中药称为果实类中药。 果实类中药的药用部位通常是采用完全成熟或将近成熟的果实,少数为幼果,如枳实。 多数采用完整的果实,如枸杞子; 有的采用果实的一部分或采用部分果皮或全部果皮,如陈皮、大腹皮等。 也有采用带有部分果皮的果柄,如甜瓜蒂; 或果实上的宿萼,如柿蒂; 甚至仅采用中果皮部分的维管束组织,如橘络、丝瓜络。有的采用整个果穗,如桑椹(同桑葚)。 鉴别果实类中药,应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顶端、基部、表面、质地、破断面及气味等。 果实的顶端一般有柱基或其他附属物,下部有果柄或果柄脱落的痕迹;有的带有宿存的花被,如地肤子。 果实类中药的表面大多干缩而有皱纹,肉质果尤为明显如乌梅; 果皮表面常稍有光泽,如栀子; 有的具毛茸,如蔓荆子; 有的可见凹下的油点,如陈皮、吴茱萸。 伞形科植物的果实,表面具有隆起的肋线,如茴香、蛇床子。 有的果实具有纵直棱角,如使君子。 完整的果实,观察外形后,还应剖开果皮观察内部的种子,注意其数目和生长的部位(胎座)。 (二)种子类中药的性状鉴别 药用部位为种子、种子的一部分或种子的加工品,这类中药称为种子类中药。 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大多是完整的成熟种子,包括种皮和种仁两部分;种仁又包括胚乳和胚。 也有不少是用种子的一部分,有的用种皮,如绿豆衣; 有的用假种皮,如肉豆蔻衣、龙眼肉; 有的用除去种皮的种仁,如肉豆寇; 有的用胚,如莲子心; 有的则用发了芽的种子,如大豆黄卷。 极少数为发酵加工品,如淡豆豉。 种子类中药的性状鉴定应注意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纹理、种脐、合点和种脊的位置及形态、质地、纵横剖面以及气味等。 种子形状大多呈圆球形、类圆球形或扁圆球形,少数呈线形、纺锤形或心形。 表面常有各种纹理,如蓖麻子带有色泽鲜艳的花纹; 也有的具毛茸,如马钱子; 除常有的种脐、合点和种脊外,少数种子还有种阜存在,如蓖麻子、巴豆等。 剥去种皮可见种仁部分,有的种子具发达的胚乳,如马钱子; 无胚乳的种子,则子叶常特别肥厚,如苦杏仁。 胚大多直立,少数弯曲,如王不留行、菟丝子等。 有的种子水浸后种皮显黏液,如葶苈子; 有的种子水浸后种皮呈龟裂状,如牵牛子。 (三)常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地肤子 【来源】为藜科植物地肤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江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鉴别】 药材:呈扁球状五角星形,直径1~3mm。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背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黑色。气微,味微苦。
五味子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习称“北五味子”。 【产地】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河北亦产。 【性状鉴别】 药材 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硬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南五味子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贴于种子上。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微酸。
葶苈子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或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南葶苈子”,后者习称“北葶苈子”。 【产地】南葶苈子主产于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河北、河南等地亦产;北葶苈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亦产。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鉴别】 药材 南葶苈子:呈长圆形略扁,长0.8~1.2mm,宽约0.5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微凹或较平截,种脐类白色,位于凹入端或平截处。气微,味微辛、苦,略带黏性。 北葶苈子:呈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一端钝圆,另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黏性较强。
木 瓜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习称“皱皮木瓜”。 【产地】主产于安徽、湖北、四川、浙江等省。以安徽宣城的宣木瓜质量最好。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黄绿时采收,置沸水中烫至外皮灰白色,对半纵剖,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长圆形,多纵剖成两半。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剖面边缘向内卷曲,果肉红棕色,中心部分凹陷,棕黄色;种子扁长三角形,多脱落。质坚硬。气微清香,味酸。 饮片 木瓜片:呈类月牙形薄片。外表面紫红色或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深皱纹。切面棕红色。气微清香,味酸。 山 楂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为圆形片,皱缩不平。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苦杏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及杏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山杏主产于辽宁、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等省区,多野生,亦有栽培;西伯利亚杏主产于东北、华北地区,系野生;东北杏主产于东北各地,系野生;杏主产于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地区,系栽培。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扁心形。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桃 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鉴别】 药材 桃仁:呈扁长卵形。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扁斜,边缘较薄。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山桃仁: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 饮片 燀桃仁:呈扁长卵形。表面浅黄白色,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扁斜,边缘较薄。子叶2,富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燀山桃仁: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 乌 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广东、湖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类球形或扁球形。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金樱子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广东、江西、浙江、广西、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干燥,除去毛刺。 【性状鉴别】 药材 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基。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中央有黄色柱基,下部渐尖。质硬。切开后,花托壁厚1~2mm,内有多数坚硬的小瘦果,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气微,味甘、微涩。
饮片 金樱子肉:呈倒卵形纵剖瓣。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顶端有花萼残基,下部渐尖。花托壁厚1~2mm,内面淡黄色,残存淡黄色绒毛。气微,味甘、微涩。 沙苑子 【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陕西、山西等地。 【性状鉴别】 药材 略呈圆肾形而稍扁。表面绿褐色至灰褐色,光滑,边缘一侧凹入处具圆形种脐。质坚硬,除去种皮,有淡黄色子叶2片,胚根弯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决明子 【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 药材 决明:略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两端平行倾斜,长3~7mm,宽2~4mm。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一端较平坦、另端斜尖,背腹面各有一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各有1条斜向对称而色较浅的线形凹纹。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子叶2,黄色,呈“S”形折曲并重叠。气微,味微苦。 小决明:呈矩圆柱形,较小,长3~5mm,宽2~3mm。表面棱线两侧各有1条宽广的浅黄色带。 补骨脂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四川、河南、安徽、陕西等省。 【性状鉴别】 药材 呈肾形,略扁,长3~5mm,宽2~4mm,厚约1.5mm。表面黑色、黑褐色或灰褐色,具细微网状皱纹。顶端圆钝。有一小突起,凹侧有果梗痕。质硬。果皮薄,与种子不易分离;种子1枚,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香,味辛、微苦。
枳 壳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多系栽培。以江西清江、新干最为闻名,商品习称“江枳壳”,量大质优。 【采收加工】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 饮片 枳壳:呈不规则弧状条形薄片。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黄白色至黄棕色,近外缘有1~2列点状油室,内侧有的有少量紫褐色瓤囊。
吴茱萸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贵州、广西等省区,多系栽培。 【采收加工】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巴 豆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多系栽培。以四川产量最大。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 饮片 生巴豆:为巴豆的种仁,性状同药材。 巴豆霜:为颗粒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 酸枣仁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扁圆形或扁椭圆形。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的具裂纹。一面较平坦,中央有1条隆起的线纹,另一面微隆起,边缘略薄。一端凹陷,可见线形种脐,另一端有细小突起的合点。种皮较脆,胚乳白色,子叶2,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小茴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省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性状鉴别】 药材 为双悬果,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有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时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辛。 蛇床子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东、广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为野生。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为双悬果,呈椭圆形。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柱基,基部偶有细梗。分果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棱线。果皮松脆,揉搓易脱落,种子细小,灰棕色,显油性。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山茱萸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 【产地】主产于浙江省,安徽、陕西、河南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连 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卵形或卵圆形,稍扁。表面有不规则纵皱纹和多数突起的小斑点,两面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果梗或已脱落。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突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质硬;种子多数,黄绿色,细长,一侧有翅。老翘自顶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平滑,具一纵隔;质脆;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
女贞子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卵形、椭圆形或肾形。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体轻。外果皮薄,中果皮较松软,易剥离,内果皮木质,黄棕色,具纵棱,破开后种子通常为1粒,肾形,紫黑色,油性。气微,味甘、微苦涩。 马钱子 【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马钱主产于印度、越南、泰国等国。 【采收加工】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纽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平行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叶脉5~7条。气微,味极苦。
菟丝子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南方菟丝子或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 药材 呈类球形,直径1~2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粗糙,种脐线形或扁圆形。质坚实,不易以指甲压碎。气微,味淡。 牵牛子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状鉴别】 药材 似橘瓣状。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有一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微显油性。气微,味辛、苦,有麻感。加水浸泡后种皮呈龟裂状,手捻有明显的黏滑感。
枸杞子 【来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宁夏的中宁和中卫县产量大质优。 【采收加工】夏、秋两季果实呈红色时采收,热风烘干,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皱后,晒干,除去果梗。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突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种子20~50粒,类肾形,扁而翘,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气微,味甜。
栀 子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 【采收加工】9~11月间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饮片 栀子:呈不规则碎块。果皮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棱。种子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气微,味微酸而苦。
瓜 蒌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栝楼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双边栝楼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广东、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鉴别】 药材: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饮片 呈不规则的丝或块状。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黏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牛蒡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鉴别】 药材:呈长倒卵形,略扁。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薏苡仁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性状鉴别】 药材 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一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槟 榔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产地】主产于海南、云南、广东等地。福建、广西、台湾南部亦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一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饮片 槟榔片:呈类圆形的薄片。切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微涩、微苦。
砂 仁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阳春砂主产于广东省,以阳春、阳江最有名。广西地区亦产,多为栽培。绿壳砂主产云南南部临沧、文山、景洪等地。海南砂主产海南省。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阳春砂、绿壳砂:呈椭圆形或卵圆形,有不明显的三棱。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有果梗。果皮薄而软。种子集结成团,具三钝棱,中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5~26粒。种子为不规则多面体;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胚乳灰白色。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海南砂: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有明显的三棱。表面被片状、分枝的软刺,基部具果梗痕。果皮厚而硬。种子团较小,每瓣有种子3~24粒。气味稍淡。
草 果 【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为8~11粒。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表面红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饮片 草果仁: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5mm。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外被残留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胚乳灰白色至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豆 蔻 【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产地】白豆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我国云南、广东有少量引种。爪哇白豆蔻产印度尼西亚。 【性状鉴别】 药材 原豆蔻:呈类球形。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蔻: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益 智 【来源】为姜科植物益智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海南。广西、云南、福建等地有栽培。 【采收加工】夏、秋间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 药材 呈椭圆形,两端略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向凹凸不平的突起棱线13~20条,顶端有花被残基,基部常残存果梗。果皮薄而稍韧,与种子紧贴,种子集结成团,中有隔膜将种子团分为3瓣,每瓣有种子6~11粒。种子呈不规则的扁圆形,略有钝棱,直径约3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外被淡棕色膜质的假种皮;质硬,胚乳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