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州古城水晶西巷发现疑似明代古井 或与尚书盛端明有关

 昵称53923338 2019-09-26

近日

热心读者洪先生向本报报料

古城区卫星二路的水晶西巷有一口井

刻有“玉華清泉”字样

可能与尚书盛端明有关

对此

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也推测

古井可能是明代礼部尚书盛端明府第里的井

井身上“泉”字依稀可见。

  近日,记者经过一番问询,找到这口位于卫星二路水晶西巷里面一条小巷的古井,从水晶西巷拐入小巷,感觉这里异常安静,小巷两边斑驳墙壁透露出岁月的清冷。一口高约1米的古井“藏身”在小巷巷尾一个角落里,旁边长着些许杂草,井壁四周爬满苔藓,上边盖着一块木板和一块铁板。挪开两块板,记者见到,这口井井口呈八角形,口径大约1.5米。从井口朝下望去,井壁为青砖所砌,工整有序,目测井深约4米,里面有一汪泉水。我们留意到,井身四周似乎有字迹,但已经有点模糊了。仔细辨认,依稀能看到井身四面分别刻着“玉華清泉”四字。

古井井壁为青砖所砌。

  家住在古井附近88岁的钟姨,看着我们对该井很感兴趣,便热心地向我们介绍起这口井。“以前,这口井井水甘甜、清冽,附近的居民都要饮用这口井水,每日早晚,前来井边打水的市民络绎不绝,家门口的路总是湿漉漉的。”钟姨回忆说,30多年前居民陆续用上自来水,老井也逐渐被弃用。如今,因为古井荒废的时间久了,被人扔进一些垃圾,她原本想清理一下,却没有工具可以打捞,只能在井口盖上两块板子,防止垃圾、树叶等污染井水,预防儿童坠落及蚊蝇滋生。“我在这居住了60多年,但还是不知道这口老井的来历。”钟姨说。

  “以前就知道这里有一口井,前段时间才注意到井身上刻有字,仔细辨认后发现写着‘玉華清泉’。”报料人洪先生说道,他对该井的来历很感兴趣,就到市博物馆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在一幅乾隆年间的古城图中,水晶巷旁边明确标注着“盛端明宅”和“八角井”,再加上盛端明号玉华子,所以他推测这口井与尚书盛端明有关。对此,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也表示赞同,“水晶巷附近原有一座明代礼部尚书盛端明的府第,这在潮州名学者翁辉东先生撰于1948年的《潮城宅第考》就记载有:青天路(即今卫星二路)有盛宅废址,额题‘奕叶宾贤’四字。”他说,后期盛端明府第被拆除,被建设成民居住宅楼,水晶巷也被一分为二,并取名为水晶西巷与盛厝巷,这口八角井位于这两条巷之间,也就是位于当时府第内,应该就是府第里的井。”

  据陈贤武介绍,2011年,市文物部门曾将“府城古井(含东门大井、义井、开元古井、二目井、四目井、广源街井、弥勒佛井、莲花井、子母泉等9处)”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但仍有不少遗珠,像这口八角井即是其一。“为创建潮州小食一条街,湘桥区将潮州美食街建设项目设于上东平路,并进行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工程,如果在改造过程中能将相邻数米的这口古井也列入计划内,对其作必要修缮,并树碑作说明,那么,当项目完成之日,外地游客在这条街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城的浓浓人文气氛。”陈贤武表示。

盛端明其人

  盛端明(1470—1550),明广东海阳(今属潮州)人,字希道,号玉华子、玉华山人、程斋等。弘治十一年(1498)解元,十五年(1502)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右副都御史,督南京粮储。因忤上司罢官,家居十年。嘉靖中复职,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素负才名,擅医术,著有《程斋汇稿》、《程斋医抄撮要》等。

本报记者 李欢欢 郑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