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

 攒菁堂 2019-09-26

载《文物》2017年第9期第54-59页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

黄德宽

安徽大学文学院

2015年初, 安徽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入藏一批竹简。经过专家的鉴定和竹简样品的年代检测, 我们确认其年代为战国。

经初步整理, 这批竹简共有编号1167个, 保存状况总体良好, 完简较多。竹简形制多样, 长短不一, 最短的约21.3、最长的约48.5、简宽0.4~0.8厘米。长简编绳三道, 短简则为两道。残留物显示, 编绳属于丝麻类材料, 有的染成红色。简背含有丰富信息, 不少留有划痕或墨痕, 有的还有编号或一些其他文字。竹简由不同人抄写, 书体风格多样, 字迹清晰, 内容十分重要 (图一) 。

一主要内容

经过初步整理和辨识, 我们发现这批竹简全部是书籍类文献, 涉及经、史、哲、文和语言文字学等不同学科, 具体包括《诗经》、楚国历史、孔子语录等诸子类著作、楚辞以及其他方面的作品, 多不见于传世文献。

(一) 《诗经》

这组简完简长48.5、宽0.6厘米, 三道编绳, 字数少的每支简不到30字, 字数多的接近40字。简背有划痕, 简首尾留白。简正面下部有编号, 自第1号始, 最后一简的编号为第117号, 实际存简97支, 其余缺失。简文内容为《诗经》部分国风, 有“《周南》十又一”“《召南》十又四”“《侯》六”“《鄘》九”“《魏》九 (实际十篇) ”等, 另有《秦风》十篇, 共存《诗》58篇。与传世的《毛诗》相比对, 简本《诗经》各国风之排列顺序与《毛诗》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 出现了《侯风》, 所属六篇诗《毛诗》则归《魏风》, 而《魏风》除首篇《葛屦》外, 其余九篇则是《毛诗》之《唐风》。各国风内部所属诗篇排序和数量也与《毛诗》略有差异。各篇诗连抄, 每篇结束之后以一墨点标记, 皆无篇题。多篇诗的章次与《毛诗》不同, 异文更是大量存在。

(二) 楚史类

楚史类竹简根据形制和字体风格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完简长34、宽0.6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 每简27~30字。简背有划痕或编号, 编号可分为若干组, 完简有300多支, 残断较少。这批简可能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楚国官修史书, 简文从“颛顼生老童”起到楚 (献) 惠王“白公起祸”止, 记载了楚先祖及熊丽以下至惠王时期各王的终立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

图一竹简   

1.《诗经》类2.楚史类3.《曹刿之陈》4.诸子类5、6.简背

第二组简有140多支, 完简长34.5~35、宽0.6~0.7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简文书写较密, 各简字数不等, 每简37~40字。简文内容为辑录楚国之重要史事, 涉及楚国与相关国家许多重大事件。简文每记一事毕, 则以墨识标记分章。其中, 有一支简记有“陈子鱼内 (入) 陈, 驿告枼, 枼公见。春秋啇 (适) 三百岁”, 我们认为这应是这组简的最后一支。

(三) 诸子类

我们归为诸子类文献的简, 内容以儒家为主, 形制上各有差别, 可以分为若干篇组。

第一组共有完简13支, 简长43、宽0.6厘米。两道编绳。顶格书写, 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第7、8、12支简背尚有一些文字, 与简面内容似乎没有直接关系。这组简辑录孔子的言论, 每条皆以“仲尼曰”引出。简文保存的孔子言论, 只有几条见于今本《论语》和《礼记》等书, 文字也不完全相同。

第二组简共有33支, 完简长45.2、宽0.6厘米, 每简约38字, 三道编绳, 简背有划痕。简文记载子贡入见孔子以及二人的对话。

第三组简共有14支, 简长36、宽0.75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多数简末端残断 (失1或2字) 。简文主要论述君子的行为坚守, 如君子对学与行的态度, 主张君子“尊位令名”要“贵位不忘贱, 富则能以货分”, 要“龏俭不倦”“慎独”“敬信”等。

第四组简共有10支, 拼接后为6支完整简, 简长46.9、宽0.6厘米, 每简35~41字。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 简背有划痕。简文以“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以及受 (纣) 、晋平公、宋景公等为正反之例, 论述“圣人乐义而美利”, 指出“今人之所美与其所乐各异”。

第五组简共有32支, 残断居多, 完简3支, 简长28、宽0.5厘米, 每简22或23字。两道编绳。简文以君子与小人比较, 论君子之行为规范, 指出“君子日自新, 而小人日自厌”。

第六组简共有7支, 完简2支 (稍残) 。完简长约44.2、宽0.5厘米, 三道编绳。每简34~36字。这组简当有一些缺失, 简文谓天地、民人、四时古今不变, “日月星辰不改行, 然而古富今贫, 古治今乱”, 则是由于当今社会“失本正”之故。

第七组简有29支, 完简20支, 其余为残简。完简长46.3~47.5、宽0.7~0.8厘米。简首尾为圆头, 字皆顶头, 首尾无留白, 每简31~33字, 三道编绳。简文以古圣王事迹为例论“辅王之道”, 文中出现“虞、夏、商、周”以及“尧、舜、禹、汤、文、武、秦穆、齐桓、晋文、勾践、阖闾”等帝王名。简背有一些文字, 与简面内容似无关联。

第八组简约60支, 完简9支, 简长44.2、宽0.6厘米, 三道编绳。简首尾留白, 每简27字。简背有序号, 似为两组编号。简文记载申徒狄见周公及其与周公的对话。“申徒狄”一名见于简文, “狄”作“易”, 或称“易也”。简文与信阳长台关竹书[1]以及《太平御览》所引“《墨子》曰”[2]可以相互对照。这组简与长台关竹书当是同一篇文献, 而保存则较长台关简完好, 保存的文字也远多于长台关简。简文记载申徒狄最终“因伓 (踣) , 退, 自投于河”, 与《庄子·外物篇》等先秦典籍“申徒狄因以踣河”的引述也相吻合[3]。关于长台关竹书的性质有儒、墨之争[4], 这篇简文较为完整, 有利于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第九组简共有78支, 较为完整的简约40支, 完简长48.4、宽0.6厘米。每简约40字,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简文与上博简《曹沫之陈》[5]是同一篇文献, 个别字略有不同。

(四) 楚辞类

根据简的形制和内容, 楚辞类文献应该是2篇保存完整的作品。

第一组简共有23或24支, 完简长21.3、宽0.6厘米, 两道编绳, 首尾不留白。每简17或18字, 简背有划痕。简文为舜之二妃对舜的悼念, 当是楚辞的佚篇。简文中出现二配 (妃) 和重华等人物以及地名“苍梧”和“沅、澧、湘”等水名, 与《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 盖三妃未之从也”[6]以及刘向《列女传》“舜陟方, 死于苍梧, 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7]等文献记载可相印证。简文以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悼念舜为主题, 抒发“离居”之怀, 体现了楚辞“述离居, 则怆怏而难怀”[8]的特点。楚辞这一佚篇的发现, 显示舜与二妃题材对楚辞创作的深远影响。

第二组简共有27支, 完简长33、宽0.5厘米, 三道编绳, 简背有编号。简文首句曰“善而莫吾知”, 作者认为自己德高行善, “小心翼翼”“贵吾不骄”“贫吾不惑”, 但不为世所认可。对“寇盗富贵”“善者贫贬”“圣智亡远”以及小人得势等社会现象, 作者“忧心之戚戚”, 并以此为耻, 坚持“从信与义”“从善之所处”“宁生而饥, 毋死而祀”“宁言而勿用, 毋知而弗起”, 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失却道义、为富不仁的针砭以及自身对信义德善的坚持。这篇楚辞佚作与《离骚》表现的忧愤之情颇为相似。

(五) 其他

这批简中还有一些涉及相面、占梦等方面的材料。

第一组简共有22支, 其中残简7支, 大多完好。简长42.8、宽0.5厘米, 三道编绳, 首尾留白, 每简约30字。简面下部有编号, 应原为18支简。简文内容当为相术, 根据女子身体特点和面相列举女子之“不可畜”的各种情况, 还根据饮食预测孕妇生子或男或女或美或贵等。

第二组简共有11支, 残断过甚, 无完简。残简内容有“某梦得金玉生肉生鱼”“某梦不能举其手”“梦乘鬼车鬼马乘舟”等, 此篇应为解梦一类的作品。

第三组简共有6支, 当拼合为3支简。完简1支, 长44.4、宽0.4厘米, 三道编绳。这组简的确切内容较难理解, 尚待深入研究。

二国别和时代

这批竹简不是科学发掘品, 对其国别和时代的鉴定是判断竹简性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批简虽然经过了一定的流传转手, 所幸没有出现严重的人为损坏。全部竹简叠压在一起, 含有不少淤泥, 各简的次序杂乱。经过清洗, 竹简显示出清晰的字迹, 不少简的契口残留有编绳, 有的编绳呈红色。根据地域和时代明确的竹简判断, 简上的文字体现了战国楚地的文字风格, 简的形制等与战国楚简也较为一致。因此, 我们认为这是一批战国楚简。

全部竹简清理完毕后, 经过初步释读, 我们发现这批简中包含了《诗经》和诸子类等珍贵文献, 尤其是楚史、楚辞等内容的发现, 更加支持了我们对该批简地域和时代的判断。在这批简中, 还发现了与长台关竹书、上博简《曹沫之陈》相同的文献,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它们所属的时代和国别。

为了科学检测这批资料的年代, 我们选取空白竹简、竹笥残片和漆片等3种样品, 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进行了14C检测;同时, 截取有字简的空白部分, 由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了化学分析检测。

根据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检测结果, 加速器质谱 (AMS) 14C测试经树轮校正后的年代是距今 (1950年) 约2280年 (表一) [9]

选取3个样品, 委托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对这批简进行化学分析检测, 包括1#荆州夏家台楚简、2#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 (为保证可信度, 从有字简上截取) 、3#安徽大学藏竹笥残片。通过对样品进行综合化学检测, 对比辨识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与荆州战国楚简的相似度[10]

1.红外光谱分析

1#、2#竹简样品的红外光谱图较为接近, 二者均在3410cm-1左右出现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在2852、2924cm-1处出现-CH2的对称与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597、1507cm-1处出现单核芳烃的C=C伸缩振动吸收峰;3#样品在3409cm-1出现较宽吸收, 在2935处出现饱和C-H的吸收峰;与1#、2#样品一样, 出现了1597、1508cm-1的单核芳烃的C=C伸缩振动吸收峰。3个样品的红外图谱一致, 与现代竹材相比差距很大 (图二、三) 。

2.结晶度分析

现代竹材中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这三类高分子物质, 其中, 只有纤维素具有较为规则的晶体结构, 能在X射线衍射中得到尖锐的衍射峰。因此, 竹木样品衍射峰强度的变化反映了纤维素结晶度的变化, 从而反映了纤维素晶体结构的降解程度。纤维素的结晶度即结晶区占纤维素整体的百分率 (图四;表二) 。

图二竹材样品红外光谱图   

图三现代竹材红外光谱图   

图四竹简样品X射线衍射图   

现代竹材结晶度为72.6%, 与天然竹相比, 3个样品的结晶区有序结构被严重破坏, 发生了严重的降解。

从上述检测结果看, 安徽大学所藏竹简与荆州战国楚简化学特性高度相似, 而与现代竹材相去甚远, 可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时期。

三价值和意义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数量较多, 保存状况良好, 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文献, 尤其是《诗经》和楚史、楚辞类文献的发现, 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诗经》和《尚书》等儒家经典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文献。简本《诗经》是楚地的抄本, 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抄本。简本《诗经》的发现, 将会推进《诗经》学研究的进展。与传世的《毛诗》、三家《诗》以及阜阳汉简《诗经》相校核, 简本与它们既有相同的一面, 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简本与各本的异同, 为进一步探讨《诗经》学史上《诗》三百的编成时代、孔子删诗说、《毛诗》的流传和性质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简本《诗经》中的大量异文, 为古文字学、文献学、汉语史研究增添了宝贵的新材料。

这批竹简中发现的楚史类文献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最为完整且系统的楚史资料, 极大丰富了楚史研究的内容, 可以正史、补史, 对先秦史尤其是楚史研究极为重要。关于楚早期历史传说的有关记载, 传世文献相互矛盾, 含混不清。按照《史记·楚世家》的记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 颛顼生称, 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吴回,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 “六曰季连, 芈姓, 楚其后也”, “季连生附沮, 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 或在中国, 或在蛮夷, 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 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鬻熊子事文王, 蚤卒。其子曰熊丽”[11]。《楚世家》记载的“卷章”即“老童”, 以往研究已指出[12]。“重黎、吴回”或以为是两人, 或以为是四人, 看法不一。“穴熊”到“鬻熊”之间, 司马迁则说“弗能纪其世”。近年来新出楚简材料中, 楚人祭祀先祖时出现了“老童、祝融、穴熊”和“老童、祝融、毓 (鬻) 熊”的两种组合, 还出现了“三楚先”的简称[13]。根据安大简第一组楚史类文献材料初步整理的结果, 楚早期世系为帝颛顼生老童, 是为楚先。老童生重及黎、吴及韦 (回) 。黎氏即祝融, 有子六人, 其六子曰季连, 是为荆人。“融乃使人下请季连, 求之弗得。见人在穴中, 问之不言, 以火爨其穴, 乃惧, 告曰:酓 (熊) 。”使人告融, “融曰:是穴之熊也。乃遂名之曰穴酓 (熊) , 是为荆王”。穴熊生熊鹿 (丽) , 穴熊终, 熊鹿 (丽) 立。简本对楚先祖的来源、世系的记载非常清楚, 与《楚世家》等传世文献比较, 简本主要有6点不同。一是老童为颛顼所生, 不是称所生。老童所生有四子, 即“重及黎、吴及韦 (回) ”。简文两个“及”这么用, 显然是要防止将四子误为两人。二是黎氏即祝融, 而不是重或吴、回。三是无陆终其人, 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 文献陆终当是祝融之误。四是季连就是穴熊, 而且简文交待了穴熊得名之由。五是不存在附沮一世。六是穴熊生熊丽, 期间并不存在世系的中断, 这也证明《楚世家》鬻熊就是穴熊。以上只是对简本撮其大要, 与《楚世家》进行初步比勘。可以看出, 简本对楚早期传说历史进行了清理和整合, 记述翔实, 线索清晰。《史记》关于楚先祖历史记录的一些矛盾和不清楚的地方, 简文都交待得很清楚。根据简文记载, 原来老童出自颛顼, 是楚人始祖, 老童生祝融, 祝融生季连, 季连就是穴熊, 是楚人的直接祖先, 因此, 楚简中才会出现祭祀“老童、祝融、穴 (鬻) 熊”这三位祖先的组合, “三楚先”确定无疑就是这一组合的简称。长期以来困惑学者的问题, 根据简本楚史的记载就迎刃而解了。这证明安大简楚史与其他楚简对楚先祖世系的记载是一致的, 是战国时期楚人业已形成的统一看法。因此, 我们认为安大简楚史可能是楚国的一部官修史书。

这批简诸子类文献中, 孔子语录等儒家类文献, 对儒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的传播和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关于申徒狄、曹沫等文献可以与已经发现的相关文献进行比勘和综合研究;楚辞类文献对楚辞的形成、发展和先秦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之后先秦文献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批竹简对古代经学史、思想史、楚史、文学史和语言文字等领域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楚墓》,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2] (宋) 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二《珍宝部一》, 第3560页, 中华书局, 1995年。

[3] (清) 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 第944页, 中华书局, 1985年。

[4] 关于长台关楚简的墨、儒之争可参看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第352~359页,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杨泽生《长台关竹书的学派性质新探》, 《文史》2001年第4期;李零《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 《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年。

[5]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四)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6]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第1281页, 中华书局, 1982年。

[7] 张涛《列女传译注》, 第4页,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0年。

[8] (梁)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第47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

[9] 本项检测工作由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完成, 检测结果由该中心提供。

[10] 本项检测分析由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方北松研究员完成, 检测报告也由其撰写并提供。

[11] 《史记·楚世家》, 第1689~1691页, 中华书局, 1963年。

[12] 《史记·楚世家》裴骃《集解》引谯周曰“老童即卷章”, 第1689页, 中华书局, 1963年。

[13] 黄德宽《新蔡葛陵楚简所见“穴熊”及相关问题》, 《古籍研究》2005年卷下,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