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柴:擦出短缺时代的生活火花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19-09-27

    ▲1960年,北京市火柴厂女工用贴标机贴标。王一波/摄  

    ▶1956年,北京市火柴厂装运火柴。卓志/摄

    ▲1979年,北京市火柴厂工人在包装火柴。丁世儒/摄  

    ▲1954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2版

    1

    ◀2002年第4期,《火柴工业》

    ◀1958年3月30日,《北京日报》3版

    ▶1980年3月21日,《北京日报》2版

    ▲1984年10月5日,《北京日报》3版

    1984年11月1日,《北京日报》3版

    1998年7月12日,《北京日报》7版

    ▲1984年1月4日,《北京日报》1版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里,火柴是生活中离不开的物件儿。凭本限量供应的年代,火柴涨价1分钱就能引发“抢购风”。而小小火柴盒上那些美丽的“火花”,不知令多少人梦寐以求……

    1

    北京昔日唯一的火柴厂

    火柴是舶来品,上了岁数的人称其为“洋火”,在老北京话里叫作“取灯儿”。

    史料记载,北京地区的火柴工业,创始于1904年的丹凤火柴公司。1918年, 这家公司与天津华昌火柴公司合并, 成为丹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后来改名为“丹华火柴公司北京厂”。

    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政府接管了丹华火柴公司北平厂(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厂名也改为“丹华火柴公司北平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叫“丹华火柴厂”。1951年,丹华火柴厂从崇文门外后池迁至永定门外安乐林南里,一年后,改名为“北京市火柴厂”。1956年,厚生火柴厂并入。从那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市火柴厂成了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火柴厂。(2002年第4期《火柴工业》,《北京地区的火柴工业》)

    过去,生产火柴除旋片、切梗、排梗和卸梗几个工序采用机器外,其余工序如锯木、晒梗、运梗、沾油、沾药、烘干、糊盒、装盒、包封装箱等都是手工。即便是使用机器的工序,也多是靠人力驱动,需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人的劳动强度极大,而生产效率却很低,质量也出现不少问题。

    本报1954年10月16日2版曾刊发读者来信《北京市火柴厂应积极设法改进产品质量》,集中反映了北京市火柴厂产品的质量问题。比如,有的火柴头不齐、歪偏,有的火柴头太小,引不着火柴杆;火柴盒上涂的赤磷稠稀度不匀,黏着不牢,常常一盒火柴只用了一半,赤磷面就被磨擦破了,剩下的一半火柴没法使用。

    此后,北京市火柴厂开展了技术革新,旧的工艺、设备和厂房陆续得到改进或改造, 逐步实行了新工艺和生产机械化、半自动化。1955年前后,该厂开始采用电锯、烘梗机、沾油沾药机,排梗、卸梗机也改为电力传动。1964年,该厂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机械化糊盒(木盒)和包装车间;1968年,该厂成功仿制火柴自动连续机,此后自制和购置了多台连续机,进一步实现了火柴(头梗)制造的自动化。上世纪80年代,该厂建成了新的糊盒(纸盒)车间,采用当时最新型的高速糊盒设备,生产技术水平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在火柴还是生活必需品的那些年,北京市火柴厂以生产普通火柴为主,旨在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会生产一些精美的高档火柴、无硫芳香火柴、生日喜庆火柴等,用于供应旅游点和各大宾馆、饭店。此外,北京市火柴厂还会生产一些抗风火柴、防水火柴、长梗火柴等特种专用火柴。

    2

    曾经时尚的“火花”

    在使用火柴的年代,收集“火花”(火柴盒上的图案)是一种时尚的爱好。本报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报纸上,有不少关于“火花”的内容,有一些读者特意将精美的“火花”寄到本报,希望与广大读者分享。

    1958年3月30日,本报3版刊发《人造卫星的“火花”》,向读者介绍了两张苏联友人送给我国读者存礼的“火花”:一张火花的左角上标明了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日期,中间是“红色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图案,下面的一行字是“苏联科学的荣誉”;另一张是小狗莱伊卡——第一个卫星旅行家。

    1958年,北京市火柴厂推出了以北京风光、鸟类与花卉为题材的三大套(每套12枚)风格各异、设计印刷精良的“火花”,开创了大套艺术“火花”之先河,提高了“火花”的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成为收藏珍品。1959年,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北京市火柴厂特制了“火花”,共10种图案,都套印着我国运动健儿的雄姿,并有“北京火柴”等字样。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北京市火柴厂又制作了一批以北京风光和人民大会堂为商标图案的高档火柴,受到美国客人的好评。后来,北京市火柴厂的美工人员还绘制出了“水浒人物”“园林风光”“出土文物”“古建筑群”“盔头脸谱”“林中百兽”和“红楼梦十二金钗”等不同题材的图案,火花爱好者尤其钟爱。

    改革开放后,“火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广告宣传。据本报1980年3月21日2版《北京火柴厂一批广告火柴上市》记载,当时市场上最普通的火柴装潢发生了变化,这些火柴盒正面印绘着各种汽车图案:有轻捷灵巧的“上海”“菲亚特”牌小卧车;有宽敞舒适的“解放”牌大轿车、“日野”牌旅行车;背面印有这些出租汽车的服务项目、出车地点、联系电话等。原来,这是北京市火柴厂为北京汽车出租公司生产的广告火柴,此举改变了过去普通火柴盒贴标单调的状况,也为工商业广告开辟了新天地。

    3

    涨价1分钱掀起“抢购风”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北京有很多日用品都需要凭本供应,包括火柴。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场上出现过火柴供应紧张的情况。

    据本报1984年10月5日3版《普通火柴为何供不应求》报道,那时候,两分钱一盒的普通火柴凭本供应,虽然4分钱、6分钱一盒的高档火柴日趋增多,火柴供求还是出现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当时的北京是一座拥有9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一个吸烟者每个月一般需要普通火柴10盒左右;一个五口之家烧水做饭每个月需要用六七盒火柴。按当时本市的火柴销售量计算,全市一年大约需要4亿盒。北京生产火柴的仅北京市火柴厂一家,该厂拥有固定资产不过420万元,职工940人,年产火柴4.07亿盒,其中受群众欢迎的普通火柴3.7亿盒,基本上能满足北京城乡人民的日常生活消费。但是,那时候北京的流动人口开始增多,加之外地火柴纷纷提价,火柴外流量很大,致使北京市场的火柴需求量增加过快,产销之间、供求之间出现缺口。

    火柴供应紧张还有一个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数据显示,1982年比1979年生产火柴的原材料价格上升6.5%,其中木材上调了54.5%,燃料动力价格上调了11.9%。

    为了保障老百姓生活,北京的火柴在零售价不变、原材料上涨的情况下,一度坚持着“每盒两分”的价格,只能限量供应。直到1985年,每盒火柴才涨价1分钱。可听说这个消息后,京城竟在涨价前掀起了一阵“抢购风”。

    据本报1991年6月15日6版《价改风云》记载,1985年,一位老人一下子抢购了整整一大抽屉火柴。几个月后进入雨季,火柴都返了潮,划也划不着,连送人都拿不出手。那会儿,像她这样的人不少,一听说火柴要涨价,疯狂往家买,眼瞅着柜台前排起一条条长龙,别人几大包几大包地抢购,个个心里都着急。

    后来,伴随着火柴厂加紧生产、提升火柴质量等举措的实施,以及百姓对涨价逐渐接受,这场风波才慢慢平息。

    4

    传统火柴风光不再

    时代在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新型点火器具逐渐兴起,传统火柴走向没落。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出现了电子火柴。据本报1984年1月4日1版《电子火柴制成投放市场》报道,当时有一种型号为“DH-1”的新型点火器具投放市场,属国内首创。它不同于靠手指动力产生电压的电子打火枪,是直接从电源获取电压,可以点燃煤气、液化石油气、沼气、电石气、汽油炉或灯。而且,这种电子火柴能点火10万次以上,相当于1000盒火柴,耗电只有两分钱,其售价却只有2.7元。

    当时,科研人员还在努力研发一种组合式塑料气体打火机,以期替代需要消耗木材的传统火柴。这种打火机每个0.5元,可点燃1500次以上,与使用火柴的价格基本相当。

    上世纪90年代,一些乡镇火柴企业异军突起,使得火柴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产品大量滞销积压。与此同时,各种电子炉具迅速进入居民的厨房,煤气炉实现了电子点火,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火柴的使用率大为减少。

    时至今日,传统火柴早已风光不再,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老物件儿。

    本版文字:贾晓燕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火柴工业》、经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