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动物,从一出生开始,就要与人打交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些人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网,他们为我们带来价值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伤害。 其实,人的很多心理创伤也都是人际关系导致的后果比如自卑、自负、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喜欢干涉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干涉等,这些都是人际关系的范畴。如果人际关系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99%的烦恼也就解决了。 01 不幸、自卑是我们自己的主观选择,而不是客观事实
有一个女孩,她去见一位哲人,她的苦恼是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她请求哲人无论如何都要治好她的病。哲人问她,如果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她说跟喜欢的男生表白。 而哲人认为她之所以会脸红,是她希望通过脸红来逃避表白,她害怕面对表白失败带来的打击和挫败感,所以她给自己一种幻想,我之所以不能表白,全都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跟这个女孩一样,我们自卑,内向,有人际交往恐惧症,这些都是我们为自己找的接口,因为我们害怕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选择逃避。 比如你因为身高只有155厘米而一直感到自卑,你总觉得如果再长高10厘米,你的人生肯定大不相同,然而,是因为你总拿你的身高去和别人做比较?肯定不会了。 但是自卑也分两种,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自卑感可以是一种动力,可以是促进你努力和成长的契机。但是自卑情结,是把自卑当成一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来解释自卑情结,即就是把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解释成有重大关系一样,比如将自己婚姻的不幸归结于父母离婚;将自己不成功归结为运气不好等。 还有一种通过自卑尖锐化来实现优越感的模式,就是夸耀不幸。对,你没有听错,就是夸耀不幸,有一些人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一种武器,用来支配和压制对方。 阿德勒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仅止于个人的“内在烦恼”是根本不存在的,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然而,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02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和交友、工作、爱三大人生课题有关
所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全部可以通过人生课题来解决,人生课题即就是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生存下去的时候,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人生课题分为三种,即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首先是工作课题,任何一份工作都需要人与人互相协作完成,比如有的人不愿意出去工作,他其实并不是讨厌工作,而是为了逃避在工作中遇到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份工作”的标签,更讨厌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 其次是交友课题,有的人可能觉得我不需要朋友,有的人觉得交不到好朋友,但是你交不到好朋友,是因为你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期待别人去改变来迎合你,一旦这个人不能按你的期望来,你们的关系就将决裂。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他认为,只要你自己改变了,那你一定可以交到朋友。 最后最难的就是爱的课题,爱的课题分为爱情和亲情,爱情是用红色丝线连在一起的关系,如果你觉得不适,你随时可以选择剪断,但是亲情就是用牢固的铁链锁起来的,你不能剪断,而且没有选择,所以你必须改变,不能逃避。 两个热恋中的情侣,在对方眼里就是王子和公主的存在,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为什么相处一段时间后,缺点就漏出来了呢?那是因为你的目的变了,你为了找到结束这段关系的理由,开始从对方身上寻找缺点。 我们人生课题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选择逃避,用不上班逃避,用绝交逃避,用分手逃避,但是阿德勒认为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要有面对的勇气。 03 课题分离:摆脱他人的期待,活出自己的人生
其实所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我们一直在追寻他人的认可,一旦不被认可,我们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无声告白》中有一句经典句子: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很多人一生都在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小时候为了父母,长大后为了朋友、爱人、孩子、老板等,阿德勒认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也不要强迫别人按你的期待而活,否则我们一直活着别人的人生中。 对此,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的主张,他认为我们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别人对自己的课题妄加干涉引起的。 首先我们要从“这是谁的课题”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如何区分呢?就要从考虑“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应该由谁承担”,结果的最终承担人则是该课题的所有者。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而苦恼,那么孩子学习是谁的课题呢?我们先来看“不学习”带来的结果,无法考上好的高中,无法上好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等,这些结果最终的承担者是谁呢?是孩子自己,所以孩子学不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可是很多父母总是妄加干涉,然而常常适得其反。 我们很多父母都喜欢说“为你好”,“为了你”怎样怎样,这其实就是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其实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只要告诉孩子不学习他最终要承担的结果,并且在孩子学习时即使给与帮助,但是不能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即就是把马带到水边,但是不能强迫马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 有些父母反对孩子找的工作,反对孩子找的男女朋友等,有的父母甚至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穿衣服也要干涉,这都是对课=课题区分不清,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 如果我们一味按照父母的期待妥协,那么我们过得就是父母期待的人生,而不是自己的,所以要学会自己选择,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去走,别人如何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干涉和左右。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追求别人的认可,学习是为了追求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工作是为了老板的认可,但是其实一味的追求认可,扼杀了我们生活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呢?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生活,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别人认可。 04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学会了课题分离,我们只是找到了人际关系的入口,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何为共同体?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 共同体的出发点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对自己的执着,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包括在意他人的看法,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不被他人讨厌,所以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也是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只关心我能得到什么,但是其实共同体就是要打破打破自我中心的圈子,你不是共同体的中心,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的一份子。 在共同体关系中,要把我能得到什么,转换成我能为他做什么。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是倾向于纵向关系,表扬别人或者期待别人的表扬,其实就是纵向关系的典型代表,表扬他人就是把自己看的比他人高一级别,而期待他人表扬,则是把自己看的低他人一级,不是平等的存在。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横向关系的核心就是‘人虽不同但平等“。 而干涉别人的课题其实也是纵向关系的特征,因为把别人看的比自己低一等,所以才会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比如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事情的时候,批评孩子,做的好了,表扬,这其实就是把孩子看的比自己低一等,所以才会妄加干涉孩子的课题。 而孩子在和父母的共同体中,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感到“我为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到价值,而人在感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会有勇气。 父母首先要把孩子看成和自己平等的共同体,可以引导但是不能干涉,可以鼓励但是不能批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通过去压制孩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都害怕被人讨厌,害怕不被喜欢,但是其实“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不能去干涉。当你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那么你也就拥有了幸福的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