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文国际早分享》100期精品回顾(第十辑)

 大红门16 2019-09-27

       相信文化流动的声音,会带给您点滴的收获,更多的营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一

张瑞敏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海尔员工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就在于利用企业文化,改造了海尔员工的国民性。张瑞敏对于中国人的做事习性曾作过准确概括:“中国人做事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海尔以“砸冰箱”文化仪式为序幕、以OEC制度为落地手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最大限度地根治了不认真的国民性,建立了认真文化,并成就了一个世界名牌。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海尔经验,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来再造中国制造业文化。

第二

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追求,都是在用文化铸造名牌。名牌就是企业的“命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名牌文化中既承载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承载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既承载着民族精神又承载着时代精神和伦理观念、道德风尚;要满足各类消费者对名牌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这就既要不断提升名牌的知名度,更要重视提升名牌的美誉度。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名牌,也不能把名牌事业简单地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来研究,实际上名牌在文化层面上的影响更深入也更广泛。

第三

企业文化修炼就是人品的修炼,在文明时代,就如同每一个人都在不断修炼自己,用先进的理念,先进价值观在改造自己,这是一点一滴的,从未间断地坚持其一生。这是一个艰苦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以这样比喻,企业文化很简单,就是“过日子”,就是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同的活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文化是结果,不是过程。现实中,我们都会或自觉,或朦胧地感受到,越是高级的东西越是那样简单,越是深奥的道理却越是那么简单。一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创建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坚持正确信念导向行为,坚持年复一年的行为修炼。

第四

一个企业只有从内心强大,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一个没有共同愿景的企业,不会有文化底蕴和凝聚力,不会有文化提供的驱动力,这种没有文化自信的企业是绝不会健康永续发展的。

“共同愿景”是企业内共同持有的“我们想要创造什么”的图像。当这种共同愿景一旦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内心一种强烈信念时,它就成为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动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第五

企业文化建设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阶段:只是初步感受到文化的重要;

第二阶段是认知阶段:从内心里已感悟到,并且接受它,打算着手行动;

第三阶段是认同阶段:这是已经有了情感的投入和体验,继而变为行动和习惯。只有认同,企业文化才能恒定,形成长效,企业和全体员工的行为才会有无形的准则。

第六

什么样理念就决定什么样的文化。

许多企业相互抄袭传播这样一条理念:“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管理者还津津乐道,他无法了解员工的心情。透过这条理念你会看到管理者居高临下的霸权,那种强制管理的欲望——“你不好好干,我就立即砸你的饭碗!”令员工每天战战兢兢,充满不安和恐慌。这类企业还高调“以人为本”,职工下班要逐个检查随身手袋才放行......这种言行不一的企业文化怎能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的先进性,决定于企业理念的先进性。企业文化的创新,决定于企业理念的创新这个源头。

第七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形成的被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作用是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统一起来汇集到一个方向,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它形成的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是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软”环境。

第八

人的正确价值观从哪里来,与生俱来吗?不是。是教而得之!人的正确行为从哪里来,与生俱来吗?不是!是不断教化而来!所以说: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强调文化的教化没有错。文化的灵魂部分是价值观,用价值观来教化人、管理人,就更没有错。

德鲁克写于1974年的名著《管理》一书的序言中就讲“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

第九

在搞清企业价值观之前,首先要搞明白价值观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事物面前、是非面前、有无价值和值得不值得的选择面前;该做不该做的行为行动之前,一种“不假思索”、“不由自主”、“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终极判断。

第十

不要让“空降兵”扰乱自己的企业文化,关于人才引进,外部引进的成本高、风险大,难以持续,只能是“权宜之策”。从长期来看,转型企业必须着眼于经营模式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内部人才供应链。

内部供应成本低、供应充足、流失风险小、员工忠诚度高、文化渗透力强,为大多数优秀的长寿公司所采用。“校园招聘+内部培养晋升”的人才供应链模式在业内早已广为人知。中小企业只要发挥自身长处,扬长避短,同样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内部人才供应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