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英国“脱欧”愈演愈烈。 为了能够在截止日期(10月31)之前完成脱欧,英国首相约翰逊甚至建议女王暂时关闭议会,英国上下为何对“脱欧”表现的如此决绝,我们得先了解英国历史,从历史中也许能够得到答案。 01 英国是一个由大不列颠群岛中大部分岛屿组成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组成。 现在英国人的祖先是由凯尔特人、罗马人后裔(罗马帝国曾经征服不列颠)以及来自西欧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组成。 凯尔特人分三批来到不列颠群岛,时间跨度达到500年,史称布立吞人,也就是不列颠(britain)的意思。 罗马人通过征服凯尔特人在不列颠站住脚。罗马人不仅给不列颠带来杀戮与破坏,同时带来了进步与文明。在罗马征服不列颠之后,宏伟的建筑代替了低矮的茅草屋,拉丁语与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得到普及。 盎格鲁-撒克逊人作为日耳曼人的一支,大部分来自今天的丹麦和德国部分地区。这伙人说白了就是一群海盗,来到这片土地上不久,便成为不列颠的新主人。 当然,入侵者总会遭遇反抗的。英国传说中的亚瑟王率领圆桌骑士多次击退入侵者,亚瑟王曾经在巴顿山一战中重创这些海盗殖民者,阻止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殖民的步伐,一直到公元550年之后,这群海盗才得以继续西进。 公元650前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先后在不列颠建立许多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7个国家,英国历史进入“七国时代”。 这七个王国分别为:北部的诺森伯里亚,中部的麦西亚,东部沿海地带的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从那个时候起英国才被称为英格兰,意思是“盎格鲁人的地盘,盎格鲁人自己做主”。 公元7-8世纪,随着基督教在英伦诸国迅速传播,七大王国中的诺森伯里亚与麦西亚相继称霸。 诺森波利亚从七个王国中率先崭露头角。经过不断扩张,其领土逐渐扩大到北起福斯河口,南至威塞克斯边境的地域。 8世纪左右,麦西亚王国开始崛起。麦西亚国王奥发继位不久便吞并肯特王国,将其疆土范围扩大到约克郡以南的大部分英格兰地区;然后,他又与法兰西王国皇帝查理大帝联姻,大大提高自身在欧洲的威望。 如果不是维京人与威塞克斯王国的异军突起的话,奥发国王很可能统一整个英格兰地区,但是历史容不得半点假设。 维京的原意是海盗,这批凶悍的维京海盗早在8-11世纪300年的时间里就在整个欧洲翻江倒海。 这伙人有两大特点:一是压根不相信基督徒的“鬼话”,二是有“专业特长”。这些人压根不相信什么基督教义,更没有什么愧疚心理,所以杀人如麻却心静如水;同时,这些人“活好”,不仅航海技术好,而且武器装备精良、作战勇猛。 公元841年,凭借一种柄身超过1米的长柄战斧开路,维京人开始对英格兰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攻击。没过多长时间,维京海盗就一举征服强盛的诺森伯里亚王国和麦西亚国王。 维京海盗所到之处,他们把英格兰的财富洗劫一空,同时将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传播英格兰地区,甚至与当地人组建了家庭。因此,现代英国人中的血统中不仅包含凯尔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同样包括海盗血统,维京人生存的地区被称为“丹麦区”。 16世纪开始,英国“皇家海盗”事业能够发展的如此旺盛,是否受到基因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现在,维京人在英格兰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威塞克斯,一山难容二虎,威塞克斯与维京人的战斗一触即发。维京人身披锁子甲,手舞战斧与巨盾,气势汹汹而来;迎接他们的是埃格伯特的孙子,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尔弗雷德大帝”。 871年1月,著名的“阿什顿之战”爆发。当时的阿尔弗雷德率领一支近千人的队伍与维京人在英格兰中部决战。维京人个个身经百战,骁勇善战,而威塞克斯军队没有退路,只能放手一搏,最终维京人大败。 阿尔弗雷德乘胜追击,一天之内就杀死1个丹麦国王与5个丹麦伯爵,从此声名大震。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战斗中,双方互有损伤,于是各自休养生息,找机会再一决雌雄。 878年,丹麦王古斯伦在主显节(基督徒的节日,所有基督徒都要去教堂做弥撒,士兵也不例外)的当晚,率领大军突袭威塞克斯。阿尔弗雷德猝不及防,最终大败,最后逃到一个牧羊人的茅草屋里才幸免于难。 阿尔弗雷德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在维京人认为自己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开始过上花天酒地的好日子,阿尔弗雷德数次假扮成艺人穿梭于维京人的军营,他在寻找合适的时机反攻。 875年,反攻的时机来临。由于做好充分准备,而维京人长期疏于战事,阿尔弗雷德在“埃丁顿战役”中大败维京人;最终,阿尔弗雷德与维京人达成协议,维京人皈依基督教并退出英格兰,重新回到“丹麦区”,阿尔弗雷德成为英格兰人公认的领袖。 阿尔弗雷德武功与文治并举。在文化方面,他亲自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制定英国第一部法典《法尔弗雷德法典》。 编年史与法典的问世,大大加强了英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为英格兰后期的统一奠定文化、法理以及心理基础。 同时,英国在10世纪就已经形成完整的独立国家,将其他欧洲国家远远甩在身后。《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称道:“所有自由的效忠与阿尔弗雷德的英国人(换言之,不在丹麦人统治下)都称阿尔弗雷德为他们的王。” 公元899年,阿尔弗雷德大帝去世,强将手下无弱兵,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子孙经过70年的时间的励精图治,把威塞克斯王国推向顶峰。 然而,威塞克斯王国传至埃塞尔雷德二世这一代,“没头脑”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之所以说其“没头脑”,是因为此人文不能治国,武不能攻伐)把其祖辈积累下的荣光被他消耗殆尽。 此时的维京人经过100多年的励精图治,正在“磨刀霍霍”向英格兰。988年,丹麦新王继位之后,不断骚扰“没头脑”国王,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无力抵抗,不得不每年向维京人缴纳“丹麦金”(就像宋朝向辽、金、西夏进贡一样)。 糟糕的是,这笔丹麦金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丹麦人收到贿赂之后,表面上答应解甲归田,但是等到第二个“狩猎季”,他们又会卷土重来,并且要的更多。 有诗为证: 说是拿钱可消灾; 可我们已是一而再,再而三; 一旦给了丹麦金, 你就永远别想摆脱丹麦人。 1002年,“没头脑”国王又做了两件和其绰号相“匹配”的事情。一是和诺曼底公爵的女儿爱玛结婚,以求通过裙带关系缓解外部压力;二是对居住在其统治区域的丹麦人大开杀戒。 斯万国王见状迅速攻击英格兰。埃塞尔雷德无力阻挡,迅速逃到诺曼底老丈人那里,看样子当年与爱玛联姻还是比较有先见之明的。 自此,阿尔弗雷德大帝创立的帝国宣告覆灭,历史掀到维京人统治下的“丹麦王朝”这一页。 02 斯万控制整个英格兰之后,却没有当英格兰国王的福分,第二年便身亡。“无脑国王”可能喝了安神补脑液,“脑补”了一次,迅速回国复归王位。 斯万与“没头脑”国王的战斗很快被双方子孙之间的争斗接续。1016年,斯万的儿子克努特与“没头脑”国王的儿子埃德蒙二世展开拉锯战。最终,克努特取得最后的胜利,双方约定,埃德蒙二世仅仅拥有威塞克斯这块地方,剩余的地方权属于克努特。 不久,埃德蒙二世死去,克努特顺理成章成为英格兰国王。 克努特国王控制英格兰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英格兰,他开始实行“英国版”的“分封制”。克努特将英国分为4个伯国:诺森波利亚、东盎格利亚、麦西亚、威塞克斯。看样子,他没有熟读中国历史,否则的话,打死他也不实施分封制。 由于国土面积过大并且隔海相望,克努特心力憔悴。一会儿要平定叛乱,一会儿要安抚内部,不到40岁就累死了。 在他死后的继承人选拔成了一个大问题,这一切跟王后爱玛相关。我们知道,没头脑国王曾经迎娶过诺曼底的爱玛,后来在没头脑国王死后,爱玛又嫁给了斯万。 这样的话,爱玛就为英格兰诞下两大王族。一族为盎格鲁-撒克逊血系,一族为维京血系。爱玛与没头脑国王生下了小阿尔弗雷德与小爱德华,与斯万生下了哈德克努特。 斯万去世之后的继承人之争开始。先是小阿尔弗雷德想“捡漏”,借口回英格兰见母亲之名,意图夺取王位,后来被当时英格兰的权臣戈德温所杀,戈德温连续立了丹麦血系的2位王子为王,谁知对方都是“短命鬼”,最终让盎格鲁-撒克逊血系的小爱德华捡了个大便宜。 自小爱德华开始,英吉利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王朝。 小爱德华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人称“虔信者”爱德华。他从小在诺曼底长大,在其继位之后,开始大面积启用诺曼人。 “虔信者”爱德华与权臣戈德温之间的争斗开始。先是爱德华拉拢分封国中的诺森伯里亚与麦西亚,将戈德温家族赶出英格兰,并收回其土地。后来,戈德温家族带领舰队反戈一击,爱德华不得不归还没收的土地。 戈德温去世之后,威尔士开始进攻英格兰,这就为爱德华家族“下课”埋下伏笔。爱德华打仗不行,可是英格兰有擅长打仗的,并且这个人也不是外人,就是戈德温的儿子哈罗德。 在那个时候,戈德温的三个儿子已经控制英格兰大权,哈罗德在抗击外敌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在英格兰也声名远扬,爱德华去世之后,“贤人会议”(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重要政治机构,它有权批准王国内最重要的决定,由国王不定期组织召开,成员包括主教、郡长、贵族等)就立哈罗德为王,人称“哈罗德二世”。 哈罗德二世刚继位,“砸场子”的就来了。 爱德华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声称,爱德华国王早在1051年就面对着累累白骨向自己发誓,在他死后由威廉继承英格兰王位。在黑斯廷斯战役中,拥有6000骑兵与弓箭手的威廉战胜哈罗德8000人的农民军队,哈罗德也在战斗中被射中眼睛死亡。 在相继攻占丹佛尔港、坎特伯雷以及伦敦之后,英格兰已经落入威廉手中。1066年圣诞,威廉在威斯敏特教堂加冕国王,史称“威廉一世”。 在征服英格兰之后,威廉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政治上加强王权,宗教上对英国国教进行改革,对全国土地、人口财产进行全面彻底地普查等。 可以说,威廉一世建立的诺曼王朝是决定英格兰未来走向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威廉对英格兰进行绝对君主的统治,但是英格兰人捍卫自己权利与自由的传统,早在诺曼时代之前,就已经生根发芽。 03 威廉一世去世不久,为争夺王位,英格兰王国内部比较纷乱。威廉一世有3个儿子,大儿子是罗伯特,二儿子小威廉,小儿子亨利;最终二儿子威廉继位,大儿子罗伯特被封为诺曼底公爵。 威廉二世继位之后,横征暴敛,激起民愤,在一次打猎过程中被随从射箭“误杀”,跟随其打猎的亨利迅速继位(谁安排射杀的威廉二世,你懂的)。 亨利继位后主动缓和与教会的关系,在他的统治之下国泰民安,人称“贤明者”亨利。 亨利死后,王位最终传给其外孙小亨利,人称亨利二世,由于亨利二世的父亲喜欢在自己的帽子上别一朵金雀花,所谓亨利二世统治时期被称为“金雀花王朝”。 尽管亨利名义上是一个法国人,但是亨利二世是“忏悔者”爱德华的后代,也就是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子嗣,王国又回到英国人手中。 亨利二世继位之后,加强司法改革。亨利二世健全以普通法为基础的国王法庭与巡回法庭,在刑事与民事诉讼中实施陪审团制度,这使得英国开始普通法的形成过程,为普通法的传统在英国形成建立大致框架。 亨利二世去世之后,其子理查德继位,人称“狮心王”理查德一世。(传说中他曾经把手伸进狮子的口中,从中掏出心脏来) 1194年5月,为了夺回自己曾经被困于奥地利时期法国趁机抢走的地盘,亨利二世向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宣战。尽管亨利二世夺回自己国家的领土,但是在一次战役中不幸被冷箭射中身亡,亨利二世死后将王位传给曾经背叛自己的弟弟约翰。 约翰继位之后在与腓力二世的战斗中节节败退,到1206年,“孔雀花王朝”在法国境内的领土已经丧失殆尽,只剩下海岸对面的英格兰,所以人们宋给他一个外号“失地王”。 约翰打仗不行,治理国家也不行。随着经济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英国城市一下子增加300多个,这些城市希望有一定的自治权,这些新兴的市民阶层与经营工商业的中小贵族希望能够限制封建主的权力。而约翰只懂得横征暴敛、扩充军备,使得人们怨声载道。 更可怕的是,约翰还得罪了教会。那时候的教会力量非常大,当时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可谓势力非常大,他经常放在口头的话是,国王是月亮,而教皇却是太阳,太阳的光辉更加灿烂。 约翰不仅不承认新任主教,还把教会人员赶出英国,后来,随着法国发动一系列针对英国的战斗,约翰在内忧外患之中不得不承认教皇的统治。 约翰在与法国斗争中接连失败,忍无可忍的人们逼其签订《大宪章》。1214年,约翰在布韦恩之战中再度落败,英格兰人民忍无可忍,向约翰提交一份措辞强硬的权利要求书,即《大宪章》。 《大宪章》规定,国王只是贵族中的一员,并没有更多的权力。《大宪章》共有63条,具体包括税收、继承、监护、保护工商自由等。 《大宪章》看似一条条琐碎的条款中蕴含着英国“普通法”的原始痕迹。英国法律由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款组成,如珊瑚礁一般缓慢成长,不存在一个绝对权威。 说白了这种法律无外乎是一种共识。大家都认为这个事情该这么办,法律就这么规定,这跟欧洲大陆的成文法迥然不同。 《大宪章》同时明确规定,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可以随时召开会议,会议可以否决国王的命令,这也是英国议会的雏形。 约翰去世之后,亨利三世继位。亨利三世及其之后的几任国王都承认《大宪章》的法律效应,从此,“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开始印到人们的头脑中,拔都拔不出来。 1258年4月,西西里国王去世,亨利三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位,准备向教皇行贿,为了凑足供奉,又开始征税,这就令贵族们更加不满。 最终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亨利三世与贵族们在牛津举行会议,贵族们强迫亨利三世签订比《大宪章》更加进步的《牛津条例》。《牛津条例》成为《大宪章》之后又一重要法律文献,后期也逐步形成定期召开议会的习俗。 亨利三世去世之后,其子爱德华一世继位。 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的最大功绩在于推行议会制度,重视立法。在其执政期间,英国议会制度终于定型,同时他颁布许多成文法律,为其赢得巨大的名声。 爱德华一世穷尽一生缔造的丰功伟绩,被他的同性恋儿子糟蹋光了。爱德华二世不爱江山也不爱美人,就喜欢宠幸自己的“男朋友”加维斯顿,整天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 1308年,爱德华二世迎娶法国公主伊莎贝拉(人称“法国母狼”)。伊莎贝拉来到英国,发现丈夫的怪癖之后怒不可遏,时刻准备着返回法国复仇。 爱德华二世本来就声名狼藉,后来又在与苏格兰的战斗中一败涂地,而更大的危险也在威胁他。 1315-1322年间,英国连年粮食歉收,后来又发生大批牲畜死亡,国内动荡不安,而爱德华二世的“重口味”一点也没有改变,这就激起王后伊莎贝拉的极度不满。 1326年,她从法国纠集一支军队杀回伦敦,爱德华二世不久就被处死。 1327年,爱德华三世继位,经过一番争斗之后,爱德华三世掌握了英格兰的实权。爱德华三世虽然也非常讨厌平时“妖里妖气”的父亲,但是母亲与情夫的大权独揽、结党营私同样十分不满。 1330年10月,在贵族的支持之下,他处死母亲情夫,囚禁母亲。 爱德华处理好家事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曾经在“班诺克本”打败自己的苏格兰。此时的苏格兰已经由老国王罗伯特一世传位给儿子大卫,大卫远没有罗伯特一世的才能,在“哈里敦山战役”中败北,爱德华三世平定苏格兰之后,剑指法国。 04 1337年,英军从大不列颠出发,直指法国北部,一场英法百年大战(实际上是114年)一触即发。 从战前两国实力对比上来看,法国的实力远优于英国。法国地盘比英国大,人也比英国多,并且还是主场作战。但是这些优势都不足以支撑一场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起作用。 1340年6月,英法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在海上进行。尽管法国战舰是英国的3倍,但是英国海军有着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经过几次战争之后,英国全面掌握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 随后,英法的战场从海上转移到陆地。在克雷西之战中法国同样一败涂地。 在英国相继攻占法国重要港口加来港之后,由于“黑死病”肆虐,欧洲人口锐减三分之一,两国只好鸣金收兵。 五年之后,爱德华三世从“黑死病”中恢复过来,率领英军重启战事。最终法军大败,不得不与英国签订《布勒丁尼条约》。根据条约规定,英国国王获得法国北部的加来港和法国西南的大片土地,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结束。 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是在英王理查德二世与法王查理五世之间进行。理查德不是查理的对手,法国收回大片领土,双方签订20年的停战协议。 1399年,爱德华二世被废除,亨利四世登基,英国开始了兰开斯特王朝。 等到亨利五世上台之后,第三次英法战争爆发。亨利五世为理查德二世出了气,不仅大败法军,而且与法国签订屈辱的《特鲁瓦和约》,其中包括废除法国太子的继承权,英法两国联合共奉一王,查理六世死后由亨利五世继承王位等。 此时,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理想中囊括法国、英国的大帝国已经形成轮廓,可惜天妒英才,1422年,亨利五世因患伤寒不治而亡。 亨利六世继位之后,英法战争进入白日化时期。1428年,英军包围法国南北的战略要地奥尔良,经过长期围困之后,查理七世甚至一度想放弃江山。 就在这个时候,事情出现转机,英军的侵略行为激起民愤,法国境内全民性的抗英运动出现。 圣女贞德领导的队伍为法国解围。圣女贞德以宗教力量唤醒法兰西民族共同抗英的热情,法国上下群情激愤,长达7个月的奥尔良之围被解除。 1436年,英军被逐出巴黎;1449年,查理七世率军全面进攻英国,英军被逐出诺曼底;1453年,在卡斯蒂永一战中法军取得大胜,英法百年战争画下句号。 结语 英法百年战争之后,英国开始把重心从国外转移到国内,这群说同一种语言,唱同样的圣歌,拥有同样的观念的人们,逐步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民族国家。 确切地说,经过1000多年的沉淀,一个具备自己独特基因的民族逐步形成。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周边的人,就是“我们”,同样认识到自己与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尽管存在丝丝缕缕的关系,但是终究不是自己人。 他们只承认与他们同根所生的人才是自己人。所以,英国人只承认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是他们的同种,他们同属“五眼同盟”,这五个国家同时分享全球的情报。 我们带着这些历史事件去看当下的英国脱欧,就可以看出其历史必然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