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导报

 DaXueZhOng 2019-09-28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徐年年, 熊秀萍. 缪希雍降气思想简介[J]. 中医药导报, 2016(10):117-118.

[摘要缪希雍临证特别重视气机的升降,尤其是降气以降火法,乃缪氏所独创。他认为百病之源多为阴虚,阴不制阳,阳气上逆,化而为火,是以诸症蜂起。治疗的方法,最重要的莫过于降气以降火,多用苏子、枇杷叶等药。这一方法对后世吐血等症的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今江苏常熟)人,是明末著名的医药学家。其一生交游甚广,学验俱丰,临证每能独出心裁,且取效颇佳。后世传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著作。缪希雍在继承张仲景、朱丹溪、李东垣等名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在本草学、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创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学习缪希雍的著作可以发现,其临证特别注重气机的升降[1],对病宜升者,则宗李东垣学说,使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等升阳益气;对病宜降者,则自出机杼,使用苏子、枇杷叶、麦门冬等降气以降火,别具特色。缪氏著作中对于降气的思想虽然较明确,但颇为零散。本文将就缪希雍独特的降气思想做一简要总结、介绍。

气机升降论

  气机升降之说,导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微旨大论》[2]:“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如此类似之论在《黄帝内经》中多有述及。此为气机升降论之源头,后世在此基础上补充发挥者颇多。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3]曰:“天地之间,动静云为者,无非气也。人身之内,转运升降者,亦气也。天地之气不和,则山川为之崩竭。人身之气不调,则肠胃失其转输。”《神农本草经疏·续序例上》中撰《论制方和剂治疗大法》[4],提出:“升降者,病机之要最也。升为春气,为风化,为木象,故升有散之之意;降为秋气,为燥化,为金象,故降有敛之之意。”并著《十剂补遗》,认为十剂之外,“当增入升降二剂, 升降者,治法之大机也。经曰:高者抑之,即降之义也。下者举之,即升之义也。是以病升者用降剂,病降者用升剂。火空则发,降气则火自下矣,火下是阳交于阴也,此法所宜降者也。劳伤则阳气下陷,入于阴分,东垣所谓阴实阳虚”。在《神农本草经疏·续序例下》所罗列的对于多种病证的治疗中,明言宜升忌降、或宜降忌升者,比比皆是。如宜升忌降者:虚寒滑泄不禁、肠鸣、肠风下血、脏毒、泻利等;宜降忌升者:癫痫、噎嗝、肺实七证、反胃、肝实、善怒、痰等。由此可见,缪希雍在阐述人与自然的规律、疾病病机、治法及临证处方用药中,都极为重视气机的升降。

降气论

  关于降气法的具体内涵及其所适用的病证,缪希雍的认识也颇为独特。缪希雍在继承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有余便是火”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降气以降火”法。认为:“人身之有阴阳也,水一而已,火则二焉。是秉受之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天地且然,况于人呼!故自小至老,所生疾病,靡不由于真阴不足者,其恒也。若夫真阳不足之病,千百而一二矣。”又曰:“苟不知摄养,纵恣情欲,亏损真阴,阳无所附,因而发越上升,此火空则发之义,是周身之气,并于阳也。并于阳则阳盛,故上焦热而咳嗽生痰,迫血上行而吐衄,为烦躁,为头痛,为不得眠,为胸前骨痛,为口干舌苦,此其候也……治之之要,当亟降气,当益阴精,气降则阳交于阴,是火下降也。精血生则肾阴复,是水上升也。此既济之象,为坎离交也。坎离交,即是小周天,至此阴阳二气复得其平矣,病何自而生哉?”此两段论述就清晰地阐明了缪希雍对于降气以降火法所适用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缪希雍认为疾病的产生,大多数是由于真阴不足,以至于阴不制阳,阳气上逆,气有余即是火,是以诸症蜂起。而治疗的要点,就在于降气和滋阴。缪氏滋阴之法,完全继承于朱丹溪之说;而降气以降火之法,则为缪氏独创。

降气药

  缪希雍所常用的降气之药,颇为独特。《神农本草经疏》曰:“降气者,即下气也。虚则气升,故法宜降。其药之轻者,如紫苏子、橘皮、麦门冬、枇杷叶、芦根汁、甘蔗。其重者,如番降香、郁金、槟榔之属。”这些都可以在缪希雍的医案中得到具体体现。《神农本草经疏》:“苏,紫苏也……辛能行散,温能通气,故主下气,除寒中也。子尤良者,以其善降气也。”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降也。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哕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橘皮“味薄气厚,降多升少,阳中之阴也”、“下气止呕咳”。麦门冬“以其清和微寒而平缓,故能散热结而下逆气也”。郁金“辛能散,苦能泄,故善降逆气”、“能降气,气降即是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医案按语

  缪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记载了大量使用降气法治疗各种疾病的医案,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当属苏子、枇杷叶等。兹就几个精彩的病案作一简要分析。

  医案1:臧仪部静涵,患气喘,自汗,昼夜不眠食。诸医以外感治之,病甚。仲淳诊之曰:此肾虚气不归元,故火上浮,喘汗交作;脾虚故不思食。亟以麦门冬、五味子、枸杞子,滋阴敛肺;以苏子、橘红,降气消痰;以芍药、酸枣仁、茯苓,补脾敛汗,不数剂瘳。

  按:根据患者病证,缪希雍认为臧静涵的病根在于肾虚,具体来说,就是肾阴虚,以至于阳无所附,气不归元,有余之气上逆而为火,是以诸症兼作。治之之法,有苏子、麦门冬等降气以降火,枸杞子、五味子等滋补肾阴,敛降虚火;兼以消痰、敛肺、补脾等而收效甚佳。

  医案2:梁溪一妇人,喉间如一物上下作梗,前后扳痛。服仲淳方二十剂,全愈。番降香一钱、川通草五分,二味服三剂去之、苏子二钱、橘红二钱、枇杷叶三片、人参一钱、炙甘草七分、石菖蒲一钱、麦门冬三钱、甘菊花二钱、白芍药三钱、远志一钱、白豆蔻仁四分、木瓜二钱、石斛酒蒸,二钱、加芦根汁一盅同煎,入姜汁二匙。

  按:缪希雍虽然并未具体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然而以方测证,亦可窥其端倪。方中所用苏子、枇杷叶、橘红、番降香、麦门冬、芦根汁,均为缪氏明言的降气以降火之品;而石斛、白芍药、麦门冬均为养阴之品。可见,病人所患之喉间梗痛,其病机仍在于阴虚不能制阳,气火上逆于喉间,因而作梗作痛,缪氏辨证精准,对证下药,因而收获全功。

  其余如治贺函伯乃正小产后阴血暴崩所致诸症,高存之夫人所患之心口痛,梁溪一女子所患之头痛作呕等,均治以降气以降火之法而获痊愈。

缪希雍降气法对后世的影响

  缪希雍许多独创的理论和方法对后世认识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其降气法对后世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于吐血一症的治疗上。缪希雍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其中之一即为:宜降气,不宜降火。他继承朱丹溪之说,认为“气有余即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缪氏所言之不宜降火,实则指不宜用寒凉之剂,因虑其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治之之法,“宜以白芍药、炙甘草制肝,枇杷叶、麦门冬、薄荷、橘红、贝母清肺,薏苡仁、怀山药养脾,韭菜、番降香、真苏子下气,青蒿、鳖甲、银柴胡、牡丹皮、地骨皮补阴清热,酸枣仁、白茯神养心,山茱萸、枸杞子、牛膝补肾”。可见,缪氏对于吐血基本病机的认识,仍在于阴虚真水不足,因而阳无所附,发越上升,有余之气,上逆化而为火,治之之法,当降气以降火为要,又佐以养阴清火之药。这一真知灼见得到了后世诸多医家的认同,如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说:“若嗔怒而动肝阳,血随气逆者,用缪氏气为血帅法,如苏子、郁金、桑叶、丹皮、降香、川贝之类也。”[5]叶天士在其治疗吐血、咳血医案中多出提到“当用仲淳法”,“仲淳吐血三要云,降气不必降火”,其使用苏子、降香、郁金、枇杷叶等治疗血症的医案比比皆是。何炫在《何氏虚劳心法》中说:“况虚劳失血,的系阴虚,当从仲淳方论为主。”可见其影响之深。

  事实上,缪希雍降气法完全不仅仅适用于吐血一症,凡是由阴虚气火上逆所致之症,均可用之。“其为证也,为咳嗽,为多痰,为吐血,为鼻衄,为齿衄,为头痛,为齿痛,为眼痛,为头眩,为晕,为眼花,为恶心,为呕吐,为口苦舌干,为不眠,为寒热,为骨蒸,是为上盛下虚之候。宜用苏子、枇杷叶、麦门冬、白芍药、五味子之属以降气,气降则火自降,而气自归元。”后世医家在治疗此等诸般气逆杂症时,有径取其法者,亦有变而通之者,影响颇深。

  由此可见,升降之法,虽古已有之;升降之药,古今医家也多有用之。但能够如此特色鲜明、着重地论述降气之法,使用独特的降气之药,运用于多种杂病,取得显著疗效,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者,非缪希雍莫属。其理论及实践意义,当与李东垣之升阳法并肩而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邢斌.缪希雍升降论探析与体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0)11-12.

[2]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7.

[3]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

[4] 任春荣.缪希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6.

[5]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

(收稿日期:2015-06-28  编辑:马正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