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是有特指的,它是专称民国时期曾经作为“国服”的汉民族服饰。显然,旗袍不能和旗装混称,很多人把旗装也叫旗袍,这是不了解二者区别。 那么,旗袍,为什么不能和旗装混用呢? 很多人搞不清二者的区别。以为有个“旗”字在服饰里,肯定和旗人有关系。这在汉服圈里很常见,他们习惯了把旗袍作为满人服饰对待。 但这是显而易见的“望文生义”。 我曾经多次告诫、善意提醒热爱汉服的同袍们,不能走极端路线。我们弘扬汉服,我坚决支持,你可以主张明制汉服,坚守传统,也可以传承改良汉服,穿出一身仙气,服饰的传承当然可以发扬光大。 但不管是形制派还是改良派,你不能为了发扬汉服,就非要否定被大众认可的“旗袍”。 为了爱汉服,就要棒杀旗袍,这叫什么?相爱相杀!我们不需要这样狭隘心态的爱!真正的爱护,是了解真实本民族服饰历史,传承之,发扬之。但不是,极端的去发泄情绪,把旗袍当成标靶,憎恨之,排斥之,结果,自己和自己的传统服饰打架,结果成了,“左手打右手”,都是自己身上的肉,不疼吗?反正,你们不疼,我看着心疼! 旗袍,固然有一个“旗”字在其中,但不能成为否定这个服饰的借口。 须知,旗袍是民国“汉人服饰”,不称为“汉服”,是因为,传统“汉服”的说法,已经被学界认可,特指明代以前的“华夏衣冠”!为此,有学者认为,可称其为“现代汉服”,以区别于传统“华夏衣冠”的形制。 但你若是认定旗袍它就是“满人装”,那真就是大错特错之谬了。之所以有这个“错误”,这是由于过去以讹传讹,长期误解、误传,从而形成的一种“认知错误”。 你如果仅仅是因为有个“旗”字,就坚持它是旗装,或者把它当成天经地义的正确。那你为什么不把“马桶”当成“马”的“桶”呢?显然,望文生义,会害死人的!而旗装,本质上是清代的宫廷装。旗袍和旗装,一字之差,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既然是认知错误,我们必须予以纠正澄清。旗袍,它虽不是汉服,但却是汉民族在民国时期,二三十年代,根据西方立体剪裁特点设计出来的。无论立领,盘扣都是源自于明朝和宋朝的历史。宋朝出现盘扣,明代出现立领,你可以看看考古发现,包括来自明代的传世画作的证明——特点鲜明,一目了然。 上图是一张标准的明代女性衣冠图,其标准的立领设计,你可能都会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们是不是回到了明朝? 再看看影视剧复原的人物造型,你就大彻大悟了。 但你再看看下面这张清朝初期的画像,就能看到传承和后来的演变。 比较两张图片,二者对“立领,右衽,长袍”的坚守和传承是一致的。 可为什么清朝初期对明朝的女性服饰继承这么强烈,但是后来的清朝宫廷装风格又继续变化了呢? 剃发易服! 清朝在多尔衮强化新朝政策后,逐渐把明朝的服饰文化传统彻底做了“转变”,服饰变化并非短期完成,而是经过旷日持久的完成的。 所以,把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服饰重新“剪裁设计”,这本身就包含了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怎么能说否定就否定呢? 还有人说,旗袍,就是旗装的改良版,当然还是旗装。有这种想法的人,你们真的了解旗袍的设计吗?旗袍,是一种新兴的设计,属于一个时代的发明创造,用今天的话来说,它拥有“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不但如此,连越南政府都承认,他们的民族服饰“奥黛”源自于中国的旗袍,那么,他们为什么从不放弃旗袍呢?也为什么从不把奥黛当成满人服饰呢? 事实上,关于旗袍之争,由来已久。但不管怎么争,都不能用狭隘心态来排斥它。为了早日结束这种争论,旗袍最权威的研究会,台湾旗袍研究会,曾经多次为旗袍正名。他们指出,旗袍之误会,在于“旗”,但这个旗字,并非它的本意。旗乃是祺之误传,吴写带来的误会! 原来如此! 而发明之初,祺袍本意是给中国人设计一件有中国人特色的新服饰,让它“修身塑形,妩媚婀娜”,于是用“祺袍”赋予其“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 但在民国设计出来后,尽管获得成功和社会各界认可,但因为民国离清朝灭亡只有几十年时间,大家固有思维就把“祺袍”理解成了“旗袍”。 加之,民间一直把旗装旗袍混称,混淆不清,最终把二者搞不清楚了。很多人就这样“以讹传讹”,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笑话懂历史的人,这就太不应该了! 旗袍或者祺袍,都对!它彰显成熟稳重,妩媚婀娜,把女性的美衬托的淋漓尽致! 爱我汉服,兴我礼仪之邦,让汉服与旗袍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