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 |《论语·八佾》:胸有成竹,坦然面对

 小天使_ag 2019-09-29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有关于禘礼的事情,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的人对于天下的事情就好像把东西放到这里这样容易吧”,然后他指了指自己的掌心。

这里说的还是禘礼的事情,我们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讲过了,禘礼是用来祭祀先祖的最高规格的礼节。禘礼是周朝的礼节,而春秋战国是什么样的时代呢?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就有人向孔子去请教,但是孔子却回答他:我不知道。孔子是真的不知道吗?当然不是,孔子可以说是周礼最为坚定的维护者之一,他怎么可能不知道禘礼呢?所以他才会在后面补充了一句,知道禘礼的事情的人,处理天下的事也易如反掌。

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解读这一小节。上文说道孔子认为当时的禘礼非常不符合周礼的要求,有僭越之嫌,有学者认为孔子说的正是当时鲁国举办的禘礼,只是因为避讳,他省去了鲁国国君的名字。因为他看到了鲁国当时礼崩乐坏的一个场景,所以别人再来问他有关禘礼的事情的时候,他就有点生气了,他说自己不知道,实际上是知道,他说知道禘礼的人可以很好的管理国家,那么言外之意就是连禘礼都举办不好的人,也治理不好国家。

我们现在是经常觉得古代的一些礼仪,是压抑人的天性,但是其实其中有一些是蕴含了非常深刻的哲理的,是顺应了天道和人伦的。比如说《礼记》中《乡饮酒义》这一章写主宾相聚饮酒,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宾客,在台阶上还要作揖三次。然后主人要当着宾客的面洗手清洗酒杯,然后才能献酒。你可能觉得大家喝个酒怎么还这么麻烦,如果你知道这套礼仪背后的原因你一定就不会这么想了,主宾相互作揖是为了表示尊敬,清洗手和酒杯是为了表示干净和卫生。因为大家之间互相尊敬、谦逊,之间就不会产生争斗没有纠纷,那么就能够保持邻里的安宁。但是我们现在喝酒就很随便,所以就有非常多的酒后闹事的事情,比如说酒后斗殴,比如说酒架,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不是让现代人去像古代人一样一进门先作揖三次,而是说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礼仪背后的东西,我们下次去酒局的时候,和身边的人正式的问好,不要带着轻蔑的态度,是不是就一样能够减少纷争呢?在酒席上不要因为意气去劝酒和拼酒,这就是礼的一种延续,这是有益于我们的生活的。

孔子为什么说知道禘礼的人可以治理好国家呢,他说的知道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知道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像上面这样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禘礼,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祖先,你知道这些了才能够去治理国家,不然永远都是纸上谈兵。比如说现在上海在实行垃圾分类,由于增加了一些处理的难度和时间,一些市民非常不认可,觉得是白费力气,是面子工程。但是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上海要花这么大力气在一堆垃圾身上呢?这是因为中国的生活垃圾回收率出于落后的水平,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之后,垃圾的占地面积将减少60%以上,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也将大大提高,创造的价值远比进行垃圾分类所投入的成本要大得多。而且对于我们未来的环境、生活水平都将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如果你了解这些东西的话,你对于垃圾分类的提议一定是非常支持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者他就需要有这样的视野和见地,他能够看到政策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而不是只去在意条款、规范这些表面上的东西。

孔子还提到一点就是像把东西放在手上一样简单,他是在说禘礼简单还是在说治理国家简单呢?其实他是在说,如果把这些东西装在心里的话,操作起来就非常简单。我们之前讨论他在《为政》篇中说“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和这句话是一个意思,因为内心里已经对于仁和礼充分地理解了,所以说即使不用刻意去注意,也能够在规矩之内去行事。就好像是,我们看到红灯就会停下,看到绿灯才会通过一样,因为我们内心已经对于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非常了解了,所以看到之后大脑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够直接作出决定,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像翻手掌一样十分简单的事情。那么过马路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如果相对于治理一家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人来说,他肯定是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地区了解所有事情的,但是如果他能够掌握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那么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好像我们想要解开一团缠在一起的毛线一样,最重要的是找到线头,管理也是如此,根本就是那根线头。在出现问题之后不要急着做事,先统揽全局,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够快速准确地去解决问题,打好基础才是正经事。

《论语》中一共分为20个章节,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分享《论语》的其他内容,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图文推送。

图片来源网络,文字均为原创

如有转载请注明,欢迎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