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籍摄影家夏勋南,50年间拍摄了10万余幅老照片,记录下不同历史时期家乡鄂南地区人民生活生产的场景,成为重温新中国70周年沧桑巨变的窗口。日前,这些珍贵资料入藏湖北省咸宁市档案馆,作为“名人档案”系列永久保存。 摄影家夏勋南 今年65岁的夏勋南,出生在湖北省通山县横石潭。父亲是做照相馆生意的,夏勋南在耳濡目染中对摄影产生了兴趣。1967年,年仅13岁的夏勋南开始学照相,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无缘继续读初中,但父亲的专注给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从父亲订阅的很多有关摄影的书刊杂志学到很多知识和技巧。 “有许多人搞摄影创作,我认为摄影最根本就是记录,这个功能是任何艺术不能代替的。很小时候,我就想一个照相的人应该把身边东西记录下来,要多拍拍故乡和乡亲。”就是这种不经意产生的想法,深深的扎根在夏勋南的童年,坚守50年初心不改,为故乡留下不计其数的照片,记录了半个世纪的鄂南。 夏勋南走出横石潭,是源于发表在《湖北日报》的一幅照片。当年九宫山李自成殉难之谜尘埃初定,湖北日报社组织到九宫山拍摄李自成墓碑,前一天晚上组织者说明了此次拍摄的目的,夏勋南暗下决心也要拍摄一组李自成墓碑的照片。第二天天不亮,夏勋南就到达现场。在红日初升光芒直射墓碑之时,他爬上树,拍摄了一幅角度新颖、光照堪称别致的照片。此幅照片登上了《湖北日报》,时任通山县委领导看到这幅照片后将他从小镇上调到了县委宣传部工作。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 1992年,夏勋南离开家乡去了深圳等地,先后参与《深圳摄影报》、华光摄影学校、《中国摄影报》等工作,撰写了《摄影史上的今天》等百余篇文章。参加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摄影基础》《摄影实践》编撰,出版的专著《世界人像摄影解读系列(4卷)》《69巅峰·摄影作品诞生记系列(4卷)》(合著)《回望大师——世界人像摄影十杰》《旅游摄影》《摄影史话》(合著)等,受到业内高度评价。 老照片 摄影家夏勋南 摄 老照片 摄影家夏勋南 摄 夏勋南虽然长期在外地工作,但经常返回家乡,用相机拍摄家乡山和水、人和事,让一张张照片记录家乡的变化、留住美丽的乡愁。夏勋南以乡里乡亲落脚,从田间地头出发,一张张照片、一个个镜头记录着普通民众的生活,绘织了半个世纪鄂南大地沧桑巨变的时代缩影。 老照片 摄影家夏勋南 摄 老照片 摄影家夏勋南 摄 2015年,还在学校任教的他毅然辞职,开始潜心整理50年的照片。底片扫描一张6分钟,一个小时10张,从早上到晚上80张,胶片2万幅,数码照片8万幅,好多照片长了霉,要修,整整扫了几个月……为了确定每一张照片的确切时间和事件,夏勋南一项项对笔记、查资料、录背景,如此耗时耗力之事,却无法找人替代,只能独自默默地挑灯在黑夜中。如今,夏勋南的照片整理工作巳经默默做了4个年头,“我每次出去之前,我都会再看看故乡,拍一拍鄂南山水,我会到乡镇,甚至每个村去拍摄,为故乡记录一遍。” 一幅老照片,是一份乡情,更是一段珍贵历史,夏勋南坚守着一份初心。 图片来源:湖北省咸宁市档案馆 2019年7月,咸宁市档案馆馆长李城外听说此事后,专程赴京找到夏勋南,表达了征集这10万幅照片进馆之事。他认为:“这些图片以人文视角、社会关怀的角度来拍摄,拍摄对象上至中央首长,下至平民百姓,拍摄地点集中、数量巨大,可以系统的反映时代,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咸宁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桂林在专家鉴定会认为:“这位摄影家以平民角度来记录历史,以永恒的角度来记录历史,他以朴素的摄影语言打破了重心,以超前的艺术手法多角度的记录了历史。”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胡保国认为:“这批照片有着丰富的背景信息,可以直观地反映时代的发展脉络,价值不可估量。同时,他的做法给我们一定启示,摄影与社会活动紧密相连,摄影家有义务记录现在的历史面貌。”“夏勋南对摄影的理解和付出的心血令人敬佩,他系统性地记录故乡,严谨地考证与整理使照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时代留影,为历史留影,像镜子一样反映时代发展。”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大乐认为,夏勋南的作品对地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刘玉关 薛晓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