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唐代宰相,我们往往会想到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中书令和侍中,就是所谓的“左相”和“右相”。后来条件放宽,官员带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平章事”之号,即被视为真宰相,可以参加政事堂和中书门下会议。 但除了这些由朝廷任命的官方宰相,唐代还有一种“无冕之相”,虽无宰相之名,却可在一定程度上行宰相之实——唐翰林学士。 一 起源——翰林学士的萌芽及初使命翰林学士之职,始设于南北朝。 唐初便在禁中置翰林院。唐初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轮流入翰林院当值,以备皇帝召见。这些人的日常工作就是:陪伴皇帝下棋、作画、写字或进行诗文唱和,有时候还要为皇帝占卜、治病。 此时的这些人,相当于一批御用文人,以他们的特长为皇帝及皇室贵族服务,完全充当了政治花瓶的作用。皇帝有时召见他们,也只是讲论文义,不及时政。 不过,凡事都无绝对之说。太宗时,就有时召名儒学士草制,只是此时他们未有名号。 《唐会要·翰林院》载,唐太宗曾以虞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会于禁中”,参决谋议。 二 权力上升——翰林学士的发展阶段
自此,这些参与机密政务,能起到分割宰相权力之人,才有了正经名号——北门学士。 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玄宗亲信为之,为他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 年),玄宗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出现翰林学士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分为内制和外制。 内制是撰写机密诏书的,为加快速度而直接发出,提高效率。抑或是该诏书由敏感信息,皇帝无意让中书舍人得知。外制指走官方程序,由中书舍人“五花判事”,进行商讨后所拟成,并由宰相过目后,在中书门下正规机构发出的诏书。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担任过中书舍人,也做过翰林学士。白居易才思敏捷,文笔优美,因此得以帮皇帝秉笔草诏。在他的文集中,就收有“中书制诰”和“翰林制诰”两种诏书文本,从中可以看出内制与外制的区别。 由于外制要经过中书门下的层层审核,还要有宰相过目,虽然这也是为减少政治失误而做的必要保险措施,但大多数皇帝显然不愿让更多人对他自己的决定置喙,于是唐朝中后期内制十分兴盛,翰林学士的地位,也因此而水涨船高。 在本节的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翰林学士的人数和选拔范围。翰林学士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职务,也就是“不合法”的,因此不计官阶品秩。有说法是原定额为六员,但《唐会要》则说,“出于所命,盖无定数”,数量是不定的。并且翰林学士的选人也很宽泛,自六部尚书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六部尚书是尚书省中的各部长官,位高权重。而校书郎则是士人释褐时担任的小官,只有区区八品,人微言轻。由此看来,翰林学士的选拔覆盖范围实属广阔。 三 内相阶段——翰林学士的辉煌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天下用兵频繁,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此时的翰林院可谓是独揽大权,许多军国要事,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而是直接越过中书省,草诏下发。
此时翰林学士的职权,实际上已经不只是起草诏令了,往往还会直接出谋划策于内廷,得以分割外朝宰相之权,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内相”了。 唐自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一百十七年中,凡任命翰林学士一百六十七人,其中有五十五人,后来都做到宰相,占三分之一。这个比重,反映了翰林学士的重要性和光辉前途。 当时宰相尚且不能单独进见皇帝,军国大务需得皇帝“开延英”,就是在延英殿召见宰相进行商讨,而且是以群体召见的形式。但翰林学士却不受此束缚,因为要起草机要文书,可以单独面见皇帝。有时还能把知道的一些情况反映给皇帝,形成一个私密但可靠的信息传递渠道。 如甘露事变之后,唐文宗御思政殿,
甘露之变后,宦官得以把持朝政,并遥控外庭的士大夫。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时正值牛李党争时期,牛党李党却都要投靠内廷之宦官,以希取得他们的支持。此时,甚至皇帝的废立,性命都得看宦官的脸色。 唐文宗一代英主,受制于“家奴”,内心的凄苦自不用多言。但在此严峻的形势下,这些知心话,文宗只敢和翰林学士讲,可见翰林学士和皇帝的亲近程度。 唐宪宗元和初,置书诏印由学士院主之,处分大事,直出中禁不由中书门下两省。凡放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任免三公宰相,并用白麻纸,锁院起草、绝对保密。 起草诏书令时,翰林学士互不相知,因此也闹了不少笑话。元和二年正月已酉,唐宪宗准备提拔御史中丞武元衡为门下侍郎,中书舍人李吉甫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宰相)。 此时,李吉甫以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和另翰林学士裴垍同直,宪宗命裴垍草李吉甫拜相制,命李吉甫草武元衡拜相制。锁院之际,“两不相知”。写到晚上,李吉甫不时叹气,而裴垍则一言不发。两制写成,要值日翰林学士同署之后,李吉甫才知道自己也当上宰相。 四 美好生活——翰林学士的待遇学士院坐落在大明宫官右银台门北面,北连太子宫,西接羽林军。学士上直,各有一室,西垣有小楼,学士们常宴语于此楼。
翰林学士日常待遇很高。“初上赐食,皆是蓬莱池鱼脍。夏至后,须赐冰及烧香酒,以酒味稍浓,每和冰而饮”。宪宗初即位,南方曾献荔枝,亦蒙颁赐。学士院内通植松槐、玉蕊、桃李、樱桃、蔷薇、玫瑰、牡丹、芍药、石竹、青菊,繁隘异常,办公环境极好。 翰林学士在皇帝举行内宴时,居于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地位颇高。 五 结论翰林学士之职,起于南北朝之际。 唐初,翰林学士并无名号,只充御用文人之用。至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入直内廷,批答表疏,草拟诏书。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 德宗以后,时事多艰,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翰林学士地位尊崇,前途辉煌,不少人在担任翰林学士后能升任宰相。 学士院位于禁内,禁署严密,但环境却十分优美,翰林学士还常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待遇很高,由此可见皇帝对他们的信任。 参考文献: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新唐书》 《唐会要》 《资治通鉴》 《翰林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