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王朝-君主世系简要

 映山红豆 2019-09-29

(2016-01-29 21:55:40)

原文地址:周王朝-君主世系简要作者:竹影清风

周王朝:

  周王朝,是继商朝之后,由泾水和渭水流域(今陕西宝鸡)一带姬姓部落首领姬发开始,经二代人的艰苦努力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西周王朝:

  姬昌,殷商末期的西伯侯,后世尊为周文王,他是黄帝的姬姓后代。

  据古籍记载:五帝之一的喾帝是黄帝的曾孙,他娶有四妃:元妃鞠訾氏,次妃陈锋氏,三妃有绒氏,四妃有邰氏。

  第四妃有邰氏,是炎帝的后代有邰氏部落首领之女,名叫姜嫄,邰邑人(今陕西咸阳武功)。

  传说,有一年冬天姜嫄与喾帝一起到郊外祭天,见到地上有一巨人足迹,好奇而踏,结果心动而娠,后生下一子。姜嫄以为不详,将婴儿弃之路上。结果,马牛过而不踏,又想置于林中,恰遇林中人多,遂又弃在渠中冰上,又有许多飞鸟展翼覆盖。姜源遂以为神,抱回抚育。因当初曾欲弃之,故而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弃”。

  弃从小玩游戏时就好种植花草麻菽,长大后更好耕农。尧帝知道后,举其为农官,因教民稼穑(色)有功,就封其于邰邑,号后稷。以后世代为农官,其后代逐渐发展为一个部落,由于最终在周原立足发展,史称之为周族部落、周部落、周族、周人、姬周等。

  周族部落因为经常躲避邻近游牧民族的侵扰,时常迁移住地,到了周族第十三代首领叫姬亶父,史称古公亶父、周太王,他带领部族迁到歧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歧山京当、祝家庄和扶风县黄雄、法门一带),由于有歧山的阻挡,游牧民族难以侵入,遂得以安居。他们在周原清除草木,开垦土地。为了防御敌人,他们还修筑了城墙。经过古公亶父、姬季历、姬昌三代人近四百年的经营,周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周族人十分钟情有邰氏部落,因此古公亶父也娶有邰氏之女太姜为妃。生下了姬泰伯(姬太伯)、姬仲雍、姬季历三个儿子。三子姬季历娶了挚国(今河南驻马店汝南部)任姓国君的次女太任为妃,生一子叫姬昌。

  古公亶父非常喜欢孙子姬昌,想立三子姬季历为继承人,以便让姬昌顺利继位。然而,周族部落的传统是位传嫡长,姬季历是老三,不能继位,为此,古公亶父十分烦恼。长子姬泰伯、姬仲雍看出了父亲的心事,为避位让弟,即先后奔走南方,后来这兄弟俩成为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显赫一时、曾多次北上称霸的吴国的创建者。

  古公亶父逝世后,姬季历即位。据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姬季历遵循古公亶父之法,仁厚待邻,使得周边诸侯们多有归顺,周族部落迅速强盛起来。他还数次征伐戎狄获胜,解除了当时戎狄对尚王朝的威胁,因此还得到商王武丁的赏赐。

  到了商王文丁执政时期,姬季历被任命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称西侯,国势日强,终为商王文丁所嫉妒,随便找了个理由杀之。姬季历被杀害之后,其子姬昌即位,号西伯,后世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尊其为周文王。

  姬昌即位后,承袭西侯之爵,史称西伯侯。他继续推行仁政,敬老爱幼,礼贤下士,商王朝越来越多的诸侯国都归顺了他。西伯侯很注重选用人才,姜尚就是他发现的人才。传说,姜尚早年博览群书,满腹经纶,韬略过人,曾仕事于商纣王。因商纣王亲奸佞、害忠良,姜尚愤而辞官,以屠牛卖饮度日。他听说西伯重视人才,就在歧山脚下渭水河边钓鱼,希望能看见从这里经过的西伯侯。有一天,他真的见到了西伯侯,两人谈话很投机,于是,姜尚与西伯侯同车而归,不久即被西伯侯封为军师,成为后世周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姜尚等贤臣的帮助下,周族部落迅速强大起来。其强大使商纣王的臣子们很是不安,他们把周族部落的事情告诉了商纣王,但纣王不以为意。这个时期,正是商纣王昏庸无道、滥杀无辜、制造炮烙之刑的顶峰时期,西伯侯看到纣王的所作所为,暗中叹息,结果被商纣王的宠臣崇伯虎听到,遂告发了西伯侯,商纣王就把西伯侯抓了起来,关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后来西伯侯的属下抓住商纣王的弱点,投其所好,西伯侯才被释放。西伯侯回自己的封国之后,决定整军讨伐商纣王。在姜尚的策划下,他首先带兵征服了力量仅次于商王朝的密须国(今甘肃平凉灵台)、崇国(今陕西西安户县)、西戎和阮过、共过等等与殷商王朝关系紧密的小诸侯国。经过几年的努力,商王朝的大部分地区皆落入了周族部落的势力控制之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正当周族部落准备要攻打商纣王之时,西伯侯患病而逝。

  西伯侯娶有莘国(今陕西渭南合阳)姒姓部落首领之女太姒为大妃,生有长子姬邑考、次子姬发(武王)、三子姬鲜(管叔)、四子姬旦(周公)、五子姬度(蔡叔)、六子姬振铎(曹叔)、七子姬武(成叔)、八子姬处(霍叔)、九子姬封(卫康叔)、十子姬堣(枏季载)这十个儿子,称嫡系支。其中的嫡长子姬邑考在商王朝为人质时,被商纣王所杀。

  西伯侯逝世后,姬发继位为周武王,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拜姜尚为军师,以四弟弟周公旦,十一庶弟召公奭为助手,积极整顿内政,大力扩充兵力,终于在商帝辛三十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2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乘商王朝的主力军队正在胶东北海与东夷民族作战之机,率领本部落三千将士,再联合了庸国(今湖北十堰竹山)、蜀国(今四川成都)、羌国(今西北一带)、髦国(今四川雅安汉源)、彭国(今四川眉山彭山)、濮国(今湖北、江汉流域)等八百多个大小部落五万余人,组成联军直捣商王朝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由于主力军远外,商纣王赶紧组织了七万大军,在朝歌南郊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与周武王展开了大决战。然而,这七万商军都是商纣王从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中临时召集起来的,他们平时受够了商纣王的虐待,早就对他恨之入骨,商、周两军一交战,就纷纷在阵前起义,倒戈调矛,引导周军一举攻入朝歌,商纣王大败,逃到朝歌的鹿台上自焚而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它宣告了有五百八十六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五十四年)国祚的商王朝就此灭亡。

  推翻了商王朝,周武王在周族部落的发源地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韦曲乡)正式建立了西周王朝。当时西周亡朝的疆域东到今山东,西到今甘肃,南抵今江淮流域及四川,北达今内蒙古和辽宁,并和四周的各个民族、部落、方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了确保周王朝的统治地位,周武王实行了分封制,即是将周王朝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和作战有功的将军、部落首领以及属下大夫们,让他们管理自己封土内的土地和人民,被封的这些人皆称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有世袭统治权,对周王朝仅有定期朝贡、带领军队随周天子作战、和在诸侯之间互相支援,形成了一种半归属、半依附、半独立于周王室的政治实体,与周王室一起构成了整个西周王朝。

  周武王封军师姜尚于齐国(今山东淄博);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封其庶弟之长召公奭于燕国(今北京);封其弟高于毕国(今陕西咸阳);封其弟鲜于管国(今河南郑州);封其弟度于蔡国(今河南上蔡);封其弟振铎于曹国(今山东荷泽);封其弟虞于霍国(今山西洪洞);封其弟成于成国(今山东宁阳);封其弟康叔于卫国(今河南汲县)等十五个兄弟诸侯国,还有同姓诸侯国四十来个。据后来荀子的统计:周王朝一共分封了一百二十四个诸侯国。

  因为实行了分封制,大家都得到了利益。因此,周灭商以后的一段时间,周王朝内部暂时没有利益之争,政局也相对稳定、安宁,甚至还出现过崭短的繁荣。周王朝最兴旺的时候是周成王、周康王时,历史上称为“成康之治”。

  在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时,确定了祭祀祖先的礼法。规定避讳称呼先人的名字,只能称谥号。而且规定地位低贱的人不能给地位尊贵的人记功颂德;年幼的人不能给年长的人记功颂德;诸侯之间不能互相记功颂德;谥号只能由受命于天的天子追谥,例如周武王就追谥古公亶父为周太王,祖父姬季历为周王季,父亲西伯侯姬昌为周文王。

  成康之后,西周王朝国力稍见富裕,周天子又开始走上了商纣王的老路。在周昭王执政时期,以苛刻的刑法加重了对世人的剥削,并竭力压制人们的反抗和不满。倒了周穆王执政时期,刑法条文竟然制订多达三千条,使人无所适从,谁要是触犯了这些刑律,就要受到多种刑罚的处置,最厉害的有五种,分别是墨、劓、剕(腓)、宫、大辟,在历史上称为“五刑”。

  西周后期,周王朝贵族们更加腐败。在周历王执政时期,贪财好利,更加残暴的剥削人们,甚至将山、川、林、泽皆霸为己有,不准人们上山砍柴、打猎、下河捕鱼,切断了人们的生活来源。他还派人监视人们的言语行动,谁要在言论中有所不满就杀死谁。人们为了免受迫害,彼此不敢交谈,路上遇到熟人,只是互相交换眼色就各自走开。人们虽口不敢言,但却怒火中烧。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国民武装暴动,人们拿起武器潮水般地涌向王宫,周历王的军队也曾试图镇压,但根本就寡不敌众。周历王见大势以去,就带着少数随从越过黄河逃到了彘(今山西霍州),历史上称之为“平民暴动”。

  周历王逃走以后,周历王的儿子还小,就暂时由他的两个叔叔周定公、周召穆公代行王权,历史上称“共和执政”。十四年后,周历王死在彘邑,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周宣王比他的父亲开明一些,对周历王时期的苛政作了一些改革,才使得西周王朝勉强维持下去。但是经过平民暴动,王朝已经元气大伤,对下面的诸侯国也没有以前那样言出必行的威风了,各诸侯国对周天子也只是礼节上的尊重,西周王朝已开始衰落。

  周宣王执政时期,都城镐京一带不断发生地震和旱灾,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周宣王逝世后,他的儿子周幽王继位。

  周幽王和以前所有的昏君一样,不理朝政,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沉迷于女色和吃喝玩乐中。大夫姒褒饷(褒国国君,今陕西汉中沔县)曾劝告他,但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将他关进监牢。褒家的人为了救姒褒饷,便买了一个俊美的姑娘,教她唱歌、跳舞。三年后,取名“褒姒”送给周幽王,以此换回了褒饷。这位褒姒来到宫中之后,尽管十分貌美,令周幽王宠爱万分,但她平时不善言笑。为了讨好美人,周幽王荒唐地发出一个赏格:谁能让褒姒一笑,就赏金万两。

  当时,西周王朝西北方有一个叫犬戎(西周时称“猃狁”,战国时称“匈奴”,活动在今山西、陕西一带)的部落,非常强大。为了防备犬戎的侵犯,周朝在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一带修建了几十个烽火台,几里一座,台台相望,一有敌情,点燃烽火(白天烟、晚上火),看到烽火,周朝的军队将做好战斗准备,附近的诸侯也会带兵前来增援。

  周幽王姬宫湦在位时,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

  周幽王却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姬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姬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姬宜臼逃回申国。

  为博取褒姒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金。佞臣虢石父当即就献上“烽火戏诸侯”的计策,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上大夫郑伯友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到了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但周幽王根本就不听。

  临近的诸侯看到烽火台上起了狼烟,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大家辛苦了,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儿,只看见骊山脚下来了好几路兵马,乱哄哄的样子,就问周幽王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得意地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周幽王姬宫湦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一千金。

  后来,女儿和外孙被废的申伯怒火中烧,联合了缯国和犬戎举兵讨伐周王朝。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镐京的消息,惊慌失措,连忙下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燃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

  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申伯指挥缯国和犬戎军队攻入西周,各地诸侯拒不救援,周幽王惨败,带着褒姒、姬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宝逃至骊山,在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初,周幽王被杀,褒姒、姬伯服等人不知所终。犬戎攻破周王朝都城镐京,西周王朝就此灭亡,国祚三百五十一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二百七十五年)。历史开始进入姬宜臼建立的东周王朝,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自周武王姬发于商帝辛三十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2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年)正式建立西周王朝,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姬宫湦被杀而亡国,共历十三代君王,国祚三百五十一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二百七十五年)。

  东周王朝:

  犬戎攻陷西周都城镐京(宗周),杀死周幽王撤离后,诸侯拥立原来的太子姬宣臼为王,是为周平王。这时的镐京经过此次战争,人民死伤逃亡很多,再加上犬戎的一把火,已经变成了废墟。虽然这样,犬戎还是不断的侵扰边境,掠走了周朝西边的大片土地。

  无可奈何时之下,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阳。因为洛阳在镐京的东边,历史上称为“成周”。洛阳,早在周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就派他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进行营建,一是方便管理东方事务,二是为了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控制原商朝的遗民。

  周平王迁到洛阳后,建立起东周王朝。东周王朝管理的土地和人口已所剩无几,兵力也大为减少。周天子名为各诸侯国共同的君主,实际上其力量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各诸侯国渐渐不听天子的命令,有时天子还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据说在周平王去世时,连丧葬费筹集不起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好派人到鲁国去乞求给一些财物好办丧事。

  东周末年的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远在西北的秦国,为了扩大势力,争夺地盘,出兵攻打韩、赵两国。东周王朝最后一个君王周赧王姬延为了在诸侯的混战中得到一些实惠,派人联络各诸侯国,企图隔断秦国东进的道路。秦国君主秦昭襄王赢稷(嬴则)大怒之下,干脆就把东周王朝给消灭了。

  有名无实的东周王朝的衰弱,根本不能左右各诸侯,所以,列位东周君王在位期间不可能有所作为。但是,东周期间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为后来秦王朝的统一起到了推动作用。

  东周王朝自周平王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执政时期亡国,共历二十五代君王,国祚五百一十五年。

  两周王朝自西周武王开始,到东周赧王,共历三十七代君王,国祚八百六十六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七百九十年)。周王朝是中国有史记载的历代王朝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奴隶制王朝。

西周王陵:

  据史籍《周易》、《汉书》等的记载:“周王陵不封不树。”

  在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经过比鉴考证,曾对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周宣王姬静、周公姬旦、姜太公、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后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与歧山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文物管理部门的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足有上百座。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殷商末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簋、卣,罍等。西周早、中期多为中型墓,墓穴长可达三~四米,宽二~三米,深四~五米,死者头端挖有壁龛,墓底中间有腰坑,墓室内有棺、椁。

  随葬的有陶器、青铜器和矛、戈、镞等兵器及其他生产、生活工具。西周晚期多为小型墓葬,随葬品也以陶器为主。此时,周朝的统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丰镐,贵族多已不葬周原。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庙所在地,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只知周原遗址西端的歧山堡北有传说中的周太王陵。据《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6年6月7日披露,在遗址北部的扶风县黄堆村发掘出一处大型殉葬车马坑,坑深十二米六,殉马四十余匹及车二十余辆。车马坑的规格、深度、殉车马数均为现知周代墓葬仅见,具有王陵规格。据史籍《逸周书》记载;“武王崩于镐,殡于歧周,葬于毕”。据周原博物馆推知,既然殡于歧周,理应葬于附近。

  2004年2月,文物管理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常规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大面积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共钻探出墓葬二十二座,其中有四条墓道的十座,三条墓道、二条墓道和一条墓道的各四座,另有陪葬坑十四座。

  在这以前,由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地下文物出土后难以妥善保管等原因,文物法规定各地不得擅自发掘王陵等高级别墓葬。这次周公庙获准发掘,主要是因为目前掌握的周代资料极其有限,此前也从来发现或发掘过一座周代王陵墓葬。发掘周公庙地下墓葬对于填补、丰富夏商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以前的发掘过程中,已经出现成果,如: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周王朝时期的砖、瓦、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说法,把中国建筑用砖瓦的历史至少提前了七百年。

  特别重要的是,在周公庙的前期调查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大约有四百片甲骨文上记载了军事、战争、祭祀、地理等有关的人名、地名,与现今历史教科书中所说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周公庙遗址大墓的发掘,完全有可能重新改写上古时代的历史。

  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东周王陵:

  东周王陵大多分布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区。东周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君王,他们逝世后大都葬在了洛阳地区,然而,因历史久远,史籍失载,各代君王的墓地很难考究。

  从零散的文字史料和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东周王陵大致分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陵区之间相隔数十里。周山陵区位于洛阳西郊,现存四个大冢,周山之颠的为周灵王陵,冢高三十八米,直径一百十五米。陵前有清朝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周灵王陵”石碑一通。在灵王陵东约七百五十米处有三陵并列,称为“周三王陵”,俗称“三山陵”。中间的一座高三十四米,直径七十六米;东侧的一座高三十米,直径六十五米;西侧的一座高二十六米,直径六十一米。据考证,这三王分别为周定王、周悼王、周赧王,但陵中墓主尚待考证。周山之上广植松柏,郁郁葱葱。

  金村陵区在洛阳市汉魏故城东北角的金村之东。史载有周敬王陵、周威烈王陵。1962年在陵区内发掘出一座大墓,长十九米,宽誓死米,深十二米,墓道长六十一米,可能是周敬王之陵。

  王城陵区在周王城东北,今小屯村一带,地面以无标志,现已发掘出四座级别颇高的东周墓葬,墓室宽阔,有棺有椁,随葬品很多,并发现带有“天子”字样的石圭,被认为是东周王陵所在。



周王朝君王简要世系表:

  远古时期:

  姬 弃(后稷),帝喾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不窟:姬弃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商王朝时期:

  姬 鞠:姬不窟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公刘:姬鞠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土陵村。

  姬庆节:姬公刘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皇僕:姬庆节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差费:姬皇仆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毁瑜:姬差费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公非:姬毁瑜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高圉:姬公非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亚圉:姬高圉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孙祖,姬亚圉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亶父(古公亶父):姬公孙祖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岐阳堡。

  姬季厉:姬亶父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西坡关村。

  姬 昌:姬季厉之子,生卒年待考,西伯侯,周文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云塘村。

  西周时期:

  姬 发:周文王之子,公元前1122~前110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周武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云塘村(或黄堆村)。

  姬 诵:周武王之子,公元前1103~前107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周成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 钊:周成王之子,公元前1071~前105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20~前996年在位,周康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 瑕:周康王之子,公元前1052~前102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95~前977年在位,周昭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姬 满:周昭王之子,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周穆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

  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姬繄扈):周穆王之子,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21~前900年在位,周恭王(周共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 囏(姬艰):周共王之子,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9~前892年在位,周懿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姬辟方:周懿王之弟,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1~前886年在位,周孝王,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 燮:周孝王之子,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85~前878年在位,周夷王,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 胡:周夷王之子,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77~前841年在位,周厉王,逝世后葬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

  注:由于周厉王被驱逐离位,公元前841~前828年,周王室诸大夫及诸侯拥周公姬定、周召穆公召伯虎代行王权,周公、召公并未立新君,而是联合执政十四年,史称“共和执政”,待周厉王之子姬静(姬靖)长大成人后还政于姬静,是为周宣王。

  姬 静:周厉王之子,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周宣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宫涅:周宜王之子,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周幽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东周春秋时期:

  姬宜臼:周幽王之子,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周平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第二十七中学附近。

  姬 林:周平王之子,公元前719~前697年在位,周桓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南村桓王山。

  姬 佗:周桓王之子,公元前696~前682年在位,周庄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胡齐:周庄王之子,公元前681~前677年在位,周釐王,逝世后葬地待考。注:周釐王之“釐”字不可写作“厘”字。

  姬 阆:周釐王之子,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周惠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 郑:周惠王之子,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周襄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壬臣:周襄王之子,公元前618~前613年在位,周顷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 班:周顷王之子,公元前612~前607年在位,周匡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 瑜:周匡王之弟,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周定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 夷:周定王之子,公元前585~前572年在位,周简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泄心:周简王之子,公元前571~前545年在位,周灵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周山。

  姬 贵:周灵王之子,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周景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 猛:周景王之子,公元前520~前520年在位,周悼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 丐:周悼王之子,公元前519~前477年在位,周敬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金村。

  东周战国时期:

  姬 仁:周敬王之子,公元前476~前469年在位,周元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介:周元王之子,公元前468~前441年在位,周贞定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去疾:周贞定王之子,公元前440年在位,周哀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叔: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0年在位,周思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嵬: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周考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午:周考王之子,公元前425~前402年在位,周威烈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金村。

  姬 骄:周威烈王之子,公元前401~前376年在位,周安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喜:周安王之子,公元前375~前369年在位,周烈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扁:周烈王之弟,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周显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定:周显王之子,公元前320~前315年在位,周慎靓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延:周慎靓王之子,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周赧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秦昭襄王灭周王朝,降周赧王姬根(姬艮)为“君”,迁居巩邑(今河南郑州巩义),史称“东周君”。

  姬 根:周赧王之子,公元前255~前249年在位,东周君,逝世后断祀,“周”之王朝名号不再,葬地可能在河南省郑州市所辖巩义市石人山(或北山)待考。

不树。”

  在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经过比鉴考证,曾对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和附近的周穆王姬满和周宣王姬静、周公姬旦、姜太公、鲁公伯禽等人的墓葬逐一树碑立记。但经后人考证后又多有异议,认为周朝王陵的位置应在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原(今陕西宝鸡扶风与歧山交界处的北部)及岐邑一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文物管理部门的勘察试掘,在周原遗址内确实发现大批西周早期及西周墓葬,足有上百座。主要分布在歧山贺家,扶风齐家、庄白、云塘等村,但多为中小型长方形竖穴葬。殷商末期及西周初期多为小型墓,一般随葬陶鬲、银戈和大铜泡,较大一点的墓中有青铜鼎、簋、卣,罍等。西周早、中期多为中型墓,墓穴长可达三~四米,宽二~三米,深四~五米,死者头端挖有壁龛,墓底中间有腰坑,墓室内有棺、椁。

  随葬的有陶器、青铜器和矛、戈、镞等兵器及其他生产、生活工具。西周晚期多为小型墓葬,随葬品也以陶器为主。此时,周朝的统治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丰镐,贵族多已不葬周原。作为周王朝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庙所在地,应有王陵,但多年考古没有重大发现。只知周原遗址西端的歧山堡北有传说中的周太王陵。据《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1996年6月7日披露,在遗址北部的扶风县黄堆村发掘出一处大型殉葬车马坑,坑深十二米六,殉马四十余匹及车二十余辆。车马坑的规格、深度、殉车马数均为现知周代墓葬仅见,具有王陵规格。据史籍《逸周书》记载;“武王崩于镐,殡于歧周,葬于毕”。据周原博物馆推知,既然殡于歧周,理应葬于附近。

  2004年2月,文物管理部门对周原遗址进行常规普查时,在周公庙风景区发现一处两周时期最高等级的大型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周公庙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大面积钻探和抢救性发掘。共钻探出墓葬二十二座,其中有四条墓道的十座,三条墓道、二条墓道和一条墓道的各四座,另有陪葬坑十四座。

  在这以前,由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地下文物出土后难以妥善保管等原因,文物法规定各地不得擅自发掘王陵等高级别墓葬。这次周公庙获准发掘,主要是因为目前掌握的周代资料极其有限,此前也从来发现或发掘过一座周代王陵墓葬。发掘周公庙地下墓葬对于填补、丰富夏商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在以前的发掘过程中,已经出现成果,如: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周王朝时期的砖、瓦、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说法,把中国建筑用砖瓦的历史至少提前了七百年。

  特别重要的是,在周公庙的前期调查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大约有四百片甲骨文上记载了军事、战争、祭祀、地理等有关的人名、地名,与现今历史教科书中所说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周公庙遗址大墓的发掘,完全有可能重新改写上古时代的历史。

  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

  东周王陵:

  东周王陵大多分布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区。东周王朝共有二十五位君王,他们逝世后大都葬在了洛阳地区,然而,因历史久远,史籍失载,各代君王的墓地很难考究。

  从零散的文字史料和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东周王陵大致分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陵区之间相隔数十里。周山陵区位于洛阳西郊,现存四个大冢,周山之颠的为周灵王陵,冢高三十八米,直径一百十五米。陵前有清朝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周灵王陵”石碑一通。在灵王陵东约七百五十米处有三陵并列,称为“周三王陵”,俗称“三山陵”。中间的一座高三十四米,直径七十六米;东侧的一座高三十米,直径六十五米;西侧的一座高二十六米,直径六十一米。据考证,这三王分别为周定王、周悼王、周赧王,但陵中墓主尚待考证。周山之上广植松柏,郁郁葱葱。

  金村陵区在洛阳市汉魏故城东北角的金村之东。史载有周敬王陵、周威烈王陵。1962年在陵区内发掘出一座大墓,长十九米,宽誓死米,深十二米,墓道长六十一米,可能是周敬王之陵。

  王城陵区在周王城东北,今小屯村一带,地面以无标志,现已发掘出四座级别颇高的东周墓葬,墓室宽阔,有棺有椁,随葬品很多,并发现带有“天子”字样的石圭,被认为是东周王陵所在。

  周王朝君王简要世系表:

  远古时期:

  姬 弃(后稷),帝喾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不窟:姬弃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商王朝时期:

  姬 鞠:姬不窟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公刘:姬鞠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土陵村。

  姬庆节:姬公刘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皇僕:姬庆节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差费:姬皇仆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毁瑜:姬差费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公非:姬毁瑜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高圉:姬公非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亚圉:姬高圉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孙祖,姬亚圉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亶父(古公亶父):姬公孙祖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岐阳堡。

  姬季厉:姬亶父之子,生卒年待考,逝世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西坡关村。

  姬 昌:姬季厉之子,生卒年待考,西伯侯,周文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云塘村。

  西周时期:

  姬 发:周文王之子,公元前1122~前110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周武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云塘村(或黄堆村)。

  姬 诵:周武王之子,公元前1103~前1072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周成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 钊:周成王之子,公元前1071~前105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20~前996年在位,周康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 瑕:周康王之子,公元前1052~前1023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95~前977年在位,周昭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姬 满:周昭王之子,公元前1022~前975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周穆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

  姬繁麇(姬伊扈、姬扈、姬繄扈):周穆王之子,公元前974~前96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21~前900年在位,周恭王(周共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 囏(姬艰):周共王之子,公元前965~前95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9~前892年在位,周懿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姬辟方:周懿王之弟,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1~前886年在位,周孝王,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 燮:周孝王之子,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85~前878年在位,周夷王,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 胡:周夷王之子,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77~前841年在位,周厉王,逝世后葬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

  注:由于周厉王被驱逐离位,公元前841~前828年,周王室诸大夫及诸侯拥周公姬定、周召穆公召伯虎代行王权,周公、召公并未立新君,而是联合执政十四年,史称“共和执政”,待周厉王之子姬静(姬靖)长大成人后还政于姬静,是为周宣王。

  姬 静:周厉王之子,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周宣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宫涅:周宜王之子,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周幽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东周春秋时期:

  姬宜臼:周幽王之子,公元前770~前720年在位,周平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第二十七中学附近。

  姬 林:周平王之子,公元前719~前697年在位,周桓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南村乡南村桓王山。

  姬 佗:周桓王之子,公元前696~前682年在位,周庄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胡齐:周庄王之子,公元前681~前677年在位,周釐王,逝世后葬地待考。注:周釐王之“釐”字不可写作“厘”字。

  姬 阆:周釐王之子,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周惠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 郑:周惠王之子,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周襄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壬臣:周襄王之子,公元前618~前613年在位,周顷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 班:周顷王之子,公元前612~前607年在位,周匡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庄王山。

  姬 瑜:周匡王之弟,公元前606~前586年在位,周定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 夷:周定王之子,公元前585~前572年在位,周简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泄心:周简王之子,公元前571~前545年在位,周灵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周山。

  姬 贵:周灵王之子,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周景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 猛:周景王之子,公元前520~前520年在位,周悼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高新区孙旗屯乡三山村。

  姬 丐:周悼王之子,公元前519~前477年在位,周敬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金村。

  东周战国时期:

  姬 仁:周敬王之子,公元前476~前469年在位,周元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介:周元王之子,公元前468~前441年在位,周贞定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去疾:周贞定王之子,公元前440年在位,周哀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叔: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0年在位,周思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嵬:周哀王之弟,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周考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午:周考王之子,公元前425~前402年在位,周威烈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金村。

  姬 骄:周威烈王之子,公元前401~前376年在位,周安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喜:周安王之子,公元前375~前369年在位,周烈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扁:周烈王之弟,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周显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定:周显王之子,公元前320~前315年在位,周慎靓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

  姬 延:周慎靓王之子,公元前314~前256年在位,周赧王,逝世后葬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秦昭襄王灭周王朝,降周赧王姬根(姬艮)为“君”,迁居巩邑(今河南郑州巩义),史称“东周君”。

  姬 根:周赧王之子,公元前255~前249年在位,东周君,逝世后断祀,“周”之王朝名号不再,葬地可能在河南省郑州市所辖巩义市石人山(或北山)待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